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_刘礼宾-松美术馆-雕塑-艺术家-雕塑-艺术-关系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开幕式现场合影【直播回放】在松美术馆“感同身受”雕塑的体觉与色醒【展览预告】

开幕式现场合影

【直播回放】在松美术馆“感同身受”雕塑的体觉与色醒

【展览预告】体觉与色醒:《感同身受》雕塑展将在松美术馆开幕

  “很多人讲,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谈‘语言的纯化’是一种犬儒主义的表现。其实问题在于,当语言达不到纯粹,作品便力不能及。‘语言’绝非是‘语言’本身,它包含着现实中的所有信息。恰如百炼成钢,‘纯粹’不是删除和无视,是凝聚和积累辐射的能力。身心的敏感可以表现为一种情绪,一首诗歌,一本小说,一件视觉作品。而它的辐射性,所引起的共鸣性,借助的只能是语言本身。现在不是讨论感觉真实性的时候,我完全相信你的真实,但这和艺术创作无关,简洁一点说,就是你有没有让我‘感同身受’的能力?”策展人刘礼宾讲到。

 

开幕式现场田世信老师致辞

策展人刘礼宾老师进行专场导览

艺术家展望进行专场导览

艺术家向京

  2018年 8月23日,《感同身受》中国当代雕塑大展在北京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邀请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由刘礼宾策划,呈现了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等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的40余件雕塑作品。

  松,不止艺术!

  此次展览,策展人根据八位在展艺术家作品特点,将展览分成“体觉”与“色醒”两个单元,展览艺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这个展览的策划视角聚焦一批有才华和已有充分业绩的雕塑家,但重在从艺术的感性本体出发,展示雕塑家在生命体验与造型语言方式上的关联,汇集的作品透溢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艺术家在拓展雕塑材料媒介的同时超越材质的常见属性。他们紧紧把握住自我对材质的独特体验,以心格物,以情触物,使材质的自然属性内在地转化为雕造的语言,从而达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是在表达物象的同时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灵世界。这些艺术家的学术思路都很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在传达生命的感觉、感知、感应上尤其体现出敏锐与坦诚的气质,作品从直接到提炼,揭示了灵魂与肉身、精神归属与现实状志之间复杂的关联,颇有形象自在、精神自立的风仪。”

陈列在室外的作品

陈列在室外的作品

  范迪安还认为:艺术的感性本体价值,是当代艺术从创作到传播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方面,《感同身受》这个展览提出了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

  “我们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在‘松’举办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和各式各样的活动与观众建立密切联系,让观众在享受作品与体验艺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讲到。

陈列在室外的作品

  她表示,从开馆之初王中军先生就曾说过,希望在“松”做一个雕塑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雕塑、了解当代艺术。因此无论是学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带给观众一场“感同身受”的艺术探索。此次展览对“松”来讲只是一个开篇,未来针对雕塑、装置等艺术表现形式“松”还将继续探索。比如明年三月与龙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大型巡展——“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又将是一场松林间雕塑与现代艺术的盛宴。松美术馆愿以诚挚开阔之心,以高品质的展览,迎接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到来。松,不止艺术!

  体觉:持续思考“身体与物质”的关系

  关于展览的具体策划,策展人刘礼宾表示:“我从2010年起就有两个思路,其中之一是身体与物质的关系。为此也做了一系列的展览。”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老子》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

  2013年,基于“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哲学观点,刘礼宾在艾米李画廊策划了展览“水墨的味道”,2014年,刘礼宾策划的“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试图从艺术语言本体出发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进行的一次重新认识,将关注点集中于作品的艺术语言本身, 从而突出当代艺术发展中艺术语言批判的重要性。2015年,刘礼宾又在北京央美术馆策划了展览“隐秘的力量”,将艺术家对于“身体”与“物质”关系的探索以多“体”的样貌采样呈现。

雕塑家展望作品

雕塑家展望作品

雕塑家隋建国作品

  另外一方面,2014 年展望在长征空间举办《应形》展览、姜杰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举办《大于一吨半》展览,2015 年隋建国在佩斯北京举办《触手可及》展览,而在此前的 2012 年,他的《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已经问世。这三个展览举办时,刘礼宾一直在想,同为上世纪 90年代赋予雕塑创作以“当代”特征的三位艺术家,为何几乎同时出现了重要转向?并且在“转向”之中,三人的创作都隐含了对“材料和身体关系”的更新认识?

雕塑家梁硕作品

 

雕塑家耿雪作品

  将这一现象进行拓展,就会发现这一时期青年艺术家梁硕的《女娲创业园》(2014年),耿雪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2015 年)也有着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梁硕更是在2007-08 年创作《什么东西》系列作品时就隐含了类似诉求。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的教师,这五位艺术家在多年学习、教学、创作过程中,和雕塑泥建立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触摸关系。将这种手和泥的“触感”明确化,并进行彰显,此次展览“感同身受”第一个单元“体觉”,便是对这一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及探讨“在当代,感知的微妙性嫁接在身体和物质之间,比如隋建国和泥之间的关系,展望和不锈钢之间的关系。”

雕塑家姜杰作品

  他想将中国艺术家对“身体和物质”关系作为突破口,重新思考是否具有一种可能性——内循环式的物我相融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内在指涉性,而非借助外部环境的营造才生效?“物我相融”关系,不仅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文本中,在日常生活层面,也影响着人们对物我关系的理解,同时影响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材质的感受方式和介入方式。

  色醒:这里或许存在着一种超越性

  “第二个单元“色醒”,是我这几年思考的另外一个方向,即图像之间的关系。”刘礼宾讲到。

第二单元色醒

雕塑家王伟作品

  2014年刘礼宾在寺上美术馆策划了一场非常盛大的展览“破图集——中国当代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关于展览刘礼宾讲到:“从2000年到2008年,里希特的平涂技法成为众多中国艺术家争相模仿的对象。我发现一种现象,包括肖恩、霍克尼、吕佩尔茨等西方艺术大师来到中国之后,就会掀起一片风潮,就像水草一样,只要有风来就会东倒西歪。我是想借助这样一个展览,重新确立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图像对话时的脉络。”

 

雕塑家向京作品

雕塑家展望作品

  在梳理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中国艺术家其实走得比西方大师要远,只是因为我们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无力,导致了中国艺术家完全陷入一种非常简单的解读里面。此后,刘礼宾又在今格艺术空间做了“图像池”的展览,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此次展览“色醒”部分可以看做是这一问题的延伸:“比如向京,在着色雕塑方面,她和于凡应该是中国最出色的两个艺术家。向京是非常现实化、非常情绪化的表达。这个单元同时我又展出了展望的《第86个圣像》。那个圣像本身是柳下惠,因为展望认为他的祖先是柳下惠。我一方面想让这个作品对峙向京,一方面想让它对峙田世信的帝王像。另一方面我想突出雕塑当中着色的方法。中西方雕塑的传统都是着色的,在这里面或许隐藏着一种超越性。所谓图像时代的着色,或者图像的误读或解读,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25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感同身受,刘礼宾,松美术馆,雕塑,,艺术家,雕塑,艺术,关系感同身受 刘礼宾 松美术馆 雕塑 艺术家 雕塑 艺术 关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