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高校雕塑专业师生作品展_民族美术-雕塑-百花奖-壮族-雕塑-西畴县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党的文艺方针,精准发力,实施文化扶贫,推动西畴县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审批同意在西畴县举办“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高校雕塑专业师生作品展”。以举办该展为基础平台,在全国高校雕塑专业师生中广泛征集作品,以弘扬“西畴精神”为主题,运用雕塑、公共艺术手法,协助西畴县打造中国民族特色“石头雕塑艺术城”,打造独具民族特色和“石漠花乡”魅力的“艺术城市”,形成城市名片效应,进一步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西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与此同时,高校雕塑专业师生通过参加本次主题创作展览和中国民族特色“石头雕塑艺术城”的打造,亲身实践用雕塑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使艺术家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经受洗礼,完善自我,提升艺术境界,使艺术生命获得升华!

  一、展览名称

  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高校雕塑专业师生作品展

  二、展览时间、地点

  开幕时间:2019年5月1日以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展览地点: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

  展览期限:参展作品在西畴县永久陈列

  三、展览主题

  主题一:西畴精神

  展现西畴人民以永不放弃、永不懈怠、永不退缩的豪气和勇气创造的以“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核心的“西畴精神”,炸石造地的“石头”精神、开山辟路的“修路”精神、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亮剑”精神、敢于抗争贫困的探索精神、“誓叫荒山着绿装,敢让石漠变绿洲”的宏大气魄;展现西畴人民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充分体现“西畴精神”之“中国精神”内涵。

  主题二:民族文化

  展现祖国西南边陲民族风情。突出以壮、苗、瑶、彝、蒙古族为主的边地各民族文化(“骆越文化”“太阳鸟母文化”“母系氏族社会文化”、《山海经》“日出汤谷”文化……)、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创作极具视觉冲击力、精神震撼力和感染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文化价值、民族特色的作品,留住千年历史文化记忆。注重故事性,突出民族性,采用西畴当地石、木、旧物件等材料,有机融入自然生态环境中,体现“石漠花乡”魅力。

  主题三:文化旅游

  运用雕塑、公共艺术诠释“石漠花乡”主题,展现“荒山着绿装,石漠变绿洲”的壮美图卷。从文化旅游的审美视角和产业发展角度,再现西畴人民顽强拼搏、改天换地的生动场景和“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土地变肥了,生态变美了,产业变多了,农民的腰包变鼓了,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石漠”变“花乡”的幸福生活。

  聚集高校雕塑专业师生的智慧和创造,引智扶贫,精准发力,依托西畴千年历史、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丰富沉淀,共同打造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石头雕塑艺术城”。

  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

  文山州文产办

  文山州文化广电体育局

  (二)承办单位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西南民族美术专业委员会

  中共西畴县委、西畴县人民政府

  (三)协办单位

  西畴县文产办

  西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

  (四)学术支持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湖北美院雕塑系

  河北美术学院雕塑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文山学院

  (五)展览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任:

  尼玛泽仁

  主 任:

  陆耀儒   玉  荣   廖云华   蒋  俊

  副主任:

  黄明勇   高  鉴   熊有章   熊安跃  沈刚纪  蒋骏雄

  姜昌奎   周文会

  秘书长:

  包格日乐吐   吴贵贤  苏文林

  副秘书长:

  彭燕秋   欧阳一清   张孝基

  委  员:

  郭正英  胡宝利  鲍凤林  刘  彤   李  彬   江尚海  王显锋

  彭  伟  高富香  高正谷  冯光荣   林定星   艾永健  张雅雪

  李  庆

  策展人:

  蒋骏雄

  包格日乐吐(执行)

  展览办公室(北京):

  主  任:欧阳一清

  副主任:马晓蕾

  展览办公室(西畴):

  主  任:张孝基

  副主任:李  庆

  组委会办公室: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印象街艺术园区二层

  电  话:010-60573269

  电子邮件:mzbhj2018@sina.com

  五、展出作品数量

  展出作品数量约 100 件

  六、奖项设置

  获奖作品30件(金奖3件;银奖6件;铜奖9件;优秀奖12件)

  展出作品约100件(含获奖作品30件)

