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美的觉醒——珠宝大师杰作展”亮相与空间_穿越时空见证艺术传承_设计-维多利亚-作品-世纪-黄金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展览海报  作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的璀璨明珠,珠宝艺术长期以来所受到关注远不及《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

展览海报

  作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的璀璨明珠,珠宝艺术长期以来所受到关注远不及《蒙娜丽莎》或《最后的晚餐》。为了推动大众对珠宝艺术的认识,原法国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馆长亨利·卢瓦耶特(Henri Loyrette)2017年在故宫策划了一场珠宝大展,从巴黎卢浮宫、枫丹白露宫拿破仑一世博物馆,到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卢瓦耶特把300余件始于18世纪的珍贵珠宝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除了璀璨夺目的珠宝本身,展览呈现的珠宝设计美学更令200多年后的观众叹为观止。

  7月16日,由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的珠宝大师杰作展“美的觉醒”将在andland与空间拉开帷幕。展览由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策展总监、dna总策展人李应,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院长史永,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副院长贺贝担任联合策展人,通过“美的萌芽”、“美的积淀”、“美的觉醒”和“当代珠宝”四个部分,展示了50余件博物馆级别的19世纪珠宝大师杰作。

嘉宾合影

  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名誉会长王小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萧烨璎,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海利,中国钻交所董事袁文瑶,日本Albion Art收藏机构亚洲总监、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的特别顾问解千晓共同揭开了展览神秘的面纱。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生命的萌芽、生长、繁衍唤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意;万物的形状、色彩、光泽激发出人类的审美意识。经过千万年自然之手点化的金、银、宝石蕴含日之耀目、月之静谧、火之热烈,海之深邃成为人类追求美好、交流情感、表达敬畏的最好媒介。”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钟敏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钟敏说:“从1956年成立始,我们就立志于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更有担当的国有文化企业。美是伴随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企业立身于世的态度、永恒不懈的追求。在未来,我们希望和更多有志于美的事业的朋友探讨关于‘美’的话题、探索‘美’的跨界,一起携手呈现更多有颜值、有品质、更有思想性的美的产品,迈入‘美’的新境界,为社会大众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策展人李应

  策展人李应说:“今天在andland,一个以设计思维来启迪人类美学认知的苹果瓜熟蒂落,它将以独特的审美来再次唤醒人类对于自然的敬意,激发丰沛的创造力。并以理解、观察、想象、分析、编辑、可视化等的设计思维来擦亮自然精华幻化而成的金、银、宝石。我们相信珠宝将因着这只充满美学智慧的苹果,散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策展人史永

  策展人史永、贺贝说:“此次展出的珠宝作品都是工艺和美学的完美组合,是人类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展览从艺术价值、美学映射、材质分析以及工艺解密等角度剖析和放大作品的特质和张力,使观众在一种‘聚焦和显微’的环境下,静心感受一份历史和美学震撼。这些19世纪的作品对于当今极具‘镜像’作用,大师们的美学和设计精华能够‘古为今用’,裨益当代珠宝的设计思维、美学创造和工艺进步。”

  下面,我们一同跟随四个单元,了解本次展览。

展览现场

  美的萌芽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服务于权贵阶层的珠宝首饰,并且其后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在珠宝上,可以看到微缩的建筑和绘画,也可以看到雕刻和众多其他门类的工艺。

  尽管珠宝历史悠远,然而由于时代更迭、自然侵蚀、陵墓陪葬、考古研究、博物馆藏等原因,今天当人们谈起古董珠宝艺术时,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18世纪以来300多年的变迁史,主要包括乔治国王时期(1714-1837)、拿破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1802-1848)、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考古复兴主义时期(1860-1870)、工艺美术时期(1894-1923)、新艺术时期(1895-1905)、爱德华时期(1901-1909)、装饰艺术时期(1920-1938)、战后黄金年代(1950-1980)和当代艺术时期(1980-)。本次展览中,观众将重点欣赏到19世纪珠宝大师物馆级别的杰作。

  19世纪初,新登基的拿破仑希望仿效古罗马的奥古斯都重振帝国荣光,登基典礼上他佩戴的是一顶黄金制作的月桂叶头冠,从而掀起了新古典主义风潮。宫廷仕女们无不以古希腊、古罗马的装束为美,头冠不可或缺。展览中,有一件以黄金为底座、上镶嵌用银包裹30多克拉钻石的头冠。这顶19世纪中期制作的头冠曾用于婚礼庆典,后被收藏,直至1953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才二度现身。

