新国学网:如何阐释德国“艺术立场”?南艺美术馆给你想要的答案_郑闻-博伊斯-吕佩尔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德国-利兹-中国-本次

编辑:王明亮 来源:雅昌网
 
3月22日,“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德

p0MPSeEOdTZBhcyxlSZ4Y9MA9QMNlZzSUFHXjxo6.jpg

    3月22日,“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德国沃纳画廊主办,歌德学院(中国)协办,是一场对9位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们的大型回顾展。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先生和沃纳画廊纽约总监柯荔蔓女士共同策划,将自上世纪艺术历史的重要节点起,追溯德国艺术在文化与历史层面对当今艺术世界的影响。

5aSmhiSotuLiOSTsvvDX9GmGaPfHqYVm1ma7Qnxw.jpg

tfYz6RAPtCvBeMEXlL1kFAQ8OmaXs3FUADEs6Bn4.jpg

展览现场

    1965年,约瑟夫·博伊斯在原西德杜塞尔多夫施梅拉画廊举行了一场行为艺术的表演,一件伟大的艺术史级的行为艺术作品诞生了——《如何像一只死去的兔子解释绘画》;而彼时,伊门多夫正受其影响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巴塞利兹尝试用“形象倒置”来完成自己的绘画;吕佩尔兹用浓重的色彩和造型去追求自由的生命状态......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郑闻表示: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意志艺术在本国纳粹统治下遭遇最残酷的镇压的同时,却无意间给遥远的近代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的工具和形式的武器。而在后冷战的背景下,在中国被称为“新表现主义”的德国新绘画群体与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再次影响了东方大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发展。本次展出的很多艺术家的名字,在中国“85美术新潮”以来的几十年间被艺术界反复提起,甚至进入了中国艺术院校教学和创作方方面面的“毛细血管”之中。

NZ5k6rDPh30tUdjWt8wNJ0lK8alQWyilwtw70A77.jpg

展览现场

   本期【带你看展览】我们将跟随“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展览中方策展人郑闻的脚步走近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9位艺术家的艺术世界。

视频回看请点击:http://artexpress.artron.net/liveShare/1891?from=timeline

vV8zHuXluHR5GOspxCln9aswQbXTXvX87u1ZbhKz.png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早晨>的研究 (二)》(Study II for ‘The Morning’)  1965 布面油画  63 x 113 英寸  160 x 287 厘米   NAY 109/00

    展厅第一个区域的作品来自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奈伊的绘画作品色彩鲜明,极具抽象倾向。“奈伊是德国最早的一批现代派画家,早期在巴黎进行艺术创作。作为德国抽象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与马蒂斯等艺术家交情颇深。展出的奈伊的油画作品有着强烈的色彩对比,画面上也用色块对空间进行分割,后印象派特征比较明显。”郑闻介绍到,“奈伊的人生比较悲剧,纳粹德国占领巴黎以后,他又被投入到集中营中。这批画家的人生是比较悲壮的”

x0eNaB5ssFXJjFO3TuBIWhLcHmeDNcI3BF9fQXvk.jpg

RxhfKcELA7ASvNcs9n8bOdcEpA4YxknQNa5xrPYK.png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 《无题》, 1952  手工纸上水彩、印度墨水画  9 1/4 x 12 1/4 英寸  23.7 x 31.1 厘米NAYZ 36/00

zbYBecjMSm4pW5fazzUlBXyOBneNugWVTKiuoA1k.png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无题》, 1952  手工纸上水彩画  13 1/4 x 9 1/2 英寸  33.8 x 24.3 厘米  NAYZ 37/00 

XBu17cncpiqRDghIHHbn34fhGUoKiMpCnShQvDHc.png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  《无题》, 1952  手工纸上水彩画  8 1/4 x 10 1/4 英寸  21 x 26 厘米  NAYZ 38/00

EEEj2JUME7D8Iw7JRAc8YEiSKdXZ3xjULsuPm6is.png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  《无题》,1952 手工纸上水彩画  9 1/4 x 12 1/2 英寸  23.4 x 32 厘米  NAYZ 39/00