  入围作品200件(含展出作品100件)

  以上作品分别颁发获奖、参展、入围证书。

  七、作品征集

  参展作品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严禁使用高仿、抄袭,作者拥有作品的著作权和署名权,创作理念创新、独特,形式美观,艺术性强,能融入户外环境。参展作品形式须为户外公共雕塑(注意作品材质),(雕塑作品设计方案中的成型作品高度尺寸为3-5米左右)。

  参展作者申报的项目不得侵犯其他第三方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名誉权或其他任何合法权益;参展作者申报的项目所包含的文字、图片、图形、音频或视频资料,均受版权、商标权和其他所有权的法律保护,未经参展作者同意,上述资料不得公开发布、播放。雕塑展主办单位有权对雕塑展项目进行作品汇编的出版、发行以及授权西畴县人民政府进行使用等。

  1.报名——凡认同本次雕塑展的主题和宗旨,具有雕塑创作能力的高校雕塑专业的各民族师生均可报名。雕塑展征稿采用网上报名方式。登陆“艺术城市”网(http://www.chinaartcity.org/single-111.html)下载填写组委会统一制定报名登记表并提供相应附带资料,发送至组委会指定邮箱。每位作者可提交1-3件作品(作品设计方案图片或视频)供组委会评选。网上报名有困难的作者,请与组委会办公室联系办理报名手续。

  2.收稿(参展作品设计方案图片或视频)——作者请于2018年11月20日前将报名登记表电子版与参展作品设计方案图片、个人照片报送到组委会指定邮箱(mzbhj2018@sina.com)。组装作品要有清楚明了的安装图;所有图片电子版解析度应在300DPI以上;作品图片为JPG格式(不标注任何文字信息),图片或视频文件名按照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规格、材料格式命名(例如:米隆《掷铁饼者》高152cm,青铜.JPG);报名登记表填写清楚、不漏项,报送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3.初评——2018年11月30日前,评选委员会依据报名参选资料对所有报送作品进行初评,选出200件初评入围作品,组委会将向入围者寄发邀请信和参展合同,明确作者与西畴县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公布初评结果并颁发参加此次活动的“文化扶贫”证书。

  4.复评——入围作者应于2018年12月20日之前,将参展合同签字后与雕塑作品小稿(50公分左右)一并寄送给组委会(收件地址另行通知)。评选委员会对入围的200件作品复评,选出100件参展作品;再从中评出获奖作品30件。其余入围作品颁发相应证书,不参加展览。

  5.展览开幕式——2019年5月1日以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关键日期表:

  2018年11月20日前将报名登记表电子版与参展作品方案图片或视频1-3件报送组委会(北京)办公室→

  2018年11月30日公布初评结果(200件初评入围作品)→

  2018年12月20日之前200件雕塑小稿(50公分左右)寄送给组委会,最终评出30件获奖作品及70件参展作品→

  2019年5月1日以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展览开幕式。

  八、收件时间、地址

  (一)作品方案图或视频

  截止日期:2018年11月20日零时止(以电子邮件到达时间为准)

  收件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印象街艺术园区二层

  联系电话:010-60573269

  联 系 人:欧阳一清(18600991109)

  (二)雕塑作品小稿(50公分左右)

  截止日期:2018年12月20日

  收件地址:另行通知

  九、出版宣传

  展览组织机构对入选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及宣传权;正式出版发行《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高校雕塑专业师生作品展”作品集》,收录全部展出作品,内容有展览介绍、学术文章、展览花絮、参展作品、作者简介以及作品说明等文字内容。并在展览开幕式上首发。每位参展作者均可获得展览作品画册一本。

  十、学术活动

  展览举办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

  十一、证书颁发

  由主办单位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入围参展证书、文化扶贫证书等。

  十二、作品保险

  作品送件、退件期间的运输费、保险费由作者自行负担;评奖、展览期间的作品安全事宜由承办方负责。

  十三、凡送作品参加本届展览的作者,应视为已确认并将遵守本征稿通知的各项规定

  十四、对于本征稿通知的最终解释权归展览组委会所有

  十五、展览评选委员会由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聘请学术专家组成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展览部

