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关于时间线的一次实践——2018万科时代中心新媒体艺术项目_新媒体-万科时代-作品-世界-自己的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
 
  关于时间线的概念有不同的阐释,它既是以时间坐标为横向轴线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时间的关系,也是

  关于时间线的概念有不同的阐释,它既是以时间坐标为横向轴线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多重时间的关系,也是以空间为坐标的纵向轴线的组合排列关系。时间线是一个关于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的虚拟结构,也是图像谱系的矩阵排列。时间线是关于空间的研究,无论是最前沿的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研究,还是新媒体、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时间线框架中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时间线就是把不同时空的节点链接起来,让这些节点生成为一个交织的网络和坐标,由无尽的时间节点链接,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一个网络和心理空间,时间线成为了一个虚拟的心理世界,让我们从时间的维度中出发,以时间空间为轴线展开未知的发现之旅。

  “时间线使我们的大脑对于过去及未来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方向上的编码,无论时间真正是什么,我们对其文化体验的学问是定向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时间线是一个稳定的潜意识结构,或者说是一套内在记录时间的心理程序,当然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记录时间的方式,1980年由NLP学派理查·班德勒与罗勃·帝尔兹共同开发出来,时间线可用来探索某人是如何架构他的时间观,时间趋向,有时单使用时间线,就可能使这个人有戏剧性的改变”——理查·班德勒与罗勃·帝尔兹

  治疗与银行

  时间线治疗法大多数人都能将自己经历的时空形成一条线,其实这就是时间线。NLP时间线疗法主要的精神,是调整对于过往时间线当中对于情绪与创伤的认知,以及在未来的时间线中,建构与发展积极与创造性的未来。外时间线型:时间线在前面左右,有精确的时间观念,条理引导过程中不容易找到特定事件。时间线型:时间线从身体里穿过,没有时间概念,活在当下,引导过程中很容易进入特定事件。基于多年来对时间线治疗技术的钟爱和实践,我们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完善,并补充和创造了更多时间线治疗技术方法,这些方法的补充和完善,贯通了时间线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时空中的能量意识流 ,实现了意识在时空中的整合效应,将时间线治疗技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记忆是一条用不停止的场合,连接着我们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人生的故事也都存储在这漫漫岁月的长河里。了解了时间你就开始真正懂得了生命。时间线治疗就是:每一个人走向生命实相的旅途。

  咱们的大脑对于过去及未来所发生的事件有一个方向上的编码,称为时间线Time Line,每个人的时间线外形各有不同。最典范的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类叫 “当下”: in time ,1.有当下型“时间线”的人,其时间线出现由前往后连结。通常过去在从面,而未来在前面。2.他们活在时间线的“目前”这一部份,所以就比较不知觉到时间的流逝。

  “时间银行”是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的一个养老项目——人们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等将来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顾时,再拿出来使用。克里斯蒂娜照顾的老教授叫利萨。她每周去利萨家两次,每次两个小时,帮老人做些整理房间、推老人出去日光浴、帮老人到超市购物、陪老人聊天等事情。按照协议,克里斯蒂娜的工作期限是一年。一年后,“时间银行”会将克里斯蒂娜的工作时数统计出来,并发给她一张“时间银行卡”;当她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借“时间银行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届时,“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验证过“时间银行卡”的信息后,会指派义工到医院或她家中去照顾她。如果她在去世前没有使用完“时间银行卡”中的“时间”,“时间银行”会把这些小时数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给她的遗产继承人。申请者必须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每天有充裕的时间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其服务时数将会存入社会保险系统的个人账户内。

