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文博担任策展人,武汉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主办,宜都市博物馆、武汉琴台管理处作为支持单位,以杨守敬一生的学术历程入手,通过“杨守敬与湖北”、“杨守敬与潘存”、“杨守敬对日本书坛”的影响、“杨守敬的朋友圈”四个版块进行梳理和呈现。
“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研讨会现场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字鹏云,号惺吾、星吾、心物,晚号邻苏老人。系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致词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全文致词
本次展览共展出45件作品及部分出版文献和图片,其中包括杨守敬各个时期的40件书法作品,含《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原稿,及5位与杨守敬有过密切交往的吴昌硕、张之洞、张裕钊等友人作品,通过创作年顺序也让我们能看到杨守敬书风的不断演变、成熟的过程。
本次展览展览人、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文博讲话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罗丹青致词
在展览策划的过程中,本次展览策展人、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文博从杨守敬一生的学书历程入手,并将他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55岁之前;第二个阶段,55岁至65岁;第三个阶段,65岁至76岁去世。张文博认为,这三个阶段是杨守敬个人书风成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展出的40件墨迹和碑拓文献、手稿结合他的书学主张,看出杨守敬“碑帖互融”思想和实践的不断完善。
“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杨守敬在湖北生活了27年,在武汉就生活过12年,可以说他一生重要的阶段都在是在湖北度过的。在任黄冈教谕期间,他大兴教育、重振学风,在武汉任两湖书院、存古学堂期间教书育人、著述不止。在他与潘存“亦师亦友”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他“尊师重教、永念师恩”的传统美德;在他东渡日本,传播碑学思想,抢救中国历史古籍殚精竭虑、不惜节衣缩食,被日本称为“现代书法之父”,至今被传颂杨守敬一生集四十年艰辛完成的《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国学大师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尊称为清代三大“绝学”。
“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展览现场
张文博认为,在杨守敬师承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那就是潘存(字孺初,海南文昌人)。1863年25岁的杨守敬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经广东陈一山的介绍认识潘存,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两人合著的《楷法溯源》将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最具代表和风格意味的作品,采用单线双钩集字的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使学书者通过对比直观的看到楷书形成发展的全貌,《楷法溯源》的这种集字双钩的出版体例至今仍被我们众多的书法工具书所沿用。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杨守敬,武汉美术馆,书法,,湖北,湖北省,阶段,致词杨守敬 武汉美术馆 书法 湖北 湖北省 阶段 致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