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踏着彩色的泥土_聆听卡塔琳娜•格罗斯的“呢喃”_上海chiK11美术馆-艺术家-呢喃-琳娜-观众-泥土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从左至右:K11ArtFoundation创始人郑志刚、艺术家张恩利、MoMaPS1馆长兼首席

n27rPqNYl4yu2WATba2o2KLLRSS79GoSpzRytDiD.jpg

从左至右:K11 Art Foundation创始人郑志刚、艺术家张恩利、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刘秀仪

11月5日,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个展“呢喃的泥土”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开幕。展览由K11 Art Foundation与chi K11美术馆共同呈现。

卡塔琳娜 • 格罗斯,1961年生于德国布莱斯高的弗莱堡(Freiburg im Breisgau),现于柏林和新西兰生活和工作。格罗斯最为人熟知的,是她以喷枪作为主要绘画工具,把斑驳陆离的颜料涂覆展览空间的墙上、自己的床上、公共广告牌上,整栋房子及周边环境中,还有形形色色组合在一起的物件如土堆和树干上,创作出大型的场域相关绘画作品。

BPe2EYtypgBm2v47BixIIPbe8j1q7nnV3jucn9Zu.jpg

RqkxrvOzYUG7K4ZZa3iNWf8xrb8Ls7AkT027VjMe.jpg

9jpUzIRNENHs8oX7FfuAAZWzzRHfst3Atz8ohgIk.jpg

frcDl71sp3hwyEy0Md4xCgzmoVlPd0oyxcbk1nHC.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本次展览空间划分成五个展区,分别是《地下》《鬼魂》《丝绸工作室》《腹中》和《陈列室》,引领观众沉浸在迷宫般的空间体验,同时也诉说了她与中国的“关系”——事实上,格罗斯与中国颇有缘分:1981年,她跟随在同济大学教授语言学的父亲来到上海居住。在探索上海的城市风景时,她也试着主动体验上海——比如,她曾和弟弟一块儿随意坐上一辆公交车穿行于城市各处,或者在本地小店里购买颜色鲜艳的布料。1990年代初,格罗斯曾有一次与中国艺术家丁乙一起参与双人展的机会,不过最终未能如愿。

此次展览得以在上海呈现,并不是以线性方式,延续格罗斯过去与中国的关系,而是选择为新的话语形式打开一道缺口:展览欢迎观众游走于五件艺术作品当中,而唯一的线索是艺术家在布展过程中挥动喷枪留下的喷绘痕迹。观众要自行决定如何在这片“风景”中移动,如同徒步登山一样。这真是一段不断失常、一直被他人的行走路径中断和干扰的“呢喃”呐。

下面,让我们开始徒步格罗斯的世界

地下

EGJaplwqTbwz1WpXCnUeJns7Sy102kgstE1ZU8qB.jpg

BMLS5qXwzprb8pE7HNcjiuNfV35im5pEbKh9LIOL.jpg

Wv2AASrZNz10I3pEYsAaMDN1wUr1Vw0pQmSfpDK2.jpg

6XFLXJfBK9gcT8mjCWi0XSofKH2m9Vm5WuNY9yLo.jpg

7ysS0QVo0gjk7hzOJOVKZKkwx8hQ5TAdHr39Z2JT.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作品《地下》

从购物艺术中心进入展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幻影般的展示场景,它即是展览的第一部分“地下”。展览现场,若干土堆和各种静止的建筑材料被大面积的五彩颜料覆盖着,这种铺设的方式,让观众无法辨别它们到底是什么。作品《地下》欢迎人们仔细察看、自由探索;同时,它挡住了前方视线,让接下来的展区处于观众视野之外。

据悉,这件《地下》由从上海本地市场上找来的普通建材搭建而成,它如镜像一般,反映了由同类材料构建起来、急速变化的中国城市图景。艺术家沿着起伏的废墟一路喷绘,其实也是在开辟一条属于她的通路,在展场空间留下身体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将随着时间、与观众在展场的漫步混杂,就像沙漠里不断随风而动的沙丘一样,无止尽地形成并消散。

鬼魂

Q11tzWpcyCikpw8uhIw5L1gAm2mFWREkfp1vIocv.jpg

QdW25Vh3g2IEg2ubOiFOxWv7BMBoAGMkVAygJpEA.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作品《鬼魂》