  2018年8月31日

  “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高校雕塑专业师生作品展”作品登记表

  “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简介

  “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是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主办的一项全国性评奖(国家级),每两年举办一届。2010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核批准,“民族百花奖”被列为文化部常设的美术专业奖。自批准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已经共同举办了八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美术事业发展。该奖在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经过数年多轮清理整顿国家级评奖表彰项目,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于2015年8月20日发布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目录》,确定保留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电影金鸡奖、民族百花奖”等国家级表彰奖项。其中,国家级美术奖项仅有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主办的“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两年一届)和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美术奖”(五年一届)两项。

  为进一步强化“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的权威性,扩大影响力,“民族百花奖”自第九届始,将以大美术范畴,分设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美术、建筑艺术五大板块,引入“双年展”概念,分设若干作品展,在全国范围内以竞选方式在不同省、市、地区举办,与当地政府共同主办,以此加强同民族地区的联系,同时进一步增强“民族百花奖”的权威性和文化品牌效应。

  西畴县情简介

  在祖国西南边陲,彩云之南北回归线“黄金十字带”上,有一个神秘的高原喀斯特绿洲,一片天然的净土。这里就是距太阳回归最近的回归家园——美丽神秘的云南省西畴县。

  这里是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的“日出汤谷”之地——找回太阳的地方。汤谷村壮族至今沿袭母系社会以来数千年的活态传承“女子太阳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清一色的女子净身沐浴祭日,成为世界各民族太阳崇拜中的唯一。

  这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伟人毛泽东亲笔批示过的地方。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亲笔写下“按语”,成为激励几代西畴人民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

  这里是集“老、少、山、穷、战”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是上个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守土卫国支前参战和屯兵积粮的重地。“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西畴人民为捍卫国家尊严和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西畴人以“敢让石漠变绿洲,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劈天檐变坦途,敢叫穷乡换新颜”的勇气,铸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享誉全省乃至全国。

  “找回太阳的地方”——西畴

  西畴于民国9年(1920年)建置设县,取县境西洒、畴阳两区首字组合命名,字面释义为“人寿田丰、天佑生灵”的宜居福地。

  西畴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县城距省城昆明403公里,距州府文山78公里,距中越(天保)国际口岸98公里,自古是云南通往越南的要塞,老山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西畴兴街。西畴是北回归线穿过的高原喀斯特绿洲,总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以岩溶峰丛溶蚀洼地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占75.4%,辖7乡2镇、2个国营林场、69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177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等6个民族26.2万人。西畴历史悠久,自然、人文遗存丰富有“回归家园、精神高地、太阳故乡、木兰天堂”四张文化名片。

  第一张文化名片:“回归家园”

  远古时西畴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康滇古陆南隅造山运动中喀斯特峰群崛起,实现登陆和漫长的进化,形成峰丛、奇石、溶洞、河流、瀑布、古树等奇观融为一体的喀斯特绿洲。适宜的阳光、水分、空气、湿度,让西畴成为物种的原生地。在畴阳河流域发据出土的剑齿象、河马、犀牛等三十余种古脊椎动物化石,1.4亿年前遗存的珍稀物种华盖木“活化石”,新生代第四纪古猿类进化,就是绿洲生命奇迹的代表。

  北回归线横贯西畴全境总长38.55公里。与北回归线穿过其他地区区位相比较,西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北回归线横穿海拔最高县城(1496米)的地方;二是地处北回归线“黄全十字带”核心区域。即为北回归线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大峡谷交汇地。这里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图进行信息交换、物质交换、能量交换的大通道,堪称“地球的生物圆明园”,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地区和地球气候变迁、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消亡的见证地。

  西畴是古人类发祥地,滇东南文明摇篮。在西畴县与马关县交界的三车仙人洞,出土170万年前的山车元谋人科古猿化石,是目前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最早的古人类。在西畴县西洒“仙人洞”发掘的5颗人牙化石,为距今5-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

  新石器时代的蚌谷狮子山岩画,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向往天上神仙的生活场景和对日月的崇拜,并出现了数字卦,即数字文字“五、六”,也是滇东南地区出现的最早文字,说明新石器时代西畴已进入文明社会。

