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抗战英烈”揭幕现场
“七七事变”,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忘却的纪念。
2018年7月6日,浙江展览馆东广场上,矗立起了3座赫赫雕塑,每组分别有4位人物,围绕着中心方形柱分向而立。每个人像既写实又高度凝练,作者褪去一切华而不实的装饰与外在,只攫取最能突显每位人物特征的细节,如发型、身型、气质等,更通过每个人物不同的细微表情和身体语言,合力构造出这一系列虽个性明显又高度统一的整体形象。而此三座雕塑始一亮相,便赢得广大市民的极大喜爱,纷纷上前合影留念。
在这一社会事件中,艺术家再次运用自己掌握的艺术天赋,为人民发声,为民族呐喊,为国家出力,艺术的社会正能量再次得以施展。
这组雕塑名为“抗战英烈”,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翟庆喜,其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雕塑家协会副会长。
“这组雕塑是表现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12位浙江籍烈士,属于纪念性肖像雕塑作品。由于时间久远图片资料不多,我通过很多方法尽量多地收集资料,结果却很令人失望。资料少还不是创作中的最大问题,纪念雕像最重要的问题是作品的空间形式,合理恰当的雕塑构图形式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它可以散发出一种精神气息,是不用观看作品细节就能够感受到的特定信息,这在雕塑创作中非常重要,比人物形象刻画和作品细节塑造还重要。”他说,这12位烈士中有国民党抗日将领,有共产党战士,也有民主文化人士。“根据12位烈士的身份将他们分为3组,在时空上有联系又有独立,同时也能够体现烈士纪念像的庄重感和纪念性。在方形柱体表面有一些划痕,类似于弹道划破夜空的感觉,也象征一种战争的氛围,是用一种抽象的艺术语言表达战争的惨烈。我被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应该为民族英雄塑像。”
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美协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和雕塑创作者翟庆喜(右)
明天,就是7月7日,“七七事变”81周年纪念日。
7月6日下午,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主任金兴盛,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副主任李云林、梅新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田宇原,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美协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宋光宝,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等领导,新四军老战士陆坚、郝龙清,原浙东新四军司令员何克希的女儿何竟生,抗战烈士吕公良的女儿吕荷雨等共同出席落成仪式。
活动现场
两位年逾90岁的新四军老战士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主持活动
浙江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介绍“百年追梦”浙江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相关情况
雕塑“抗战英烈”作者翟庆喜介绍作品创作有关情况
81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转入全面抗战阶段,无数英烈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公平正义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最终赢得伟大胜利。
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第327号公告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这批英雄名录中,有12名浙江籍烈士。他们是:朱炎晖(1901—1938)、谢升标(1903—1938)、王禹九(1902—1939)、陈安宝(1891—1939)、茅丽瑛(1910—1939)、任光(1900—1941)、何云(1905—1942)、林心平(1919—1942)、朱程(1901—1943)、雷烨(1917—1943)、吕公良(1903—1944)、郁达夫(1896—1945)。
翟庆喜创作雕塑“抗战英烈”中(图片来源可见水印)
2014年,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启动“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经过3年多的精心创作,包括“抗战英烈—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的12名浙江英烈(雕塑)”在内的30件反映1840年到1949年浙江近现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美术作品亮相浙江展览馆。为让更多的人缅怀英烈、铭记历史,浙江省文联、浙江省美协、浙江展览馆共同将“抗战英烈”雕塑作品放大制作,永久树立于杭州地标建筑——浙江展览馆东门花坛,供广大人民群众瞻仰缅怀。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抗战英烈,雕塑,翟庆喜,浙江展览馆抗战英烈 雕塑 翟庆喜 浙江展览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