  通过“时间线治疗”与“时间银行”两个案例的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就是时间轴线的关系,用过去、现在、未来多种时空间关系的交织来唤醒患者内心深层次的记忆,从而达到治疗的意义,无论是心理的治疗还是救护老人,其实把时间轴线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这是暗合佛教的“三千世界”的概念,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大千、中千、小千世界组成,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里面有小千、中千、大千,我们称其作“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的结构是从小千,到中千,再到大千一级一级组成的,这个三千是讲它组成的结构。由此可见佛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的关联,如何看待时间线?就是我们如何去发现研究世界与个人关系的秘密路径,作为治疗的时间线与作为银行的时间线。它们都陈述了一个事实,时间是无形无相又变幻莫测,但是又是可以被重新激活与塑造的,时间如空气、水、粒子,时刻无处不在,而又无影无终,时间是最神奇的大师,滴水穿石与沧海桑田都是讲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时间线无非是把这种巨变或隐形的改变用可以触摸感知的图标格式直观的告诉我们,无论是雁渡寒潭,还是惊鸿一瞥,我们都可以用时间线的图标来呈现它们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轨迹,一切事物都有线索的……

  与时间线相关的关键词

  “用时间换空间”就是指时间即空间、空间即时间,它们之间是可以互为转换的,古人对时空的认识有一种朴素的相对论意识,在微观与宏观之间有某种超越的意义,在心与宇宙之间有一个通道,心即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即是时间和空间的集合概念,古人的时空观与现代的宇宙观和量子力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每个宇宙拥有独立的时空(TIME SPACE),量子力学帮助我们发现微观世界与宇宙的关联性,人类至今无法真的“看见”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们无法从这个时空跨越到另一个时空,也就是另外一个地球。我想在本次展览中去讨论多重时空的重组、微观与宏观、生命记忆与多重世界,现场记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信息可视化等话题,这也是本次展览中讨论的几个相关话题。重点讨论信息可视化与云计算、虚拟现实在本次展览中的运用和实践。

  “1915年以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的被认为无限的向前延伸。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完全不同。这时,时间和空间成为动力量:当物体运动或者力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这种新理解是对我们宇宙观的变革,旧的宇宙观被新的宇宙观取代了。前者认为宇宙基本上是不变的,它可能已经存在于无限长的时间,并将永远继承下去;后者则认为宇宙在运动、在膨胀,它似乎开始于过去的某一时间,并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时间终结。”—— 《时间简史》 作者:史蒂芬·霍金 湖南科技出版社  P44

  信息可视化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的视觉呈现。数据可视化 (Data Visualization) 和信息可视化( Infographics )是两个相近的专业领域名词。狭义上的数据可视化指的是大数据用统计图表方式呈现,而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则是将非数字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前者用于传递信息,后者用于表现抽象或复杂的概念、技术和信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对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对于到底什么是云计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种解释。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虚拟现实(VR),看到的场景和人物全是假的,是把人的意识代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今天的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就是把时间视觉化和具像化,信息可视化 Information - visualization 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如软件系统之中众多的文件或者一行行的程序代码,通过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的理解和分析数据,生活中大家比起看文字大多喜欢看图,当我们写论文或是总结时,将大片的数据整理成可视化图形,更加易于理解的同时也整体更加直观。

  信息可视化是用一种更加直观和立体的方式来呈现时间线的轨迹,艺术家今天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其实就是掌握了一种新型的材料和编码,这种转换本身就是时间与空间的炼金术,时间线既是时间节点,也是潜意识的心理结构,更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工作方法。蜂群的分工信息是靠DNA存储,而人类的分工信息靠大脑存储,大脑会随个体死亡而死亡,DNA却会在人类记忆的深处复活,因此造成人类在社群的稳定性结构,所以蜜蜂与人类有着相同的组织结构。我们不得不叹服昆虫世界是如此的完美与神奇,蜂巢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各种精密的分工与合作,这与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类似,从昆虫世界里得到启示,对新媒体与人工智能(AI)和仿生学跨学科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时间线与艺术实践

  “时间线”项目从“感知时间”与“走进时间”到“创造时间”,三个主题来展开对时间维度的探讨,从对“时间的感知”,以及从“心里时间”到“虚拟时间”展开对时间的思索与诠释,再到数码媒介下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借艺术家的想象力为“时间”这一神秘、模糊的概念做出新的诠释,探讨艺术创作中时间表达的种种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艺术作品对时间进行虽全面和较为集中的陈述与阐释,从而探索当代社会现场中物理时空与心里空间概念的多维度思考,为展览的参观者带来新的思考与体验。时间线的概念远离了当代社会现场与历史的纬度,在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时空关系中来展开工作,从时间的纬度来讲,增加了不少的其它的可能,就像具象和抽象的悖论一样,在一个绝对的空间中来展开时间、空间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心里上的时间、空间,还是物理上的时间、空间,都有一种另类的实验室气质,艺术家的实践正好可以提示这种空间的变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经验,将会为当代艺术领域获得更多广阔的疆域。