  20世纪80年代,在鸡街河和畴阳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许多双肩有段新石器和古陶器碎片,表明这里是百越先民的文明摇篮之一,是壮族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县城古壮语称“董布那”意译为“大山坡上的稻田”,出土了稻作工具石铲,表明古越人曾经在这里开垦稻田维系生存,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稻作“那”文化。

  从远古蚌谷狮子山岩画出现的太阳崇拜,到日出汤谷的“太阳村”,至今仍传袭的母系氏族社会数千年的遗风——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演绎了一个射太阳、找太阳、请太阳、祭太阳、送太阳的美丽神话,让古老的西畴人和谐相处,造就了一方大爱无疆的天地。

  西畴的各民族融合发展、民俗民风淳朴。鸡街河和畴阳河流域是百越先民的文明摇篮之一,世居民族壮族崇拜鸟,原生宗教“摩教”历史悠久。壮族也崇拜水牛,传统服饰、民居房顶四角古代常用兵器和“弄娅歪”表演面具等都做成水牛角和水牛角叉。壮族是伴歌生活的民族,一生从安胎歌到送葬歌都有歌相伴。传统节日女人节、花街节、祭龙节、开秧门、六郎节、尝新节等及人生礼仪传袭不断,“找太阳”“百鸟衣”等神话传说故事源远流长。

  西畴是祖国南疆走廊,文物古迹较多,文化艺术繁荣,曾被誉为“历史文化县”。历史文化人物有一代奇人林开武,知名教师刘发宗,抗日名将刘北海,神医郑保,中国第一个壮族女县长侬惠莲,民族音乐家刘世坤等。

  西畴是一个美丽幸福、养生长寿的家园。2013年6月,全县80至89周岁4661人,90至99周岁551人,百岁寿星老人20人。按“中国长寿之乡”评定标准,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2.02%,远超1.4%的标准。由此可见,西畴是北回归线上适宜人居的地方。

  第二张文化名片:“精神高地”

  西畴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奋进的不竭动力,是西畴人民的宝贵财富。“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孕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远可追溯到数千年来一直传诵的母系氏族社会一个“乜星找太阳”的美丽神话,天降大任,乜星勇于担当,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给了世界一双眼晴”。在历史战鼓雷鸣中,西畴人民光耀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铸造了西畴革命老区,树起了金钟玉鼓、抗日民族英雄、南疆烈士陵园英雄等一座座丰碑。近观上世纪90年代,西畴人民众志成城,鏖战喀斯特,以“敢让石漠变绿洲,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劈天檐变坦途,敢叫穷乡换新颜,敢将差距当潜力,敢把精神作资源”的勇气,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时代先锋,创造了全国“西畴模式”和历史奇迹,赋予了西畴精神“穷则思变、自强不息、勤劳实干、艰苦奋斗、豁达乐观”的时代新内涵。“西畴精神”蕴含着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是“云南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成为“云南精神”的典范。“精神高地”意为精神的源地,创造“西畴精神”,阐释“云南精神”,弘扬“中国精神”的精神家园。

  第三张文化名片:“太阳故乡”

  千古传诵的美丽神话“乜星找大阳”、《祭太阳古歌》、母系氏族社会的遗俗“女子太阳山祭祀”、《山海经》中的“日出汤谷”,证明了西洒镇上果“太阳村”是“找回太阳的地方”。

  西畴是伟人毛泽东主席批示的地方。一个农村壮族妇女依惠,带头创办“互助组”,掀起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并成长为全国首位壮族女县长。一个混乱的合作社——炭西村,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迅速整顿好了,并得到毛主席的批示,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让西畴成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范。毛主席的光辉批示,是一面鼓舞西畴各族人民敢为人先、敢想敢为、开拓奋进、实干兴业的旗帜,代代相传,不断铸造历史的新业绩。

