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在桥那边_有片江南:林绍灵水彩作品展亮相浙江美术馆_浙江美术馆-在桥那边-林绍灵-宁波市-文联-浙江省-水彩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网
 
2018年9月26日下午,“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

2018年9月26日下午,“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

“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展”现场

  “在桥那边,有无限的故事能讲,有无限的景能体现,有无限的人能出现。”林绍灵如此说。2018年9月26日下午,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由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宣传部、宁波市海曙区文联共同承办的“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86件水彩作品亮相。“桥”是画家的重要题材,也是本次画展的主题。画中依稀可见的古老石桥是对彼岸世界的连接,意味着一种跨越,是过去,也是未来。“乡情”、“意境”与“中国水彩”是本次展览艺术顾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在观看展览后提出的三个关键词,而同道者周刚则大力称赞了其画作中细腻情绪的成熟表达。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杰致辞

著名水彩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王维新致辞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著名美术史论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致辞

中国美术史家、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致辞

林绍灵致感谢辞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郁伟年宣布开幕

中共海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宁辉主持开幕式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原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克明,原浙江日报宁波分社社长李建新,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郁伟年,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蒋旭灿,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宁波美术馆馆长韩利诚,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施孝峰,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组织人事处处长戴建立,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谢安良,宁波市文联组联室主任章惠宁,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孙佩梁,本次展览艺术顾问、著名美术史论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著名水彩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王维新,中国美术史家、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复旦大学文学史教授骆玉明,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周刚,美术报副总编蒋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主席周崇涨,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艾伟,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明慧,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缪宏波等领导与嘉宾莅临现场。

在桥那边 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展开幕时间:2018.9.26下午3点开幕地点: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展览时间:2018.9.26 - 10.11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4号展厅(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138号)主办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单位: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宣传部、宁波市海曙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学术顾问:潘耀昌策展人:靳文艺 陈建东策展执行:徐鸿辉

  “林绍灵在风景和人物方面均有创建,他的创作基于对‘意象'的独自理解,实现了新的突破,观者可细察之。”潘耀昌认为林绍灵的风景画所表达的,是对幼时记忆中江南家园的怀念,是诗人眼里的江南之忆。“他有一批写生稿,上面附有记录当时视觉感受的文字,借此可以了解他独到的写生方法及其所蕴含的诗性之美。画家的灵感来自以往的视觉记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著名水彩画家王维新则表示:二十余年来,林绍灵在水彩艺术实践的征途上始终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不懈地探索着水彩艺术的多种表现语言,反复尝试其种种水色效果,在人物画的表现中更为突出,创作了一系列的佳作,如2011年创作的《风雨同舟》、2012年创作的《小憩》、2014年创作的《钢筋工》。

  “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著名版画家徐仲偶阅读林先生作品时一直被感动:“他笔下童年的江南似真非真,说非真是因其笔下的江南,并非写生于具体某处的水乡人家,而是巧妙地将小桥、溪水、垂杨柳、连绵的细雨、灰白的建筑,这些代表江南印象的童年事物,以艺术的语言构成画面。让人觉得这些场景既熟悉又陌生,既是画家回忆中的江南,又是自己印象里的水乡。说其真则在于,画面中流露出真实的情感,与画面中平淡天真的气息,这种情感既感动了画家自己,也感动了观看者,让略带淡淡乡愁的童年回忆在心底久久不曾消散。”

  林绍灵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水彩画家之一,也是浙东地区水彩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数十年来专注于水彩画的创作与探索,尤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有作品获得全国水彩画展览的最高奖项,并在国内国际举办个人作品展,获得普遍认可和赞誉。纵观创作时间轴,其经历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风格实验,从早期的具象写实到近年的意象抒怀,展示出一条独特的发展线索。从本次展览所选作品看,这种自觉的探索意识,同时被演绎出一种现代精神,跨越中西文化,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视觉趣味。

 “在桥那边——林绍灵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展”展厅内景

  在林先生一系列具有历史意识的探索实验背后,隐藏着同一种人文内核,那就是“江南”,来自文化之根和个体经验的深处。观众在展览作品中看到,“在桥那边”,实质上是一种态度,它传达了作者在创作中流露的情感和体悟。著名美术史论家潘耀昌先生对此次展览评价说:“桥”是画家的重要题材,也是本次画展的主题。画中依稀可见的古老石桥,是对彼岸世界的连接。它意味着一种跨越,通往魂牵梦绕的幼时记忆里那充满诗意的梦境,那是过去的,但也是未来的,是对美好的理想世界的憧憬。

  “以西画材质,取江南物象,蘸中式美学,含华夏墨戏,写心灵风韵,寓当下所思”,是林绍灵先生的水彩画给予观众的整体印象。作者在作品中重新梳理了个体生命与民族理想的关系,在文化精神与艺术技法的交织与磨炼中,纯化语言,精炼表达,丰富灵思。

  本次展出的近百幅江南意象水彩画作品,正是林绍灵先生近年来思考与实践的成果。其中还展出了创作小稿,与完成稿进行对照,生动地呈现了作品的构思与表达过程。在江南主题的系列叙事及其意蕴无穷的变奏中,作者深情阐释了自己的心灵文本,既有对江南样貌已逝的感叹,也有对江南命运的沉吟,并将生命经验一一诗化于笔下。也如画家本人所说:“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心迹。虽然这个画题不知被多少画家演绎过多少次,但我还是觉得有话想说。在桥那边,有我的性情所在,借此抒怀的形迹所在。”

  林绍灵,1957年3月生于宁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原副主席,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宁波市海曙区文联副主席 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馆收藏其《沸腾的生活》《海港新韵》,亚洲水彩艺术博物馆收藏其《走向光明》《行色匆匆》。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0月11日。