    挪威艺术家蒙克特别欣赏奈伊,邀请奈伊到其家中进行创作。奈伊在蒙克的家中创作里很多水彩作品。

Vj29UTqYvszG36LLuH4pxm75HyA4qqYrWtHP7se5.png

奥托·弗雷德里希《上升》(Ascension), 1929,2009年铸型   青铜,版本: 6+ 4 e.a. + 2 HC, 铸型 HC2 78 3/4 x 41 x 41 英寸 200 x 104 x 104 厘米  FRE 7/00

    奥托·弗雷德里希的作品充满力量感的矗立在奈伊作品的对面,他这件雕塑作品明显带有立体主义的倾向。策展人郑闻说:“我们可以在毕加索的绘画中看到与奥托·弗雷德里希这件作品之间相似的特征,这件作品创作的时间非常的早。弗雷德里希本身对科学、建筑等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去展示立体的结构。通过这件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主义雕塑发展的早期的一些特征。”

Wr2ipYSKE5xR4jWdmui4LMlCnFaORfZnk2oJbb5T.jpg

gGUCyRvr2A2ZVUYBfmx88JglENpy8uhJYGpIUtRs.png

维尔海姆·兰布鲁克 《莎莉·法尔克半身像》(Bust Sally Falk), 1916, 铸型 1919  灰石石雕  22 1/4 x 10  3/4 x 10 1/4 英寸  56.5 x 27 x 26 厘米   LEH 2/00

irdzgGg30dypsMiRNBoqPo7K1I3ROWPJknKYGYQQ.png

维尔海姆·兰布鲁克  《跨栏女人(向后看的女孩头)》(Head of Striding Woman [Girl's Head Turning Around])”, 1913 - 1914  红陶  19 3/4 x 16 1/2 x 9 英寸  50 x 42 x 23 厘米   LEH 13/D

   走到维尔海姆·兰布鲁克的雕塑前,郑闻显然更加激动,“维尔海姆·兰布鲁克的雕塑是我在策展中特地向德方提出来的一定要带来展示的作品。因为我印象中,这次应该是兰布鲁克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亮相。最早接触到兰布鲁克是我在德国的看博伊斯的常设展时注意到的,在属于博伊斯的展厅里,兰布鲁克的胸像雕塑放在第一件,而那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特别打动我。维尔海姆·兰布鲁克的造型语言更加概况,跟我们所熟知的雕塑家比如罗丹等都不太一样。” 

xSFeRX9GRdz3vXlplyuaoF36zpiYrUFOUeyALNxl.png

约尔格·伊门多夫 《球上的女人》(Woman on Sphere), 1989  青铜,青铜色,系列总共2件,2号作品 高度107 厘米 高度42 1/4    JIP 118/A

    领略完兰布鲁克的雕塑后,走进属于伊门多夫的世界。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伊门多夫的雕塑作品,一位佝偻老者脚上绑着沉重的铁球,双手住着拐杖行走在荆棘满布的球形路面上。“这次展示多件伊门多夫的作品,其中有一批来自私人藏家,正式有他们的无私帮助才让本次展览圆满开幕。1997年的时候,伊门多夫患上了严重的病症,他的肌肉开始僵硬萎缩,行动越来越迟缓。这对行动力很强的伊门多夫而已无疑非常痛苦。这件作品正式伊门多夫对自己遭遇的隐喻。”郑闻说。

0BtGYsHBaSN3Xmy0jylpmSyfbbkDKRLJPWkC7P1p.jpg

约尔格·伊门多夫  《无题》, 2007  布面油画  78 3/4 x 67 英寸  200 x 170 厘米   JI 1341/00

    伊门多夫的这件作品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当时德国一些事件与宗教、神话题材结合起来进行表达。

EdgIDBSDRFNgg2FBJfWQpCBbvcZLn3u7H0kY8bhH.png

约尔格·伊门多夫  《研究:画家之死》(Study: Death of the Painter), 1990  木上彩绘  7 x 17 1/4 x 9 英寸  18 x 44 x 23 厘米  JIP 27/00