  本次项目分层设置主题,以感知时间,走进时间,创造时间的心里体现贯穿为一条主线,辅导多条流线,保证导向性与展览信息的有效传达。每条线索与主线相互穿插,互动装置、数字艺术、动画、绘画、雕塑等,保证体验的丰富性,营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现场参观者体验到创作的过程,展厅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室空间。

  以下介绍本次艺术家的实践项目,每一个艺术家的实践就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图标,它们的工作就是让本次时间线的项目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董健的《光的皴法》是用组装乐高玩具的方法,用模具来拼装一个独立的结构,营造了一个光的世界,重新完成了一种时空关系的组合。他试图建构一种自己的语法和图像谱系,以往他的绘画作品受互联网劣质像素图像的启发,去发现一种图像生产的关系,这种由病毒产生之后的乱码,是一个神奇的通道,他用像素语言去重新编码世界,在绘画和跨媒体装置之间,去寻找自己的语法和观念,尤其能从游戏和玩具中找到灵感,是一种有趣的实验。

  儿童玩具世界可能是常人看不见的一个宝藏。他借用了中国画“皴法”的概念,皴法就是中国画语言的核心,皴法既是语法,也是修辞。“光的皴法”是一种跨媒介的当代表达,用虚拟的修辞来建构个人的曼陀罗世界。

  冯晓峰《重复的周期》是一件多媒体装置,他用重复时间的方法转化成为试听的过程,利用废旧品器物的声音来重构作品,反其意而用之让他的作品有一种巧妙和智慧之处,转动的器皿因为碰撞而发出悦耳的声音,音乐虽然没有调性,但是这种随机的、偶然发生的声音却很奇妙,这种声音对人的触动,类似于人在山中寺庙被不经意的风铃声音打动,但是这样优美的声音体验,又是艺术家通过废物利用改建的装置作品制造出来的。幽默和玩笑让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被消解,无意义即是意义,旧物废品通过机械装置的组合排列,产生了全新的视听经验,这是这个装置奇妙的地方。

  蒙志刚此次参展的作品《Matrix 声势》是一件大型互动媒体装置,他用灯光组成的光矩阵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互动空间,他从中国传统音阶中提炼的“角、羽、音”对应早、中、晚三个时间,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融合在一个光的矩阵世界中,这件作品在光、空间的经营上有自己的独特视点和方法,100多个小的球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了不同的色彩变化,通过计算机算法来演算出无穷的视觉变化,矩阵的概念来自19世纪的数学家,作为解决线性方程的工具,而今天艺术家借用了这一概念,通过编程来控制这一系统性的工作。声音与编程、机械装置、色彩组合成为一个奇异的视觉空间。

  卢征远是一名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彼岸》通过寻找城市建筑废弃物,他捡回的垃圾和废弃物,通过霓虹灯的“艺术”处理,变废为宝,艺术家在此刻成为了点石成金“炼丹师”,材料因为语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语义,似乎这是一种暗喻,也许世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和荒诞的,既是偶然更是宿命,真和假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不能简单的下结论,它们之间其实是互为转换的,确切地说语境决定了真假和意义。他有一件把自己装进黑色塑料垃圾袋转换成了大理石材质的观念性作品《慢性》,真与假、轻与重、空与实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概念置换

  ,从日常之物到抽象之物是一种能量的转换,观念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法,艺术家就是魔法师。

