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素问”深圳开展:看一众大咖“洗去铅华”后的艺术“DNA”_国风艺术馆-群展-素问-水彩-布拖-之三-展览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7月28日,由星河国风艺术馆和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素问》第五回展深圳站正式启幕。展览汇

  ()7月28日,由星河国风艺术馆和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素问》第五回展深圳站正式启幕。展览汇集了冷军、庞茂琨、何多苓、郭润文等当下极具代表性的16位艺术家,92件独具一格的作品,呈现出以素描为主视觉的多种艺术形态。

《素问》第五回展现场

《素问》第五回展现场

《素问》第五回展现场

《素问》第五回展现场

  《素问》系列展览由英盟当代艺术馆在2012年发起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时隔两届巡展再次回到深圳,参展艺术家由最初的4位增至本次的16位:高小华、顾黎明、郭润文、何多苓、冷军、李晓林、刘海辰、马千笑、孟涛、庞茂琨、佟飚、王华祥、王子奇、文中言、徐芒耀、杨千,《素问》见证了艺术家的成长,也记录了展览本身的发展轨迹。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素问中的‘素’字就是最本初、原始的意思,如同女孩子的素颜一般,不涂脂抹粉,天生丽质展露无遗。所以素问展,对参展艺术家来说,可谓是个极大的挑战,手下功夫如何,对世界的解构、认识如何,素净的画面一下就展示出来,毫无遮掩。这就是我们素问展的游戏规则。”展览总策划周海夫坦言说。

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马千笑、孟涛、周海夫、高小华、王子奇

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马千笑、孟涛、周海夫、高小华、王子奇

  将“素”作为展览的主题,也是策展人对当下艺术语境的反思与反馈。英盟当代艺术馆馆长唐红萍谈到,上次来深圳,给大家带来了“素问”,曾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所以,这次重新回到了深圳这片艺术热土。我们从四大美院和学术价值出发,不断寻求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凝聚拥有着深厚功力和丰富语言的艺术家,以此来不断传播艺术精粹。

策展人唐红萍在开幕式上致辞

策展人唐红萍在开幕式上致辞

  于是我们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这些才气纵横的艺术家们,在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之后,呈现出了如何惊艳的瞬间。高小华的素描作品是30年前的毛笔画,寥寥几笔、几块墨色,即将布拖人的神韵叙述到位,既不拖泥带水,亦无造作之意。“素描绝对是一张能够精确而清晰地扫描出画家内心世界的‘心电图’。是绘画的DNA,所有艺术的‘密码’都藏在里面。”

高小华  布拖人  26×21cm  纸本单色水彩  1983

高小华 布拖人 26×21cm 纸本单色水彩 1983

  冷军的纸本丙烯,独辟蹊径,与他惯以为常的风格大相径庭,“不得不说,冷军是一位酷爱钻研的艺术家,很多人都吃惊于他的技术,就像这幅画,很多人都在猜他是怎么画出来的,但我觉得绘画是一门技术,但如果不把技术吃透,就无法如此自如地表达自己,冷军的很多画法都是他独创的。”冷军认为,素描应该是一个集大成者,必定带你通过一种绚丽让你返本归真。

冷军  五角星之三  42X30  纸本丙烯  2001年

冷军 五角星之三 42X30 纸本丙烯 2001年

  郭润文的《教堂系列》徘徊于虚实之间,朦胧之下又可分辨那精确的轮廓。画面的格调雅致,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实则经过了艺术家的深思熟虑。这份背后扎实的功力和功夫,实难企及。

郭润文  教堂之三   纸上油画棒 54x29cm 2008年

郭润文 教堂之三 纸上油画棒 54x29cm 2008年

  徐芒耀的素描作品在美院中知名度极高,因为他的素描集是作为教材被很多人学习过、临摹过。“徐芒耀老师的素描是正宗的法国学院传承,因为他在法国留学,每年都去法国,又跟那边的同学。老师交流。所以他的素描风格一直是正宗的、严谨的。”周海夫说。

徐芒耀 博奈伏夫人 41×33 2003年

徐芒耀 博奈伏夫人 41×33 2003年

  如果说徐芒耀作品以严谨著称,那么庞茂琨的素描作品则自有一番不被束缚的灵动。庞茂琨认为,素描无需拘泥于表现上的陈规与法则,而应放松地顺应你的感受,顺应那些不断朝你涌现的自然的活力。

庞茂琨  吟春No.1  57x38cm  纸上铅笔 墨水  2018

庞茂琨 吟春No.1 57x38cm 纸上铅笔 墨水 2018

  马千笑用毛笔绘就的“极限水墨”,看似有形又是无形,看似无形又是多象,艺术家以超凡的耐心与毅力,给观众创造了可以脑洞大开的想象空间;孟涛仅用圆珠笔,就勾勒出一个让人喟叹的细密世界,而画面的主题又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生命思考。

马千笑 四方之极系列之七 68x68cm

马千笑 四方之极系列之七 68x68cm

  此次深圳巡展除了不少资深大咖的素描作品,也涵盖了一批后起之秀的艺术新作,力求呈现出更加独立和系统的创作性素描大展。

王子奇 《张爱玲》     法国水彩纸   色粉笔    30cmX50cm  2018年2月

王子奇 《张爱玲》 法国水彩纸 色粉笔 30cmX50cm 2018年2月

  《素问》之名源于《黄帝内经》,代表着中医的广博与深奥,于展览而言,是有着诊断艺术界的隐喻。当下对于素描基础的忽略,唤起了这些艺术家的重视,“素描是我们艺术家最初去认识、解构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你解构好了,以后画什么都传神。比如我们画一个人,是把现实中一个立体的人,画到平面上,三维变成二维还要传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组织这个展览,某种意义上也想提醒学艺术的学生和老师,还是要重视素描。”周海夫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深圳,国风艺术馆,群展,素问,,水彩,布拖,之三,展览深圳 国风艺术馆 群展 素问 水彩 布拖 之三 展览
下一篇:2018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暨“激情冰雪_青春冬奥”主题创作展开_青年艺术家-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双年展-艺术-主题-团市委||上一篇:新风貌_新探索:第二届贵州青年美术双年展征稿工作启动_双年展-中天书画院-美术家-新闻发布会-展览-本届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