    20世纪60年代,伊门多夫一度认为绘画充满商业气息的活动。他曾在自己睡觉的床上写下“不去绘画”、“拒绝绘画”等标语,在此背景下他创作里这件雕塑作品《画家之死》,一个人被剑牢牢的钉住,象征画家的死亡。“庆幸的是伊门多夫最终还是发现绘画是他最拿手的表现方式,我们没有失去一个位伟大的画家。”郑闻笑着说。

Nnn9DNDhDmCnsQ0wDdMZyWV6zO9gfSQuY2PgiwPr.png

约尔格·伊门多夫  《议会》(Parliament), 1978  布面丙烯  59 x 59 英寸  150 x 150 厘米  JI 354/00

    “这件作品是伊门多夫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画面中大面积使用一种黄色,我个人认为这种黄色有着特殊的象征性,伊顿在讲色彩的象征性时提到过这种黄色更多的是象征犹大,画面中的人也充满一种不安的状态,铁丝网更像是象征着东西德分裂的状态。”郑闻看着这幅作品介绍到。

ovi46YlmfLX8dsjxscm7DZxYwQyksHSnlhFaZlDy.png

约尔格·伊门多夫  《C.D.后人。路边的教堂》(C.D.Nachfolger. Chapel on the Road Side), 1984  布面丙烯  78 3/4 x 98 1/2 英寸  200 x 250 厘米  JI 563/A

    《德意志咖啡馆》是伊门多夫另一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件作品伊门多夫创作里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还融合了文化符号和历史人物,伊门多夫最擅长的就是把艺术家的形象、现实当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上政治人物、思想家的形象进行并置。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伊门多夫本人的形象,戴帽子的A.R彭克的形象,大胡子这位恩格斯的形象等等。”

lpz87Ifrbaw9vspdPa5IjctFEHyWDvvXE8guH1Cv.png

约尔格·伊门多夫  《来,Jorch,我们走》(Let’s go Jorch), 2004  青铜  6 3/4 x 5 1/4 x 4 1/2 英寸 17 x 13.5 x 11.5 厘米  JIP 95/0

    《让我们一起走吧》为伊门多夫去世前两年创作,作品主体是一个人类牵着一只小猴子。郑闻介绍说:“这个手指远方的人物应该是博伊斯,而小猴子应该就是伊门多夫自己。伊门多夫是博伊斯的追随者,并将后者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当然,看到这件作品我们也会对人类文明进行思考,从蒙昧状态走到如今的人类的文明。”

yv9bD2pLLoEp74Bw8O9ZTyWLjc3aDGm7zKOgSwgu.png

马库斯·吕佩尔兹  《组合(刚果)》 (Composition [Congo]), 1981  布面油画  51 1/4 x 51 1/4 英寸  130 x 130 厘米   ML 404/A

    对艺术史非常敏感的吕佩尔茨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跟艺术史对话。本次展出的作品是吕佩尔茨与立体主义的对话,为人熟知的毕加索等大师的立体主义是对物体多角度在平面中的解读,而吕佩尔茨的这件作品则恰恰相反,他从平面的视角创作物体然后反推出立体物体。该作品旨在解答绘画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吕佩尔茨的时代需要去探索的问题是“绘画如何重塑视觉?”

0Pss8VBhagt24WeU83H2zB1CSFOJNkBHMJuG3q7u.png

乔治·巴塞利兹  《两棵黑树》(Two Black Trees), 22.V.86 - 5.VI.86  布面油画  114 1/4 x 114 1/4 英寸 290 x 290 厘米  GB 248/00

    这件作品中既有乔治·巴塞利兹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又蕴含着象征政权的“鹰”的坠落,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压抑感。“鹰的坠落可能是一种权利的陨落,这一代的艺术家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情绪当中。这次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我们重新看到80、90年代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特别大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乔治·巴塞利兹。”郑闻说。

bUlbhR2qE8e7OmYuRuZbr8cWSZMnwQWhy1POOYnT.png

​乔治·巴塞利兹  《还是西里西亚的》(Still Silesian), 29.VIII.97  布面油画  98 1/2 x 78 3/4 英寸  250 x 200 厘米  GB 632/A

