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新媒体艺术群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启幕,来自全球的10组艺术家带来了10件意趣和方向、形式均不同、但都具思辨内核的作品。图为嘉宾合影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新媒体艺术群展开幕式现场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新媒体艺术群展现场
2018年9月15日,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一场关于今日与未来的讨论:“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新媒体艺术群展启幕,来自全球媒体艺术领域颇具探索精神的10组艺术家带来了10件意趣和方向、形式均不同、但都具备思辨内核的作品,他们的阐释渗透着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精神与现实的探究,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再探,对科技改观生活的质疑,对虚拟与现实世界转化的思考,关乎社会、文化和每个个体。展览涉及装置艺术,实验音乐,声音影像,空间交互,也主要展出图像,声音与光源、装置等一系列作品,充分利用空间并与观者建立互动。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佘文涛,艺术网总编谢慕 ,MANA新媒体艺术平台创始人谢赞,南通中心美术馆馆长陈晓炜,策展人、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馆长殷卫东,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姜竹松,苏州科技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伍立峰,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苏州国画院副院长孙宽,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魏保信,颜文梁纪念馆馆长葛杨,苏州文艺之家副主任姚永强,苏州市姑苏区文联副主席、姑苏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吴晓,苏州摄影行业协会会长易都,苏州基业艺术馆馆长沈建国,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苏州工业园区圆融商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文岗,苏州易高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卫等领导与嘉宾莅临现场。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馆长殷卫东致辞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致辞
策展人、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致辞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执行馆长朱强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总策划:朱强、高鹏策展人:晏燕开幕时间:2018年9月15日下午4点展览时间:2018年9月16日-12月9日参展艺术家:Charles Lindsay&苏少禹,邓悦君,甘健,洪启乐,花形,刘佳玉,林欣,龙星如&周姜杉,钱泓霖,应歆珣主办机构: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地点:苏州金鸡湖美术馆
此展由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与北京今日美术馆联合主办,金鸡湖美术馆朱强馆长共同参与策划,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担任策展人。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在延续对未来想象的同时,对今日世界进行记录,并试图探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人面对发展所产生的焦虑及对未来的展望。同时,本次展览也是基于年轻一代策展人、美术馆团队对艺术及美术馆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它的呈现方式不仅取决于科技和媒介的发展,更基于新一代艺术从业者对未来艺术、人文情怀及与观众关系的最深层次思考。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新媒体艺术群展现场
今日未来
Charles Lindsay & 苏少禹,红山实验2.0,2018
《红山试验2.0》是两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他们采用混合的方法,将远古时间、久远历史、遥远未来、以及科技前景相融合,使观众对时间和空间有一个新的理解。作品包括“未来人”(雕塑)、“未来涡旋”(声波地形)和“未来悖论”(互动式投影)三个部分。
红山实验2.0手稿