  《维多利亚时期鸢尾花钻石头冠》

  14.2 cm*8.5cm,钻石、黄金、银

  佚名,英国,约186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之后,伴随维多利亚女王的掌权,英国迎来了“日不落帝国”时期,女王对其在位期间及其后的世界珠宝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繁花似锦、色彩艳丽、浪漫奢华的珠宝凝聚了人们对女王的热爱,这一时期也得以用她的名字来命名。在B展区“美的萌芽”中,一件集合了祖母绿、天然珍珠、钻石、黄金的珠宝作品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维多利亚时期蛇形胸针》

  5*3.5cm,祖母绿、红宝石、天然珍珠、钻石、黄金、银

  佚名,英国,约184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朱利亚诺(Carlo Giuliano,1831-1895) 是出生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工匠。从意大利移居英国后,他成为了英国高端珠宝商的指定工匠。1874年,朱利亚诺开设了独立店铺,其清新、简朴、大方的造型和彩色主义,几乎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珠宝风格的代名词。朱利亚诺是珐琅造诣最高的珠宝商之一,流传的作品几乎件件可以进入博物馆。这次展出的一件朱利亚诺作品是一枚蛇杖,和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类似藏品相比,更具设计张力,蛇身用黄金錾刻后烧制了黑色珐琅,技艺高超、生动雅致。上端张开的两翼在比例、配色和材料选用上均为设计师本人的巅峰之作。除大英和V&A之外,朱利亚诺的作品还被广泛认可和收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以及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等都有其作品陈列,其工艺美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成为19世纪的代表性珠宝大师之一。

  《工艺美术时期蛇杖胸针》

  4.6*7.4cm,黄金、珍珠、钻石、珐琅等

  艺术家茱莉亚诺,英国,约186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美的积淀

  19世纪中期,珠宝设计上涌现了很多从未出现过的风格,挽救了当时正在经历衰退的珠宝设计界。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大众首次感受到哥特式和中世纪历史题材对珠宝设计的影响,被重燃的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兴趣延续了20多年。随着1836年伊特鲁里亚人遗址、1848年亚述古城尼尼微和1873年特洛伊遗迹的发掘,令人兴奋的历史素材和古代珍宝不断浮出水面。此时,欧洲的博物馆体系已充分建立,铁路交通使跨国交游更为便利,报刊杂志也大为丰富,这些都奠定了考古复兴主义珠宝得以流行的群众基础。这一时期,有两位代表性的珠宝艺术家,其作品均陈列于本次展览C展区“美的积淀”中。

  一位是意大利的弗特纳多·皮奥·卡斯泰拉尼(Fortunato Pio Castellani,1794-1865),他痴迷于古典风格的珠宝首饰,与两个儿子共同制作出具有希腊和伊特鲁斯坎风格的珠宝首饰。卡斯泰拉尼家族以全新的无偏见的方式对待古代的技术和图案,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伊特鲁斯坎“造粒”技术的秘密。家族的作品因而也得到了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本次展览中,将展出卡斯特拉尼家族制作的黄金玛瑙吊坠、浮雕胸针、黄金胸针等作品。

  《考古复兴风格玛瑙浮雕项链吊坠》

  12cm*3.5cm*1cm,玛瑙、18K黄金

  艺术家卡斯特拉尼,约186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考古复兴主义时期另一位珠宝艺术家是尤金·丰特奈(Eugene Fontenay,1823-1887),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希腊、罗马和伊特鲁里亚特色,不过丰特奈不是复制过去的模型,而是自由地创作。大英博物馆收藏过他的黄金珐琅吊坠项链。展览中展示了一件18K黄金、钻石、珐琅锦盒,类似作品也入藏过大英博物馆。

  《考古复兴风格“庞贝”风格锦盒》

  6*1.5*4cm,黄金、珐琅

  艺术家Eugene Fontenay,法国,约186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美的觉醒

  在D展区“美的觉醒”部分,观众将集合欣赏到来自英国、法国、瑞士、俄罗斯、美国、中国的珠宝工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古董珠宝史中的工艺美术时期和新艺术时期。

  19世纪末,为抵制工业化量产珠宝的粗制滥造,以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首的英国精英知识分子推动了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潮,提倡恢复手工制作。虽然这场运动中的珠宝从未成为大众流行,却为大师辈出的“新艺术时期”孕育了土壤。紧接而至的新艺术时期,最终将艺术和工艺从维多利亚风格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成为19世纪末“美的觉醒”,1900巴黎世博会更是将这场运动推向顶峰。珠宝设计与制作是这场运动中最浓墨重彩的艺术表达形式。技术的革新、新材料的运用、神话题材、女性形体的设计……为世人留下了无数极具张力的佳作。约翰·保罗·库珀(John Paul Cooper)、法里兹(Falize)、法贝热(Fabergé)、路易·奥科克(Louis Aucoc)、乔治·富凯(Georges Fouquet)都是当时极负盛名的珠宝大师。