晨雾如纱 66cm×101cm 2015 年

川流不息(中国水彩·粉画人物画展) 115cm×112cm 2016 年

春意迷迷 40cm×120cm 2012 年

村桥相连159x41cm

风雨兼程(获第九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 169cm×95cm 2010 年 

河埠晓色 56cm×76cm 2015 年

自序

文/林绍灵

  廊桥烟雨今犹在,梦里依稀是故园。儿时的我,家在临街的河边,每天开窗即见乌篷船、农船吱呀吱呀划过。“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屋旁的缸桥,不远处的社坛桥、望京桥,在蓝天碧水间浸染成一幅幅四时变化的江南图画。读书时,我正遇“文革”,学校生活处于无序状态,于是,常和小伙伴在弄堂墙门的残垣断壁里逮蛐蛐、捉迷藏。放假便到宁波西乡的外婆家小住。往西的河道曾是古代官吏上任宁波的必经水路,河上古桥高大壮严,航船在两岸水村的景色中行进,钻过一座又一座造型各异的老桥。这一幕幕浓醇至美的江南图景,深深印入我的记忆里。

  我常在这老桥上,回望桥那边波光潋滟的水村。婉约的江南,枕河漫漫,露水在青石板路上闪着光亮,人家尽在淡淡薄雾中。我细数着岁月留下的斑斓,遐思无限。

  有这样的夏夜,听虫儿鸣响,清澈的声音荡涤了喧嚣红尘,几分愁绪,几分欢喜,夜竟愈加显得宁静,引我思绪万千。人世生缘,物事变迁,混合着虫鸣声一同叹息。

  桥那边的江南,是我一生画不完的诗篇,如丝绵长,悠远相间。尘世恩怨总是在繁华错落间慢慢飘散,其中的故事被深藏于梦中,思绪随着河水汇入大海,心中的一抹轻舟却永远漂荡在江南。

  年轮几度亦沧桑,故园好似别多年。当现代创作愈来愈关注当下发生的事件时,我却回过头去留意起“逝去”的一些记忆。虽有些朦胧、有些破残,却似乎留着玄机。抑或是人到了中年的缘故,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儿时的情景,如浊酒半壶后的窃窃私语,即便语焉不详,却充溢着真情实感。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心迹。虽然这个画题不知被多少画家演绎过多少次,但我还是觉得有话想说。

  在桥那边,有我的性情所在 ,借此抒怀的形迹所在。

走向光明第三届全国水彩画展金奖109x79cm

黑白之韵 57cm×76cm 2007 年

江城如梦 66cm×101cm 2015 年

墙门风暖(东亚文化周奈良展) 22cm×46.5cm 2016 年

桥的故事 60cm×121cm 2016 年

四明残雪 66cm×101cm 2015 年

细雨秋塘 66cm×101cm 2015 年

后记

文/林绍灵

  五十岁后我真正留意起绘画与情感的问题。几十年来画画所获得的成绩,使自己陶醉在既有的绘画方法上惯性前行,对“术”的留恋有时超过对“艺”的思考。当我回头考量过去的画作,猛然感到我的“心”似乎并非真正融化在画中。一直努力画着,在意的只是满足技术与所谓眼睛的真实,那种我所追寻的随心所欲能表达的畅快的艺术境界,似乎离我还很远。

  与古典时期伟大画家记录历史的功用不同,在当今触手可及的甚至泛滥的图像前面,画画还有必要充当影像的记录者吗?应该怎样演绎“我”的图像呢?

  于是,我首先努力在作画时与照片渐行渐远,改变以往比较依赖的方法。

  我尝试着静心去遐想我曾经生活的江南情景,任凭记忆去形成如梦似幻的画面,触发我的创作激情,并迅速用草图记录,感到成熟即投入创作。如此数年的摸索,当我废画成堆之后,我竟渐渐感到心中的期待在呈现,情感成为创作的冲动,思绪化为艺术形象。我体会到了内心的丰富与多彩,情思与激情喷涌而来,闪电般灵感稍纵即逝,恣肆飞白的笔意直追胸臆,使我不得不忘我地创作……水色斑斓、轮廓朦胧的画面常会产生出乎意料之外的美——这是水彩的魅力!这惊喜,尤其使我感到了画画的快乐。

  朋友们说我画中熟悉的江南场景似有故事能道来,画友们也觉得拥有了某些中国文化的味道。

  我却以为,以前画画离不开相机或一味搬景写生,画面极易被所谓眼睛的真实所左右,影响我用心灵去感受景物的能力。这好比是我上饭店吃饭,虽各有风味,但毕竟不是自己最习惯的口味。当我真正地用自己的感受去组织画面,用自己的意趣去表现情节,源自中国文化的血脉自然而然会融化在画面中。恰似我自己采购食材,自己做菜,这味道必是自己最喜欢的口味,是我妈妈、街坊或一个地区,甚至是民族习惯了的味道。我想这味道是不是就是民族性的味道呢?

  我画着画着就想到了这些……

相思几许 37.5cm×45cm 2018 年

烟雨情愁 46cm×203cm 2015 年

依依暖村 56.5cm×76cm 2018 年

雨霁斜阳 66cm×101cm 2015 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水彩,浙江美术馆,在桥那边,林绍灵,,宁波市,文联,浙江省,水彩水彩 浙江美术馆 在桥那边 林绍灵 宁波市 文联 浙江省 水彩
下一篇:“爱马仕精神”文化展_—_寻迹前行于上海“爱马仕之家”揭开崭新篇章_爱马仕-优雅-展览-巡展-自行车||上一篇:《天线》联展将在中捷当代美术馆开幕_中捷当代美术馆-伊瑞-大卫-布拉格-大卫-乔治-当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