    “倒置系列”作品是乔治·巴塞利兹在90年代初创作,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三件难得之处在于相比于巴塞利兹的其它作品,这三件作品笔触更加轻松,画面看上去更加轻快。

Oaza19tE0nX7AsnFW3nm8RwVHxVcoLsTzls5XF3R.jpg

mfLVcVciVAZIiyW4YcuRblVmlUVEQOy4V2hqhfb4.jpg

展览现场

    导览的最后,郑闻总结道:“我觉得这次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打开视野的80、90年代,就是我们常说的‘85’美术新潮时期,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巴塞利兹这样的艺术家。德国艺术家在某些程度上比美国艺术家对中国的影响更大,因为他们会从历史中寻找信息,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伤痕美术’也是从回望历史的状态中开始的。同时巴塞利兹的这种粗线条的,非理性的创作手法,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应该是‘耸人听闻’,不能想象的。”

开幕式回顾:

MRE2r6lntd9mNBoN9zHvycjqabhBMc5rw5pdmYOB.jpg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明先生致辞

    杨明先生认为本次展览从艺术史的角度回顾了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探讨了德国现代艺术与中国现代艺术之间深刻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到1930年代鲁迅先生引进了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从而引发了“新文化运动”,中德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而本次展览可以给我们带来有利的思考与参照。

sY4NDrijgbWf9XGRBjA3ePPadrYRHtt5GaP7w5PG.jpg

歌德学院(中国)徐央央女士致辞

    歌德学院(中国)徐央央女士代表未能前来的科里院长发言,徐央央女士宣读了歌德学院(中国)科里院长的来信,科里院长在信中首先对自己未能前来参加本次展览开幕表示遗憾,并对长期的合作伙伴——南京艺术学院表达了感谢。科里院长认为,本次展览成功地将德国的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带到了南京,而即便是来自德国的艺术,也是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考察了欧洲乃至欧洲之外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上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变迁,科里院长提出了一个问题:用国家边界的概念定义艺术是否有意义或者说是否还有意义——我们是否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艺术所思考的主题上?他希望大家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关于内容或形式的思考,关于艺术家自我生存或是社会大型问题的思考的踪迹。

ryRuGdl1TjXPY9hOJz0tKtsLOc5DiSmnOgeKbUYY.jpg

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先生致辞

    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先生表示本次展览的这一批艺术家在90年代的时候,对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在。他说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常常会用“表现主义”一词去笼统的概括这些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不严谨的,而本次展览也是希望借此机会厘清一些概念。他希望能够把优秀的展览呈现给南京乃至全国的观众。

LiacVpxUjf5Sdi80vVoxmNNWsJDk9SwotmozKtNT.jpg

本次展览德方策展人柯荔蔓女士

    柯荔蔓女士表示这个展览必将在南京市、在中国艺术界留下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势必能打开中德艺术交流的一个新契机,产生一些新的合作或者说碰撞出一些新的可能性。 她表示很高兴选择了南艺美术馆这样一个场馆以及郑闻副馆长作为本次展览的合作者,因为在展览筹备以及沟通的过程都非常地顺利和愉快。她解释了本次展览的标题——《重整丨德国艺术立场》中的“重整”一词,除了重新定位之外,更有将眼光看向未来之意。希望借助本次展览,为普通观众、艺术从业者开启一条全新的道路。

Q4mQBpLbqSP7ZrOSuFuUcsSQnleckERWAgwKTaC3.jpg

jFQaeTFsbXrYYbIfBSWtjBcK8ntbd2BYZDKEhQZf.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4日

(鸣谢:部分图片、文字材料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提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德国艺术,郑闻,博伊斯,吕佩尔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德国,利兹,中国,本次德国艺术 郑闻 博伊斯 吕佩尔茨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德国 利兹 中国 本次
下一篇:“美丽家园”宝龙新绘画大奖入选展启幕_20位艺术家获奖_宝龙艺术大奖-艺术家-大奖-中国-集团||上一篇:在厦门实验空间_邂逅“荒岛君”主题艺术展_组合-日记-艺术家-艺术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