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黄锐白云馆举行了交接仪式,意味着白云馆将正式从艺术家黄锐的工作室转变成公共艺术空间。艺术家黄锐、朝阳区将台乡乡长刘涛、朝阳区将台乡东八间房村村长李昆、Doors门艺总监黎静及艺术界媒体界的朋友们出席了交接仪式。
黄锐白云馆的前身是黄锐工作室,从2006年建成以来这座以明清建筑材料为基础,以八卦、禅宗思想为格局的现代建筑已走过了12年的历史,仅从表面的时间维度来看,很难将这座建筑的历史一以概之,因为它同时作用在两条相逆的时间轴上兼容并蓄,其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北京的建筑文化,那些从拆迁现场解救出来的历史材料,如今已秩序俨然,在新环境中放松自然地成长和呼吸,空间的方方面面的设计为公共活动和艺术创作服务,充满开放而活泼的现代精神。
黄锐白云馆环境雕塑:天地人
黄锐白云馆自建成以来,便经常举办一系列的戏剧、舞蹈等文化活动。2017年底黄锐白云馆选择在周末开放参观,举办了多场展览、戏剧现场、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当越来越多个体的文化生命加入到这座空间时,我们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作为文物的白云馆,作为禅院的白云馆,更是一个激发历史与当下震荡互通的新型机构,这也是我们将它保护下来的意义。
在保护的过程中,黄锐白云馆同朝阳区将台乡政府曾多次沟通,最终,艺术家黄锐决定将黄锐白云馆全部捐赠给直系政府部门,并合作进行空间的运营管理,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国际视野下,极具前瞻性的新型艺术空间。
在交接仪式现场,艺术家黄锐坦言:“今天我们举办一个快乐的仪式:交接白云馆。一个原本是私人的工作室转变成公立的艺术空间,由将台乡政府和朝阳区文委接受管理。交接者双方都从正面看好这件事情。”
黄锐还补充道:“在现在的白云馆,还保留着不少原来的物品。一些是我的个人创作的作品——我声明它们作为临时租用,用来装点过渡期的白云馆:所有其他的空间陈设都是留给未来管理者的。这些老物件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精细使用过的,有的陈设品已经存世了几千年,有的仅仅是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它们都是上天和先祖恩赐的礼物,大部分已经绝无仅有。我们真诚希望:后继的管理者仍旧尊重它们,爱护它们,它们曾经是私人的,也是时间的产物,时间属于我们全体的人众。”
交接仪式当天,黄锐白云馆推出了“黄锐白云馆素描草稿展”相对系统地展出了艺术家黄锐在设计白云馆建筑及庭院的草稿,使得观众可以透过这些草稿欣赏到艺术家在创作这座建筑背后的哲学思考。
黄锐手稿展现场
黄锐手稿
这些素描手稿是白云馆的前身,创作时间横亘2006年白云馆设计伊始直至近来不断完善的空间景观。白云馆的建筑结构取意八卦中的八种意象,白云馆的设计即是将这些抽象的精神参照变成可见的空间结构。若身在空间内部,那些意在言外的早已化约于无形,而其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轨迹除白云馆的主人黄锐外只有那些素描草稿能说得清了。
黄锐手稿
艺术家黄锐从70年代末起开始抽象艺术创作,之后不断涉及各种媒介创作与研究,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白云馆是黄锐近年来集大成的作品,有延续早期绘画“空间结构”的视觉理念,同时接续着关于拆迁、城市记忆保护的艺术行动,虽说白云馆偏安一隅但它却时刻呼应着城市变动中的创伤与记忆。
黄锐手稿
青年舞者朱亚超和姜丰在交接仪式前进行了《时+时》现代舞表演,安娜伊思·马田也同她《犹太城》的戏剧伙伴献上了《犹太城》音乐会。白云馆变成公共艺术空间后将会延续它举办精彩而特殊的文化艺术活动的传统,不断为北京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月前艺术家黄锐同朝阳区将台乡东八间房政府签署了交接协议,保证白云馆将会被永久保护下来,并转型为致力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公共空间。交接仪式中艺术家黄锐进行了演讲,讲述了他创造白云馆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白云馆转型后的展望,朝阳区将台乡乡长刘涛以及东八间房村村长李昆,代表交接后的地方政府在接下来的讲话中提到了政府方面将尽全力保护白云馆,并助力将白云馆打造成北京独特的文化地标。前朝阳区书记蒋孝愚代表艺术家黄锐的朋友谈到了白云馆的前后历程及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随后艺术家黄锐同朝阳区将台乡政府交换了礼物,艺术家黄锐赠送了一块亲手镌刻“2018.12.08”的清代砖头以一把白云馆的大门钥匙,朝阳区将台乡政府赠送了一幅道德经书法作品。信物的交换见证了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最后放映了艺术家Henry的摄影作品,Herny持续拍摄了白云馆不同季节的风光,见证了这个空间不断丰富的景观及展览变化。
据悉,黄锐白云馆素描手稿展将持续展出至2019年3月1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白云馆,黄锐,,空间,手稿,仪式白云馆 黄锐 空间 手稿 仪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