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海天之间的“寂寥”独白_杜小同水墨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_当代水墨-中国美术馆-展览-传统-中国-中国画

编辑:段维佳 来源:雅昌网
 
  ()9月20日,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

  ()9月20日,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江苏省国画院、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办,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现场展出了杜小同在近三年时间里集中创作的20余件水墨作品,分为“海•滩”和“竹•石”两个系列。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展览策展人吴洪亮介绍到场嘉宾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首先在致辞中谈到:“在杜小同笔下那种淡淡的水墨,有一丝忧愁和一种寂寥。我想这种情绪是他在面对大海、竹石的真实反应,他从西北高原到烟台的海边,这里给他了更多的触动,我相信这些作品是他内心的表白,是他思想精神的表白,也是他从传统走出,不断探索的呈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在发言中介绍了杜小同在求学与绘画实践中得到帮助的诸位老师与同学。“他在这些老师、同学与同辈艺术家身上不断地汲取营养,在指导下勤奋思考,在创作上不断推进。同时,他在中国传统的根基之外也吸收了西方艺术元素,并把这些变得本土化和精神化。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他的人和画上看到品格的魅力,这是非常可贵的。”

原中央美院中国画院院院长唐勇力

  原中央美院中国画院院院长唐勇力作为研究生导师对杜小同的一直以来的学习态度表示了称赞。他认为,杜小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肯动脑和认真体悟,不模仿别人,这是他的特点,正是这一点让他有了对世界、自然、人生、生活的的观察和体会。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认为,杜小同作品是他深入生活的范例,带有感情的,而不是其他所谓的旅游式考察,这样也画不出深刻的作品。杜小同面对大海,一坐半天,他是真的在观察生存的这个空间,捕捉他可以入画的元素。

杜小同致答谢词

  “此次展览是对老师、同学、道友的一次个人作品的汇报,希望大家提出指导意见,让我更好的创作下去,这也是此次展览的意义。另一方面,艺术创作的私密性和情感性让我在把作品展示出来的时候,也心生忐忑,但无论如何,今天能够在国家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中展出,有这么多朋友前来,我万分感谢。艺术的道路上,也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责任和担当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中国画永葆生命力。”杜小同在致辞中谈到。

嘉宾合影

  策展人吴洪亮认为,杜小同是当今中国水墨画坛特立独行的一位70后艺术家,其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白性、疏离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寥。“寥,深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正是杜小同的气质。

展览现场

  作为一位坚守绘画、执着水墨的艺术家,杜小同的情感逻辑依然在山水的寄情抒意中荡漾,他并未试图完全跳脱于传统,而是一直在寻找笔墨与造境的新边界,表现出深入传统并扩展传统的积极姿态。杜小同用看似温和、朦胧实则刚强、坚挺的图像引导着直通有关 “寥”的意味。其旷阔、冷逸、空寥,呼应着董源、倪瓒、石涛、八大的一脉精神,而俯瞰世事的态度,直面艺术本体的冷静,扩张水墨语法的勇气,又使其作品具有了21世纪的所谓全球化意味。

竹·石 现场

海·滩现场

  现场展厅的布局也别有用心,相较于杜小同的探索过程呈倒叙结构,色彩仅有黑、白、灰,简单而冷静。观众先观“竹•石”之境,再由这个小空间陡然跨进开阔的大厅,直面漫无边际的海平面,进入海·滩之境,形成一种观照。同时,展览也将原有的美术馆空间进行了调整,有方亦有圆,在大厅一角铺设的弧形地毯以及略弯曲的展墙也呼应了杜小同在画中所描绘的海岸线,与平视结构产生一定的对比。

弧线地毯与弯曲的海滩形成呼应

  在杜小同看来:“这次的展览从每一张作品的摆放和整体的空间布局,其实最终下来我觉得整个的展览就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也是我目前对绘画的思考和状态。这次展览我觉得大家也会对我再有新的认识,同时,不同于画室的环境,在这个展厅中的每件作品当我再审视一圈之后,我自己又有新的触动。”

  杜小同的创作更注重“感受”。当面对大海的时候,海的辽阔苍茫和无穷变幻,直击心灵,给他带来一种快感,还有一种莫名生发出的不安。“因为被触动了,所以才有感受,才让我拿起笔去画。”而这种感受的基础则来源于杜小同独特的观察方式:远观。不要走近,远远的,就看到一个桥、几个人影、一片海天之间的轮廓,所以杜小同的画自然带有一种“朦胧”。他认为:“我理解的中国画一定要‘远’,现实的东西是要有一定距离感的。在传统山水亦近亦远的手法上,从意境本身看,这种距离感会让‘境’放大。”

《长滩》局部 纸本水墨  2016年 

《浮生》局部 纸本水墨  2018年

《草木深之二》局部 水墨纸本 2017

  “海”这个题材在中国画里非常少见,海的块面性不适合中国笔墨的书写表现,海的无边无际、变幻莫测所带来的单调性、冒险性和危机忧患,显然不是传统中国画精神的叙事指向,杜小同则专注于这个题材多年,试图走得更远。他画海滩、画水天相接的交界,人在画面中不作为有特征的个体出现,在水域的漫无边际里显得渺小而萧索。

《岸三》 纸本水墨  104×138cm  2018年

 《浮生》 纸本水墨  2018年

《无声处》 纸本水墨  245×248cm  2018年

《天池竹石之一》 纸本水墨  248×122cm  2017年

  “竹•石”是杜小同在“海•滩”之后再次触碰传统题材的探索。相比于对海的拷问,“竹•石”则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对象,因其形式语言、表意体系的高度成熟,杜小同对此非常慎重,并在刻意与之保持着距离,有呼应但绝不趋同。《天池竹石》系列,《自去来》系列恐怕是他精心寻觅、严苛表达的成果。无论是“竹•石”的漠然疏懒,还是“海•滩”的澹然无依,都在隐喻着杜小同作品所带来的“山水观”与“海洋观”的冲撞与融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27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杜小同,当代水墨,中国美术馆,,展览,传统,中国,中国画杜小同 当代水墨 中国美术馆 展览 传统 中国 中国画
下一篇:大朴尚简:保利艺术博物馆年度单色釉大展开幕_景德镇-玫茵堂-单色釉-保利艺术博物馆-馆员-考古-研究员-展览||上一篇:“南京书画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在金陵美术馆开幕_书画院-书画家-展览-参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