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玻璃,不难想起生活中的各种形色的玻璃制品。然而作为一种艺术种类,玻璃既古老而又现代,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自文艺复兴后,玻璃艺术逐渐成为一种风格独立的门类,其以别具一格的材质特点和形式语言,与时代审美共进。
2018年10月28日,在南京江北新区w艺术空间开幕的“推进——于名涛玻璃作品展”,展现了青年艺术家于名涛的新思维,这位来自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玻璃的非常规物态,并将这种物态演绎为新的视觉体验,将流淌的诗意定格在瞬间之上,可谓对这门艺术向前“推进”。
此次展览共有《认知的可能性》、《成长》、《未知的二次元》、《想象的过程》、《坐禅-告别的歌》等系列作品,多角度诠释了玻璃材料的可能性。
认知的可能性系列1
认知的可能性系列2
认知的可能性系列3
《认知的可能性》这一系列将大量工业专用的彩色玻璃管熔融后再创作,玻璃管在熔融过程中变形、弯曲所带来的不可控的“偶发性”,在高温中经过工具的拉丝热塑,冷却后作品凝固定型。纯色的表壳、排列整齐的细小玻璃管以及垂露着的拉丝,呈现着工业时代所具有的科技感,透露出后现代结构美学的特征。热弯扭曲的外观结构,在光的投射下具有动态的韵律与活泼,有材料内在生命的柔韧。
于名涛解释道,一般玻璃做出来就有透明折光的效果,有点像瓷的感觉,通过低温烧制,将高光去掉之后,就呈现出金属感。自己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去表现材料的另一种形式美感。
一位评论家解读认为,于名涛的该系列作品是将二位平面衍生到三维,在温度的淬炼之中,构造了计划与偶发共同作用下的形式链接场,与自然造物之力进行了全息性的互动。一如古代文人所喜爱的赏石,虽为天成,却抒写出人的内在精神。文人所钟情的“瘦”、“皱”、“漏”、“透”乃是文士品格的化身,虽饱经沧桑,却形销骨立、遗世独立。而于名涛的《认知的可能性》呈现了玻璃在窑炉中的“成长”,被隐喻为对生命的写照。人在生命之初是“白纸”,是“平面”,在成长的淬炼中,逐步“扭转”、“形变”、产生“褶皱”、“伤痕”,在不屈和妥协的应力中,在人力可为和命运难测的交互作用中,逐渐“人而为人”,拥有丰富的、带有外力痕迹的美感。
未知的二次元(细部1)
未知的二次元(细部2)
未知的二次元系列1
如果说《认知的可能性》系列体现了材质的另一种“物理视觉”,那么《未知的二次元》系列则更注重于呈现玻璃的动态流衍特性。于名涛表示,对于玻璃这种材料,当想要去呵护它的时候,它及其易碎,而想要去破坏之时,又显得非常坚硬,例如我们很难完全敲碎一块玻璃。玻璃神秘却单纯、坚硬而又脆弱、华丽但却透彻,冰冷又饱满着热情,种种矛盾集于一身,让玻璃显得“矫情”。于是,在《未知的二次元》系列中,于名涛对玻璃进行柔化,正负阴阳、厚薄扭转、光影穿插,把坚毅和温柔,冷于热,奔放与安静在多次元的空间内一并绽放,达成材料特点与形式美学的互文。
想象的过程II(细部)
想象的过程II
《想象的过程》这一组作品将日常的习以为常,扭转为动态的诗意。原本普通的酒瓶在融化之后被形变、拉丝,不再如工业制成品那样“正襟危坐”,如同饮酒微醺的人,放松自然,憨态可掬,偶尔横溢斜出的一丝蜷曲,一条“伸出的脚”,高度抽象,却又拟人化,玻璃的生命动态呼之欲出。
坐禅-告别的歌(细部)
坐禅-告别的歌1
坐禅-告别的歌2
《坐禅-告别的歌》两件作品则将大千之美浓缩进一方玻璃,以玻璃内部结构构成的朦胧画面,恍惚如璀璨星云、又如粉色的森林童话,横看侧看所得皆有不同。这些细小的气泡、波浪般的流线是作者的经验控制,也是偶发,宇宙的“造物之力”与艺术家的“精神诉求”被连接起来,并且直观可视,纯粹且浪漫。
时光的影子
成长系列(细部)
成长系列(细部2)
成长系列
成长系列2
成长系列局部
此次,W艺术空间邀请更多的人来应验知性的思考,或许这一次的视觉感受,可以成为你隐喻的精神真理。展览持续至2018年12月12日。地址:南京江北新区浦珠北路139号万江共和新城新马路商业街人和苑30栋116。
关键字: 内容标签:w艺术空间,于名涛,玻璃里凝固的歌,,坐禅,成长w艺术空间 于名涛 玻璃里凝固的歌 坐禅 成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