艺术家查尔斯·林赛(Charles Lindsay,1961,洛杉矶)是多学科艺术家,对生态系统、文化和技术发展充满兴趣。他创作沉浸式环境、声音装置、以及从回收的航空航天和生物技术设备、图片和视频建造的雕塑。作品融合了符号学和荒谬,来自我们物种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的前景,以及人类影响其长期生存的行为习惯。
苏少禹是洛杉矶的一位媒体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和策展人。作品主要聚焦于来自科学、艺术和电影概念上的跨平台世界建设。苏少禹探索了基于摄影的媒体,从大型模拟到数字计算摄影,视频处理和合成。目前,苏少禹在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担任技术总监。于加州艺术学院取得了美术硕士学位,并持有华盛顿大学的两个学士学位。
《基石》是一件由声音、影像、光与空间一起构成的沉浸式声音影像作品。中轴点的光以不同形态透露出宗教与科技的意涵,显示出人类联合的力量。工业化的文明足迹以光轴为中心无限扩张,形成一种仪式感,高度同步的声音与视觉展现出极端的力量与速度,描绘这宏伟景象背后的能量运动,作用于整个空间,完全沉浸式体验。
甘健,基石,视听装置,2018
“我把声音作品看成一种贯穿于结构的能量流动,而这种能量也能以其他的形式存在于其他的载体中,从这个角度看,很多特定的具有人造痕迹的事物都会引起我的这种共鸣,运用通感寻找这类相似的能量并进行创作与重组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事。后来开始就逐渐运用光与阴影的概念去使用影像作用于空间,目的是打破二维,考虑声音、光与影像整体与空间的关系。我认为创作者有时会和作品有种共生的关系,当开始创作时,这个创作的过程也会影响创作者。创作会给人带来超越现实的自由,同时作品现场的反馈又给创作者观察和和积累经验的机会,更好地控制与理解现场。”作者甘健说。他善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创造极限的视听体验,作品透露出极致的工业之美、未来感与宗教意涵,持续探索声音联觉、动态影像、光与空间的关系,以声音视觉装置、现场演出、音轨等多种形式呈现。
《监控》是一场与金鱼“Sharky”和“George”共同完成的表演装置。表演过程中,Sharky和George的动作被一个实时动态监控程序跟踪,记录下它们在环境中的移动速度和总计移动距离。系统在探测Sharky和George移动的同时,以10秒的速率从网络获取实时新闻,并返回投射到Sharky和George身上,形成Sharky和George有关最新新闻的对话场景。
龙星如&周姜杉,监控,实时数据互动装置,2014
龙星如与周姜杉的作品探讨实时系统中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 把人与人之间隐形的社会、心理关系用可感知的形式传达出来。他们的艺术作品集中表现了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转换、过渡 , 以及社会宏观层面与个体围观层面对这一转换的接收和回应。他们是一个基于北京的艺术组合。龙星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周姜杉,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硕士。他们的研究方向为数据与感知的关系,及数据体验下的主观叙事。他们的作品涉及视觉艺术、计算机工程和叙事,使用实时获取的数据创建多感官体验。
林欣,有风的空间三,交互影像装置,2017
《有风的空间三》是一件交互电子装置,观众可以通过吹气等动作,用现实中的风去干扰和控制电子影像中虚拟的风,让风在现实与虚拟中自由穿梭,从而模糊物理与信息之间的界限。“非常态的虚拟空间和心理感受正如时光的额外维度,是我创作的兴趣点所在,而数字虚拟则是我找到的最适合的媒介。电子媒介中的数字虚拟有很多特质让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强大和无所不能,但了解它的人亦知道,其局限也相当的多,有时还经常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程序错误,就像偶尔闹脾气的孩子一样。我把这些理解为其电子媒介所特有的性格,而这些“性格”恰是我新作品创作的源点和思路。”林欣说。其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作品以电子媒介为核心,涵盖布面油画与电子影像装置两大类。林欣善于驾驭多媒介同步并行的创作方式,媒介的交互也为视觉场域的铺陈提供了复杂而多样的路径,最新展览则将通过数字动画、油画和灯光装置等多种形态建立其观念与语言世界,并把观众带领到赛博虚拟环境下的另类现实中。
应歆珣,无体,单频影像,2017
再往里走,便是《无体》,将生物形态的衍化进行分解,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对“濒死体验”的想象。表达了艺术家所感知的现实,并在作品中传达对超脱死亡的想象,她试图用不同的生物形态,及纤维、电子声音、感光纤维、感光灯及电子机械等技术材料,不断强化观众身体的感知,并试图在她的作品中表达超越于身体的精神的存在方式,在她塑造的不能鉴别的时间与空间中,人在现实与未知的时空中穿越和游走。
应歆珣,尘埃,2017
《尘埃》中感光纤维绒毛飞扬在整个玻璃空间,动物的绒毛总是被人类转化为为人所用的人工物,人类感知已慢慢变成去质化的一种漠然。作品强调人类纪的人工性,已渗透到所有,甚至空气里、尘埃里。
作者应歆珣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的艺术创作多元,主要包括纤维装置、身体装置、灯光装置、剧场、影像、绘画等,关注人类纪时代的人工性、感知关系、科技生态、精神等问题,探索研究媒介与身体、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
洪启乐,鳞·SCALE / sample 02,2018