  裴丽的参展作品《寂寞小姐》有一种去中心化的另类气质,她试图用自己的实验影像去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具有一种达达主义的幽默和机锋,就像她在自己的小狗身上绑了摄像机,由于摄像机角度的不一样拍摄了大量的城市垃圾素材,这些碎片化的素材往往有一种独特的视点,导演无法控制作品,视点决定了作品走向。她在《寂寞小姐》这个作品中结合了表演、涂鸦、服饰和音效,营造了一个荒诞剧场,片中她自己作为扮演者与梵高《鸢尾花》重逢,重逢既是戏剧化的安排,更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现实,艺术家天生是孤独的宿命 ,无论你是在古代还是今天,也许这是永远的结局……

  刘姝铭的《心经》是一个结合生命体悟的互动声音装置,她的作品中有东方禅意的观念和方法,把每日脱落的发丝做成了头像雕塑,108枚雕塑暗合了念珠的棵数,蕴含了无尽的禅意,发丝的生与灭,这一瞬间也有他对世间万物的体悟,在点滴之中消失与生长,一切都是无形无相,《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偈语:“诸法无常,诸法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在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生命和时间、空间的意义,对生命瞬间生死幻灭的感悟与敬畏,可能是一个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点滴修炼之后的觉悟。

  彭显峰用多媒体的手段建造了一个交互空间,用机器生产云,云和泡泡的概念在这里被置换了,在一个公共空间中产生的云,这本身就充满了悖论和荒谬,艺术家充分利用人造的概念与自然现象的置换,这与今天媒体与科技的进化莫不关系,如何在一个人造景观中去寻找诗意,也许就是一个艺术家内心的秘密?时间与空间的意义相互抵消,艺术家成为了游戏的开发者,观众进入人造的空间中,与机器生产出来的云发生互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用户体验呢,到底是泡泡还是云已经不重要?可能重要是观者在这里快感和惊喜。

  王维峰的参展作品《关于“一道彩虹认真的玩笑”》,他把本来转瞬即逝的彩虹,严肃的把他留下来,对短暂时间与永恒时间的置换,这有一种机锋在里面,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消逝,如何凝固时间?这是一个永远的难题,艺术家的“妄想”和“天真”往往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从假到真,从真到假,其实也在一念之间,真假全在于心,心即宇宙。彩虹的模版化,也就是可以任意排列组合的彩虹,廉价的彩虹就像卫生间里有图案的瓷砖可以任意的组合排列,这就是艺术家的智慧和玩笑。

  李俊成参展的《Monologue》是一部实验动画,他以极简的图像来构建了一个看似远离当代城市的静谧世界,艺术家作为一个当代现场的见证者,一定是有自己的方法和立场,无论是万丈红尘的滔天欲望,还是心静如水的自我修炼,都需要把世界进行一种异样和陌生感的再编码,现实之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呢?个人的内心世界与混杂的社会交织,导演此刻就是魔法师,空间中的叙事和个人的心灵世界相连,也许只有艺术家能解码图像背后的暗喻,图像和符号成为了艺术家的支点,这个支点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是迷药?可以是春药?可能也是毒药?水平的高低全在于艺术家的编码。

  王丹旸的《沟通四个空间》是一个空间装置与雕塑的结合,镜面中的多重空间组成了一个关于现实的隐喻空间。暗示了人与人、物与物的矛盾和屏障,正如矛盾空间中的多重镜像一样虚妄而又真实,她通过复制视错觉营造了一个虚构的镜像世界,四个空间被生成了无穷的图像。这四个空间是沟通与屏蔽、时间与空间、幻像与镜像交织,镜子中的人无穷尽的繁殖和生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图像永生轮回。错,一错再错,无路可去却又在另一个空间,她虚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盗梦空间》。

  王风华是一位理性冷峻的观念画家,他的作品从城市的边缘空间去寻找自己的图像来源,巨变的城乡结合部与乡村中的自然景观交织,选择这些不经意图像其实是有难度的,他早期绘画受照相写实主义影响,用绘画语言来讨论绘画与影像的关系,在边缘空间去发现自己的安全地带,并且把绘画与装置、现成品结合起来,隔离板与施工现场、无人的街区成为了近年他的主要题材。他的绘画有一种电影语言的空镜头感,就像空无一人的午夜剧场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孤寂与苍凉,有一种疏离的陌生化,在这个无人剧场中,观看者既是演员,又是导演...... 此刻艺术家成为了一个不动声色的观察者。

