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展览现场
展览海报
2018年8月28日下午2:30,展览“无人区”(Area in No One)在天津考拉艺术空间正式开幕。开幕式邀请了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理论家郭雅希,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艺术批评家郝青松,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艺术家张弛等嘉宾出席。考拉空间创始人陈世能,馆长刘非语,以及本次展览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也出席了开幕活动。
开幕式嘉宾、艺术家及策展人合影
此次展览由天津美院的艺术家独立策划组织的。“无人区”这一主题(Area in No One)是参展作者们的共同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们希望跳出当下观众的对于新生代艺术家的思维定势,走入大众关注较少的领域,将自己从种种标签中剥离出来,站在“局外人”的世界重新审视自我。普列汉诺夫曾这样描述创作:“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情感和思想,并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这便是作者们所追求的——最纯粹的自我表达。
“无人区”展览现场
展览邀请了李旦康、刘国栋、秦超伦、冉毅、张颖男、张悦、张昀等7位艺术家选出19件作品,试图呈现一场关于自我意识的时空对话。在空间上,展览将分为两部分:“岛”与“漠”,同主题“无人区”一样,“岛屿”、“荒漠”这两种意象将作为隐喻而存在于展览的叙事中——第一部分意在强调艺术创作的无限活力与生命力,借助艺术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气质构筑一个层次丰富的视觉系统;
第一部分:“岛”(Island)
第二部分将从视觉形象的思考走入更深层次的作品内涵之中,在这一部分作者们将探讨生与死、诞生与毁灭这些深刻的哲学命题。至此,展览将绝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陈列,而是通过二次创作与作品的重构,引发新的艺术思考,与观者共读。
第二部分:“漠”(Desert)
现场还举办了讨论会,由嘉宾和艺术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当下艺术和展览的发展现状。讨论会上老师们对此次展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回答了作者们在创作、艺术发展趋势中的疑惑并结合展览的作品与整体叙事,将此次展览的主题置于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范畴之中去探讨与解读。
讨论会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理论家郭雅希参观展览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艺术家张弛
张颖男在自己的作品前演奏
张昀,《重生》,作品局部
刘国栋,《我是猫》,作品局部
讨论会回顾(部分内容)
1.“如何看待当下年轻艺术家这种迷茫的状态?”
郝青松:我曾经和朋友谈到今年的毕业展,觉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一种“丧”的状态,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感觉呢?也许是社会在改变,和前些年不一样了,但我觉得这正是艺术家真正面对了社会的现实,也真正直面了自己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大家会觉得不需要关注社会历史,只是在表达自我。但作为艺术家不仅仅是要面对个人的成长这段短暂的时间,不仅要面对当下,也要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未来,即将整个世界纳入自身的的观察和思考中。当下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从自由成长的幻觉中走出来了,反而走入到了一个“真实”中,也就是更加现实了。那么什么是世界的真实呢?比如我们所谈到的存在主义——面对真实的状态,我们真实地存在,但事实上存在主义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比如艾略特的《荒原》,展览的主题“无人区”其实就是这样的“荒原”,是我一直关注的废墟艺术相联系的。而 “废墟”、“无人区”、“岛屿”、“荒漠”这些概念不仅仅随着时间而变化,它更是一个是本质上的存在,是一种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命题,从这个层面上说,展览的作品都在这个命题之下,艺术家虽然迷茫,但都面对了真实的自我。
张悦,《蓝色蔓延·生人勿进》,作品局部
2.“展览总是谈到‘艺术家在表现自我’,当代艺术展览如何具有独特性?”
郝青松:保持自身的自由和独立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现代艺术最纯粹地强调个体,及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而当代艺术更强调公共性。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现代的部分,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面对的自身成长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但要强调公共性——公共、社会、历史,这是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特点则是开放性,作品的内容是开放的,在作品之外产生的观念也和作品有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不事完全的开放,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艺术家对作品会有自己的阐释,但他不能拒绝观众、批评家以及另一种语境下的阐释。一个例子事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凤凰》,这一作品在世博会、美术馆、教堂等不同的展览空间中,有了不同的意义,引发了学界、社会的广泛讨论,这就是开放性的一种体现——因为语境转化,作品的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属于艺术家了。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代艺术开始转向以展览为中心,而不仅仅是以艺术家、作品为中心。在特定的展览中作品才有了特定语境下的意义。把握这两点,我想就能把握艺术展览的独特性。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艺术批评家郝青松
3.“现在的艺术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
郝青松:这个标准在后现代以来变得多元化了,但它还是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我们可以认为现代艺术就是以个体、自我为中心,但经过了艺术史的分析和归纳之后,到了当代艺术这里变成了多元主义,特别是西方来看世界的时候,平等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才出现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等等,它会更加尊重弱者。这个标准就变成了“少数”是对的,这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被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影响的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里的标准就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到了近两年艺术界又在反思这种偏向,又开始在寻找标准,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趋势。所以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应该注意到有一个他者在观看。
秦超伦,《泉》
4.“传统的材料能不能表现出当代性?”
郝青松:当代艺术关注的是观念,当我们认同这一点之后我们应该看到当代艺术不是由材料和形式决定的,不是使用了现成品就是当代艺术,也不是使用传统媒介就不能做当代艺术。现成品只是材料的因素,和现成品一起诞生的是它的观念形态,那么为什么现成品在当代艺术中运用得如此广泛呢?只是因为当代艺术注重观念,对使用的材料放松了限制而已。而现成品也不天然地就是当代艺术,传统媒介也能反应当代的观念。当然形式不能说是不必要,形式的作用在于有效地、独特地表达观念。
冉毅,《预言》
李旦康,《心生》,影像截图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无人区,天津考拉艺术空间,天津美院,,艺术,无人区,当代艺术,天津无人区 天津考拉艺术空间 天津美院 艺术 无人区 当代艺术 天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