《鬼魂》是艺术家现场制作完成的。她用热钢丝切割器雕刻泡沫塑料,使其形成奇特的形状。这些形状让人联想到峻峭的供石。中国文人喜欢供石,因为它浓缩展示宏伟壮丽的自然风光,而供石也被暗指自然之力的凝聚,与时间的无常。

据介绍,格罗斯在雕刻泡沫塑料时,常常将材料的内部空间逐步袒露,直到形成一个宛如骨架般的奇特结构。这件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用“嶙峋”一词来形容。这件《鬼魂》生动地寓指了格罗斯的绘画理念:绘画是一种指向不可见之物的感官存在,它拒绝任何观念的束缚。

丝绸工作室

rnQBVmRFlq7xKq19yTtHKdhFToMRvRGlTcOpIbrA.jpg

DWUq3JqBXBnu3cDiCfpNFysSW8kUZHljBk7KJDy3.jpg

gH4IdIP8We8nxGWq53NeA9GNF3AHVgfX38qQoYtc.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作品《丝绸工作室》

观众踏进《丝绸工作室》,迎面而来是一幅幅巨大的丝绸幕布,上面印有格罗斯在柏林工作室墙面,以及她过往的作品空间。《丝绸工作室》并不旨在记录艺术家的工作过程,而是通过在此次展览中呈现其画作的残迹,召唤它们的“来世”,或者说现在、或者未来新生的可能性。

腹中

MQDY4ev0I3q3rZJsh8LTxNHvyXDP9e2oct6F9wbJ.jpg

IXzheeS4IoEdTYDxcrvHWBvRdNqzVhWIImlzlhMF.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作品《腹中》(外部)

KigkUXM1SqEUZ3QlM9U02hb6s7JIQRG4M7OeJpfj.jpg

vEnVdvXbk5ior2R7nJ6s6wkA6OaLvT0evmbTXALG.jpg

4tfRPLi4ybBVL2IVB4WK3VVKdJNn3cfNP1ocrwKg.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作品《腹中》(内部)

在《腹中》展区,绘画变成了一种环绕观众的存在状态,完全掌控了知觉氛围。数百米粗糙布料,通过沉重的结扣从天花板上悬垂下来,其上覆盖着斑斓的颜色,布料折叠舒展,形成如同迷宫般的结构。在这里,所有能够辨识的参照物都被去掉,观者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彻底陌生的环境——沉浸于绘画之中,眼前除了色彩别无其他。

在这个展区,观众很难不去注意那些从天花板悬垂下来的沉重布料形成的褶皱。高度饱和的色彩加深了褶皱的效果,随着你在半封闭的空间移步,褶皱缓慢地层层展开。

陈列室

svDOOHAwigAO32qvr39yHllXKXUMh8qFkj2GsRHL.jpg

4B6ToOr3XaUeQSMARUzdgGgAUKbXcOpWVnM0oJW9.jpg

pccfvOpX90sRBBUvtICHwA5hi4eSUXfZYwIuPmKC.jpg

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 • 格罗斯个展“呢喃的泥土”现场 作品《陈列室》

最后一个展区把观众领进一间由K11创办人郑志刚构想、被格罗斯用颜料完全覆盖的豪华起居室。 《陈列室》中的室内家具陈设,包括靠墙的书架在内,都在引导观者回归室内设计的一般体验。它是对“理想的家居环境”及“样板房”在中国的兴起,进行了考古学式的考察;同时暗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消费理念。《陈列室》看似是旅程的终点,但实际上打开了一扇门,将观众带回观展的起点:购物艺术中心。

总体而言,整场展览都围绕着格罗斯的创作核心展开:绘画,可以降落在任何地方;绘画,无处不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卡塔琳娜•格罗斯,上海chiK11美术馆,艺术家,,呢喃,琳娜,观众,泥土卡塔琳娜•格罗斯 上海chiK11美术馆 艺术家 呢喃 琳娜 观众 泥土
下一篇:四位南美洲策展人将策划第十一届柏林双年展_智利-双年展-圣保罗-雷斯||上一篇:跟着随艺术家的想象力_进入绘画“虚拟图层”_当代绘画-涂层-布面-展览-绘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