  吴洋的参展作品是《寻》实验动画,他用佛系青年的视觉来讨论同代人的虚无和淡然,无论是体制还是社会,人都需要一个支点去展开,寻是场游戏,更像是一场梦,今天的年轻人用佛教的观点来看世界,太早的平和与世无争也许是一种超越,也可能是一种麻醉,寻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无论是介入还是逃离,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隔岸观火,只有你身在其中,才知道其中的艰难和喜悦。实验动画打开了关于时间的对话,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用无意义来解构意义,这个过程本身或许就是意义。

  岳艳娜的作品《印记经文系列作品》通过对不同宗教经文阅读时的互动体验,转换出一种虚空的概念,也许宗教的经文与我们的原初的精神世界是最接近的,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宗教千年传承绵延不绝?个人如何与宗教对话?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时间与空间博弈的问题,“成住坏空,永生涅槃”已经提示了这种轮回关系。她以往的作品中有流眼泪的雕塑头像,以及通过猫眼窥视普通家庭私密世界的装置,它们都有一种对微观生命个体的悲悯和感悟,无论是宗教经书,还是个人话语的微观叙事,它们其实都需要一个艺术家用心去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发现,艺术家的意义就是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平庸,以心换心,用智慧去开启自己的道路。

  叶强是一位观念性的画家,他在自己的绘画中虚构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剧场,全球化新闻与美术史的时空错位、地缘政治与自然景观带混杂、个人与历史突兀的相遇,他在自己的图像谱系中呈现了全球化世界的冲突与矛盾,在这个持续混乱的现场去寻找诗意的现实和一种虚拟的自然,无论是诗还是现实,艺术家是逃不出时间与空间的魔咒的,就像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我们身在其中往往欲罢不能,儒家思想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随波逐流可能是无法选择的宿命?时间的残酷和荒诞,不得不感慨我们其实就是一无所有的赌徒,沧海桑田的巨变与一念之间的生死全在于心,剧场就是世界的缩影,作为参与者与发现者,还得继续上路去寻找诗,因为诗就是一种还乡的冲动……

  余春娜的作品《须弥纳芥·六粗》,“以墙为无、以物为有、在场馆中搭建一个展示‘道’的空间,一念无明起,万般烦恼生”,她把宇航员、乌贼、龙虾等混合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让它们在墙体中生长与循环,这也可以看到余春娜对空寂和虚无的追求,她把展厅的墙面作为了一个“母体”,可以“隐”、也可以“显”,这也印证了有与无、生与死。她直接用3d动画模型,把色彩降低到素模的极致,以少胜多、以无胜有。她的另一件作品《梅、兰、竹、菊》,把四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放在不同的盒子中重复,诡异的色彩营造了一种具有魔法效力的场域,以道场的概念来讨论真假、灵肉、彼岸与超现实。她的动画营造了一个抽离语境的异样世界,她在最新的作品《熵之秒》中用三维数字艺术虚拟了一对瓷器小朋友,从亲密到碎片化的分解,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从现实到虚拟,一切都是空相。

  王维思在她虚构的动画《中国爸爸-帕克斯船长》的世界中,民间神话和日常叙事与国际政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充满了诙谐和荒诞不羁。她们是真正的从游戏美学经验中长大的一代,她有赛博朋克的另类美学气质,不再对现场美学的直接呈现感兴趣,更微观化和具有电子美学的特征,在作品中编织了隐晦的密码,我们与宗教题材、地缘政治、日常新闻不期而遇,这些元素在动画中成为了游戏化的场景,每一个空间都是一场通往黑色喜剧的通道,在这些看似数字涂鸦一般奇丽的动画叙事语言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实验动画的转换能力和机智,以及她们在面对全球化巨变时,个人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段天然作品《物自体的迷宫》关注的是空间与物体在影像中的重组与延展,他毅然斩断了动画电影的文学叙事性,用一种抽象的逻辑和数理来讨论时间、语言、图像、空间的悖论关系。他也为今天中国的实验动画提供了一种具有哲学化、思辨气质的个案,成为了一个远离了叙事和图像修辞的异类,他的工作方法是有建构性的。可以从他的实验动画中找到和超现实主义画家霍尼·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 和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 C. Escher矛盾空间的关系,也许他是用动画篡改了经典绘画的语义,向现代绘画大师致敬。段天然更在意的是动画在语言本体上的多重追问,去掉繁芜的社会学语义,回到图像语言的内部结构,话语在空间中延异,他这些工作是关于图像世界的转译,逃离了主流动画叙事和审美的陷阱。