  依托北回归线的禀赋,尤其是“黄金十字带”的馈赠,西畴是蕴藏铝土、金、铅锌、石材等丰富矿产和水能资源的天然宝库,也是民族文化宝库。鸡街乡曼竜村的彝族花倮支系“葫芦笙舞”,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戴爱莲赞誉为“东方迪斯科”。西洒镇的汤谷太阳村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鸡街乡下坝村的壮族渔鼓,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洒镇的汤谷太阳村壮族“女子太阳节”,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鸡街乡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兴街镇享有“云南省十大刺绣名镇”的荣誉称号,刺绣产品在国内外深受顾客青睐。葫芦笙舞国家级传承人钟天珍、杨玉军,葫芦笙舞省级传承人宗天仙,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省级祭司陆朝海等一大批传承人,一直在西畴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独特的气候和资源条件,让这里成为了北回归线上人与自然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建设了工贸、旅游和烤烟、甘蔗、木本油料、中药材、BMY肉牛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为支撑的富民强县产业园,呈现了居有住所、出行便捷、上学方便、病有所医、饮水安全的新农村。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成为了人民实现小康和共圆“中国梦”的绿洲。

  第四张文化名片:“木兰天堂”

  西畴是濒危物种和谐共生的乐园。植物“大熊猫”华盖木原生地、“中国木兰之乡”“中国阳荷特产之乡”云南四大名鱼之首“西畴金线鲃”养殖基地,药物谷药王金线莲种植基地……造就了一个原生、古老、“活化石”、回归、多样性的东南亚物种基因库。意为“中华盖世之木”的华盖木,不仅原生西畴,且称为亿年常青树,从出现至今长达1.4亿年。西畴现已成为以华盖木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采集基地,通过选育、培植、示范、推广,实现了回归栽培和回归养殖。古老的濒临灭绝物种,在西畴得以重生和回归大自然。

  醉迷芳香的木兰谷、奇特的地质公园、穿越文明之旅的古人类穴居溶洞群、旖旎的山水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欢乐谷”交映生辉,在西畴呈现出一个千峰竞秀、百花争艳的奇美喀斯特山水旅游胜地。“峰、洞、石、树、瀑”堪称高原喀斯特绿洲胜景“五绝”;集木兰芳香园、龟寿湖养生堂、鸡冠山人生道、奇人林开武归隐之所等胜景为一体的香坪山,享有“芳香第一景”的美名;以植物“大熊猫”华盖木为代表的原始文明探秘,赋有“谜境西畴”之称。在木兰花开的地方,我们的节日——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东方迪斯科——彝族“葫芦笙舞”、带我飞向幸福地——《水母鸡》童谣故里、鸡街“欢乐谷”等民族之花竞相开放,唱响一个“找回太阳的地方”。

  揭开尘封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到“愚公”现世,西畴各族人民以天之骄子的灵气,让西畴从璀璨的历史文明中一路走来。

  1985年在西畴县城附近的大卡磨湾一带出土的海藻化石,以及“东京巅石燕”“阔翼石燕”“三叶虫化石”等群生腕足动物化石,证明3.75亿年古生代晚期西畴属浅海广布,有了生命繁衍生存。

  在畴阳河流域发据出土剑齿象、河马、犀牛等三十余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在西畴县与马关县交界的山车仙人洞,出土的5枚古猿牙齿化石,“这种大型人猿类现在都归属人科,是云南更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古猿化石。”山车元谋人科的古猿化石,证明古猿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最早的古人类。

  1965至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根据西畴县城东郊山麓仙人洞中发现5万年前的5枚古人类人牙化石,定名为晚期智人“西畴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文山州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被收录入《云南历史文化探究》(八年级历史教材)。

  在畴阳河和鸡街河流域,发现许多双肩有段石器,是壮族先民百越族群在新石器时代留下的石制工具,说明这里曾经孕育百越先民的古代文明社会,是古代越人及其后裔的生息繁衍之地。

  从这片土地上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等文物来看,西畴当时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说明当时狩猎的西畴人已经定居。随后出土的青铜器以及收存书画、拓印、生活生产用具、民俗活动器物、革命文物、独特的民族服饰,无不向人们揭示了西畴人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

  古老的西畴,古老的“西畴人”,源远流长的“西畴精神”与生俱来,生生不息。西畴人沿着“回归家园、精神高地、太阳故乡、木兰天堂”之路,以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在“找回太阳的地方”梦想成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百花奖,民族美术,雕塑,,百花奖,壮族,雕塑,西畴县百花奖 民族美术 雕塑 百花奖 壮族 雕塑 西畴县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