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2018年8月3日下午16:00,“脱羽记”卿泰卯水墨个展于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揭幕,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馆长张思永担任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武洪滨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展出艺术家卿泰卯近期水墨作品72幅,其作品的灵感源自日常生活和古典文学,画作笔触细腻、极富诗意。批评家、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高岭,青年批评家、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高远,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佛罗伦萨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家 郭元平,著名主持人、画家 董浩等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策展人、汉威国际艺术中心馆长张思永 发言
展览开幕式现场
马克安东妮·斯夸费尔奇
张思永与马克安东妮·斯夸费尔奇
批评家、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高岭
批评家、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武洪滨
青年批评家、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高远
艺术家 卿泰卯发言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佛罗伦萨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家 郭元平 发言
著名主持人、画家 董浩 发言
著名主持人、画家 董浩与艺术家卿泰卯
卿泰卯,笔名卿成。当代水墨艺术家,摄影师。
展览空间
一年四季 , 不过二十四个节气而已 , 每个节气有它的时间和意义 , 充分体现着古人 的智慧。如今仿佛无用了 , 这些节气在城市森林里不声不响的滑过去 , 没人记得 , 好像根本不存在。天天重复着昨天 , 周而复始 , 直至老去 , 而时节的改变没有给我 带来一点点变化 , 哪怕是心里的感觉。这种状态 , 我有点害怕。
卿泰卯 清音幽韵图1|80x200cm (1)
卿泰卯 清音幽韵图1|80x200cm (2)
自从去年从巴黎展览回来 , 我就在冲动着 , 今年要创作这样一组作品 , 记录我一年的感觉 , 24 个节气 ,24 个瞬间 ,24 个心情。过了春节我去了苏州 , 就为了那些奇巧的湖石 , 园林 , 这些都是我这组作品的元素 , 照片拍了许多 , 感觉也越来越好 , 心境也清明起来。其实过程并不是那么美好 , 园林里永远游人如织 , 总有人在镜头前晃晃悠悠 , 左右看去 , 也大多如我这样端着长枪短炮的人 , 而我一定也是别人镜头里多余的人 , 于是我停了下来 , 不再跟随游人的脚步 , 在一些无人光顾的角落 , 得以从容记录下来。回到北京, 看着一张张洗出来的黑白照片, 那些湖石、秀竹、漏窗、园门、藤蔓、 院墙等 , 静静的呈现在黑白的光影里 ,既干净又厚重 , 是一种忧郁的苍桑 , 于是在 画画之前便做了一个影展 , 名《影幽图》, 与友人分享。
卿泰卯 牡丹亭80x200cmx6宣纸水墨2016
卿泰卯 南柯记80x200cmx6宣纸水墨2017
卿泰卯 你还会在吗系列80cmx200cmx12
茶过三泡 , 味渐渐地清淡 , 而我的记忆却有些模糊 , 就像与人的来往 , 记住的往往 是最初的感觉 , 往后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日常了 , 好的日常就回归了平淡 , 天真 , 如 古人画评 , 好画亦不过如此。但生活中有些人 , 却是我从未见过面的 , 是模糊的 , 而感觉却又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亲近 , 清晰的不是面目 , 亲近的也不是身体 , 但她 就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 , 让你感知她的气息似乎伸手就能触摸 , 然后 , 然后就又模 糊的消逝 ...... 最后呈现的就是一个个图像 ,一个个被记忆修正过的图像 , 既是清晰 的又是模糊的 , 既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 , 既是我的感觉又不是我的生活 , 我把图像 用水墨表现在画布上 , 而表现的过程又修改了我的记忆 , 于是我的记忆在时间的流 逝中变异 , 变得越来越不真实, 越来越模糊 , 一切就像从来没有发生也从来没有结束 ......
这是一种虚幻的感觉 , 一种关于时间的记忆 , 待人走茶凉的多年以后 , 你还会在吗?
你还会在吗?
——卿泰卯《你还会在吗?》
常规的艺术评论往往会将评论对象置于参照体系内与历史的逻辑关联中予以评析。这样作品就不会因离坐标系太远而有失客观。而面对卿成的作品,我却丝毫没有采用这种评论模式的欲望。
卿泰卯 紫钗记80x200cmx
我挺喜欢看卿成的朋友们对他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对他生活局部的特写,看似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可这些细腻的笔触与情感的肌理恰恰是对他作品理解的法门。这个虬须满面的深沉汉子缘何能画出如此涵泳内秀的作品,就像我们无法理解戴望舒这般壮汉竟能吟出“丁香一样的姑娘”来。我觉得这既是他对艺术的找寻也是艺术对他的找寻。当二者不期而遇时便成就一桩美好!艺术挑人,成就艺术家亦是缘分。
其实,卿成的绘画源自于阅读。这也许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很多画家所谓对读书的热爱多半是随时随意。因为,你可以清晰地从他们的言语与作品中得见端倪。卿成的阅读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把它们都“画”出来了!其作品构成了一种独特且巧妙的文本图像化转译,此时作为阅读者的卿成不仅仅作为文本的阐释者,更成为母题的再创者。那些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的母本在他的手下均幻化出令人心有灵犀而又欲辨忘言般的视觉意象。此外,卿成对阅读文本的选择极具个性化,从经典古籍到民间志异,从文艺诗赋到艺术理论,东鳞西爪拈得好雪片片。我认为他恰是在借着文本的选择,阅读着他所经历的与向往的生活。
卿泰卯 清音幽韵图1|80x200cm (3)
卿泰卯 清音幽韵图1|80x200cm (4)
卿成的文字和他的画面一样入境。我无意夸奖他多才多艺,我只是想说,他的这种绘画方式必然要求他驾驭文字的能力与绘画水平对等。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类最为普遍且重要的表达方式,在他手中具有典型的“互文性”,它们彼此作为对方的支撑与延展。从这一角度来讲,古人讲的“诗画本一律”在卿成身上完成了时代的位移。
卿成的生活和作品是难分彼此的。在他画面中描绘的事物一样会出现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庭院、玉米、向日葵,饮茶、发呆、白日梦随着光阴流转,化作他生命的诗篇与颊上的斑髯,令他体悟挑水劈柴无非是道的同时,也让他明了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捕风的真谛!就像他的扪心自问“这是一种虚幻的感觉,一种关于时间的记忆,待人走茶凉的多年以后,你还会在吗?”
脱羽之际,唯梦可居。
——武洪滨(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脱羽记》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汉威国际艺术中心,卿泰卯,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水墨,发言,会在,你还汉威国际艺术中心 卿泰卯 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 水墨 发言 会在 你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