  孙嘉旋是来自广州的艺术家,她此次参展的作品是《第五躯体》,她的录像作品中有一种关于童年和现实的某种隐喻,小女孩、断头马、玩具、城市丛林交织中有无尽的感伤气息,成人童话和现实的混杂,她的这件作品关于童年的心理创伤,有不少的秘密隐含其中,也许这是一个她关于青春期和童年的一个祭祀,断头马与都市丛林有一种空间上的错位,女童与艺术家童年记忆的重叠,家庭的创伤与社会变革的重合,童年的经验成为了一个线索,成为了一个时空隧道中的钥匙,也许只有艺术家通过作品才能解开自己的心结,作品成为了排泄物,做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治疗和平复内心的过程。此次展览中她的参展作品既是对童年心理创伤的追问,也是今天她的日常生活片段的重塑,艺术家从个人经验出发,往往是找到自己的开始,但是将要走向何方?这是未知的经验。

  彦风+吴帆的参展作品《月光》,“月光”这一概念在传统东方文化理解中具有强烈的视觉暗示和丰富的诗意内涵,它既是高度视觉的,又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版画《月光》以数字源代码生成RGB黄色,使用对应的Pantone印刷色再现了这一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单一高纯度渐变色。色彩覆盖于程序语言之上,采用铜版及丝网印刷技法重新建构和诠释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时代背景下“月光”的形式和可能内涵:深藏在现实世界之后的数字语言以一种可见而又不可读的矛盾形式显露,仿如一首神秘的数字之诗借助渐变的色彩和凹凸的阴影逐渐显见。作者通过虚拟代码语言和传统印刷这两种鲜明而又矛盾的艺术形式,在幻想与现实、科学与艺术,传统与当下之间展开对话。该作品是动态投影数字媒介作品《月光》的二维版延伸作品,艺术家使用铜板凸印创造性地探索和拓展了这一传统艺术技法可能承载的全新内容和意义,一轮皎洁的月光,展现出那些凝聚我们的共同的幻想、期待和困惑。

  杨锴的作品是《人造星球与宇宙》,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所有的生活都将自身展现为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生活着的一切都已转化为景观。”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本作品正式受该理论的启发,试图用影像的方式反映当下的社会景观。为了多元化、多视角的反应社会景观,艺术家使用多个投影仪,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拍摄的景象投射在旋转的“星球”上,使之看去有如在宇宙中看不同星球的景观一样,城市、人、自然景观、星球、宇宙融为一体。

  《三千世界· 蜉蝣》是以空间站中全球航线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图像做为出发点,张小涛以微观和宏观交织的视点去发现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变化,提示了一种在今天全球化视野中个人的参照体体系,一念即永恒。他希望作品能给人一种在时间空间中流变,感知苍海一粟、蜉蝣天地生生不息的概念。从宇宙的视点看全球的航线可视化数据流动,很像人类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分子结构,细胞蠕动的速率和从空间站拍摄的飞机航线的运动轨迹是何其相似?全球化时代因为资本导致了人口、信息、科技与大数据的流动与变迁,生命的律动与宇宙的力量是暗合的,这是万物有灵的基因密码。