  法贝热的作品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 、巴洛克、新艺术等多种风格,有的作品甚至融入强烈的现代感,预见了20世纪的简单几何线条和简约风格。当时,每到年末,法贝热会将尚未售出的产品全部毁掉,他从不重复自我 。展览中,有一件法贝热制作于1900年前后的银鎏金圆形多彩珐琅盒带银鎏金拇指按件。法贝热的莫斯科工作坊专于制作传统俄罗斯风格或斯拉夫风格的工艺品,作品灵感主要来自17世纪的掐丝珐琅上釉法。这件作品正是传统着色上釉工艺与新艺术主义风格镀金银器的完美结合。

  《新艺术时期圆盒》

  直径4.45cm,珐琅、银鎏金

  艺术家法贝热,法国,约190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另一位杰出的珠宝艺术家也来自法国,作为珠宝设计师Alphonse Fouquet的儿子,乔治·富凯(Georges Fouquet)将父亲的珠宝品牌推上了新艺术运动的潮头。年轻的乔治·富凯对一切新鲜事物着迷,永不停歇地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其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黄金和珐琅结合的装饰,欧泊、角制品、珍珠以及精心镶嵌的钻石,自然主义风格的图型和夸张的弯曲线条相互结合,细腻的珐琅和纹理装饰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览中一件Fouquet珐琅吊坠就是其典型的新艺术时期作品,材质和设计极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一件教科书式的完美之作。

  《新艺术时期蜻蜓吊坠》

  8.2*6cm,欧泊、珐琅、珍珠

  艺术家Geprges Fouquet,法国,约1895-190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展区,还能看到现已十分少见Tiffany早期设计珠宝,珐琅花型胸针。这枚胸针反映了自然主义装饰风潮在美洲大陆的影响。黄金枝干构成花束主题,上面装饰由紫色白色渐变的珐琅花朵、绿色长条形叶片。工艺精致,花束和叶片可以活动

  《维多利亚时期自然主义胸针》

  4*7.5cm,绿色珐琅、紫色珐琅、黄金

  Tiffany&Co,法国,约1880年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当代艺术,跨界融合

  在展览尾声,观众将看到一组当代珠宝设计,可以说它们是沿着19世纪大师之路发展而来,也延续了最后的辉煌。观众可以看到来自英国、日本、中国香港几位当代珠宝大师的作品,由此进一步感受到怎样的作品才是“好”的、“值得收藏”的佳作。

  今天重温整个19世纪的珠宝艺术,对于当下是颇具“镜像”意味的——工业革命后社会气象万千、百业兴旺,蒸汽机车的发明使得长途旅行变得容易,资讯传播日新月异,远古世界重回人类视野……那个令人向往的世纪离我们不算遥远,但似乎又有点“遥不可及”。19世纪之初的“古典”回归从某种意义上昭示了“美之初醒”,二三十年代经历了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美学萌芽”,再到世纪中期全面刮起“考古复兴”风潮,都为美的彻底觉醒和厚积薄发倾注了时代的力量,“美的积淀”是登峰造极的必经之路。终于,19 世纪后半叶,一场以对抗工业革命机器量产导致的粗制滥造的美学思潮“春回大地”,起源于苏格兰的“工艺美术运动”星火燎原,最终于法国和欧洲大陆形成了代表“美的觉醒”的新艺术运动。

  除珠宝展外,“APPLE+展”也在展厅中得以呈现。两场看似毫无交集的主题展的联动,在表象上彼此独立,但内在又互为影响。 “APPLE+展”展示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它通过对一个苹果的极致察觉和认知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而“美的觉醒”揭示的是19世纪的美学风潮,通过珠宝这一载体,将看不见的设计哲学可视化、具象化。抽象的“APPLE+展”和具象的“美的觉醒”,虽是两个不同面向,但同样意在抵达艺术的真正目的,即不断打破思想窠臼,拓展对于世界、物质以及美的感受力。


关键字: 内容标签:珠宝,设计,,维多利亚,作品,世纪,黄金珠宝 设计 维多利亚 作品 世纪 黄金
下一篇:我是空无,我是一切——邓新黎个人作品展即将开幕_的是||上一篇:维岸画廊重庆开启意大利画作群展再现不可逾越的七十年代意大利_意大利-不可逾越-基金会-艺术-展览-培训学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