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活动现场
2018年7月2日,贵州省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设计普及培训班在贵州民族大学开班,标志着贵州民大新一轮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正式启动。
启动活动现场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是贵州省文化艺术界重要的教学科研单位,在省内外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美术学院是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是贵州美术创作的重要基地。美术学院也是传承民族艺术的重要基地。2016年,学院被省文化厅批准为“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学校”。2017年,学院被文化部、教育部批准为“非遗传承人群国培基地”。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工作坊”获得文化部、教育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授牌。近三年来,贵州民大承办了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高级管理师资、染艺、剪纸艺术及其拓展应用等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成效较为明显。
启动活动现场
本次研培项目主要立足于贵州省内,据悉,报名参加本次研培项目培训的人员很多,远远超出学校方面预计的录取人数,达到录取人数的三倍以上。许多未遴选上的学员不断给项目组打来电话,希望我们接着办下一期,以争取学习机会。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年不穿自己的民族服饰。说明社会广泛地需求民族服饰设计方面的人才和需要亟待改变个别传统民族服饰远离现代审美和加工方式的现状。据统计,本次录取的学员有2/3来自本省六盘水、黔东南、黔西南、黔西北等地区,也有1/3学员来自贵州省外的一些教师及从业人员。
活动现场合影
美术学院副院长范昭平向大家介绍了本次培训的总体情况,他说:本次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传统服饰技艺制作水平与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传承人群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希望通过一系列扎实而有效的非遗研培工作,提高贵州非遗保护水平,加强我们的传承能力,助推扶贫攻坚。倡导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力促文化产业的内涵式发展,以使贵州的文创、旅游产品、乡村建设、手工技艺在民族性、地域性基础上呈现现代性、时尚性、国际化、市场化的一些形态,改变传统的设计形态,提升民族审美情趣,引领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构民族文化的自信与高尚的精神空间。
在范昭平院长看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职能。而保护、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兴盛,促使其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是贵州民族大学履行高校职能的一项具体工作,学校立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传承民族服饰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贵州民族大学,非遗传承人,非遗贵州民族大学 非遗传承人 非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