   张沐辰是新一代互动装置艺术家,近年他的研究方向是空间中的人与机械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感应,注重身心的参与和对话,这些机械装置与观众之间形成了一个剧场关系,每个参与者成为了剧场里的演员,艺术家是剧场的导演,以一双看不见的神奇之手,去建构了一个超现实世界,用持续的工作方法去讨论现实和剧场的悖伦关系。随着虚拟现实(VR)的互动体验成为近年新媒体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新媒体实践领域中,如何把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生命体验结合并转换?如何超越媒体时代的技术伦理?新技术与历史文脉的关系是什么?近年他用《心率》、《手印》、《气味》、《呼吸》、《手》、《西西弗斯之船》等作品回应了这种疑虑。

  重建曼陀罗

  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无序度或熵随时间增加是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一个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与将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第一种是热力学时间箭头、第二种是心理学时间方向、第三种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 《宇宙简史》史蒂芬·霍金/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P78-79

  《时间线》项目讨论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家受到《时间简史》哲学和量子力学的启发,在作品中讨论了抽象的时空间观念,作品的内部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艺术家就是作品的上帝;艺术家就是点石成金的炼金师;艺术家既是思想者更是工程师;艺术家就是把不可能的时间、空间神奇的融合在一个混沌世界的实践者,这也是《时间线》项目给艺术家的真正启示。

  本次《世间线》新媒体项目与万科时代中心合作过程前后跨度一年半,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坎坷,但也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走出封闭的实验室去寻求新媒体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对话和实践是我们的目的,此次万科时代中心的新媒体项目试图把科技和艺术、建筑、公共空间进行跨界实验和融合,从筹备到展览的呈现的过程具有相当的难度,从方案到执行必须克服双方价值观的差异,以及现场空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万科时代中心不是专门的展览空间,是一个临时的替代空间,新媒体项目必须与公共空间有一个深度的对话和介入,才能把作品融在空间之中,而不是把作品简单的摆放在展厅里。所幸的是团队的小伙伴们最终一起完成了这个项目,在反复的修改和调整之后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这也是此次项目有意思的地方。本次项目的媒介有互动装置、实验动画、摄影、观念绘画,无论是从媒体的变革来讲,还是从新媒体介入公共空间的实践来看,都是有价值的工作。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困难时刻,我们不得不思考今天的艺术和艺术家怎么办?

  能否找到新的替代空间和实验空间?艺术市场在哪里?艺术家的未来在哪里?所以用新媒体艺术来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是必须的,时间线不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语词,在当代现场中去找到参照坐标,用新媒体艺术去突破这个时代艺术与社会交往的瓶颈,把新媒体与当代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无论在实验室还是社会现场,新媒体与当代现场之间是有巨大空间的,此次项目以《时间线》链接艺术家的工作,有别于新媒体艺术中的过度科技化,只重视媒体的本体语言,而忽略媒体的伦理、观念、方法的思考和实践,《时间线》项目是对新媒体艺术如何介入社会现场的积极回应和实践。

  时间线是进入未知世界的轴线,通过实践来重建坐标系,似乎一切都是未知的实践,而一切也是有密码的。《易经》的占卜术就是朴素的概率和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密码进行破译和再编码,世界的密码是可以通过数据和概率分析找到相似的规律,古人的眉批其实也是从阅读中总结规律和方法论,比如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的眉批,批注的过程本身就是关于历史大数据库的统计、总结和归纳,这个和今天NBA的球员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和归纳是一样的,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判世界的走向以及对策,世界任何事物其实是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的规律,历史就是一个大数据库,今天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更是利用了全球化浩瀚信息的关联,搜索引擎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提炼和归纳,《时间线》就是关于历史、当下、未来的一种转译和重构,建构一个关于全球化时代大数据分析的“曼陀罗”模型,这对我们未来的方法论是有一定的启示,重建“曼陀罗”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张小涛2018年7月9日完稿于澳门机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时间线,新媒体,万科时代,,作品,世界,自己的时间线 新媒体 万科时代 作品 世界 自己的
下一篇:人·海_观照——邹立颖、李冬水墨双人展在盛世天空美术馆举办_李冬-盛世天空美术馆-秘书长-题材-公安部-文联||上一篇:“时间线”新媒体艺术项目亮相北京万科时代中心_时间线-新媒体-艺术家-展览-互动-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