《鳞•SCALE / sample 02》属于艺术家SCALE系列作品,为关于未来时间维度进行的考古采样的思考所创作。SCALE既有鳞的意思,也有尺度的概念,既是微观视角下的线索,也是宏观现象的缩影。作者洪启乐是电子音乐人,艺术家。生于中国福建,现居北京。从事音乐、视听艺术、装置艺术等跨媒介交互创作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
邓悦君,漫衍,2018
《漫衍》是一组发光的运动机械装置,由10个发光运动的装置和6个接收器组合而成。通过接收器可以听到装置顶部发射出的光线传递的声音,设有旋转的蜻蜓翅膀,参与干扰,阻挡以及分化光线的传播和空间中光影的形成。作者邓悦君1986年出生于广东云浮,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硕士。目前创作主要围绕能量转换,维度空间以及机械运动三个研究方向,创作媒介涉及声音,机械装置,水墨动画等。
花形,花形,VR装置,6分钟,2017
《花形》一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探索“浑沌”现象。长期专注“分形”这一数学概念所展现出的分形图像,并挖掘和思考分形图像背后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美学价值,与宇宙自然、宗教之间的暧昧关系。作者王志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作方向包括声音影像交互,计算机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和声音艺术等。
刘佳玉,窗边,机器深度学习-影像装置,2018
《窗边》是刘佳玉2018年的全新作品,她在展厅中打造了一个“逼真”的天窗,将两个不同的位置景观相互递进拼贴,并与之生成一个新的空间。该作品使用实时渲染运动图形和投影映射结合,通过机器的深度学习,结合金鸡湖实时数据源的风速和风向控制而渲染生成天空模拟影像。刘佳玉1990 年出生于中国辽宁,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伦敦。新媒体艺术装置与数据可视化是她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其作品经常将两个极其不对等的地理位置景观相结合,与之生成一个新的空间,通过展示作品地点的矛盾性,探索人对空间的经验感知与装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钱泓霖,体内冥想,2015
《体内冥想》就如一个关于人体解剖学得考察报告,整个装置有十二件装有机械结构的木盒组成,每件木盒表面都绘制了19世纪欧洲的人体解剖学图录。作为成长在深圳的新生代媒体艺术家,钱泓霖的创作受到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融合文化影响,从早期关于身份和身体的关注到最近文化世界观的主题创作,身份的错位和归属感成为钱泓霖作品创作的主要脉络。而他同时也重视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作品涉及视听连觉、机械交互、程序界面交互等实践创作,学术研究上则涉及视听媒介考古、媒介文化研究等学科课题。
这个时代的折叠,就像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着远方,而远方将发生的一切,扑朔迷离。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提出:“今日未来馆”旨在探索美术馆目前较为先锋、具未来性的空间概念,是对实体美术馆、虚拟现实以及对未来艺术形式的实验性讨论。它的提出是一次回归到美术馆本源问题的再探索,不断的让我们反思三个基本问题:未来的美术馆什么样?未来的美术馆应该承载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未来的美术馆应该和观众产生什么样的互动?基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和艺术秩序,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技术时空建构的当代语境下,对新型社会文化现象的认知及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新技术正改变着艺术的整体样貌,给大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殷卫东殷卫东表示:“本次展览特别携手北京今日美术馆,旨在共同探索与推广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此次新媒体艺术群展,结合了金鸡湖美术馆特有的空间,带着全新思考,启发公众对未来发展展开无限想象。”
“本次展览的主题‘未来折叠'延溢了对未来的想象,亦是对今天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垂直式发展的记录,并试图探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中,人面对发展所产生的现实焦虑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折叠',是嫁接不可预知和现实的通道。‘未来折叠'是发生在多个平行空间不可交的交集,它的关键在于多元的叠加,以及不可想象的相遇。”本次展览策展人晏燕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金鸡湖美术馆,新媒体艺术群展,今日未来馆,未来折叠,,艺术,装置,金鸡,作品金鸡湖美术馆 新媒体艺术群展 今日未来馆 未来折叠 艺术 装置 金鸡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