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海报
()2018年7月3日下午,“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特邀广州美术学院樊林教授担任策展人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当代艺术联展。展览从“风景与文化”“风景与记忆”“风景的‘人造’可能”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参展艺术家洪磊、胡介鸣、倪军、杨国辛的创作将从不同的个人文化体验出发涉及“风景”,挖掘深层文化记忆,通过观看他们的作品建立视觉文化与社会生活、江河山川之间的纽带,获得更多关于山水、景观的自觉与独立体验。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樊林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胡介鸣致辞
嘉宾合影留念
“风景”,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历来被视为审美观照的对象,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之中,似乎又因“风景画”的概念而被赋予“绘画类型学”的意义。然而,由于观看方式与观看视野的多元化,当代艺术家们长久以来对于“风景”的诠释与解读也逐渐融合了历史、文化、记忆等多重元素,赋予了“风景”这一概念更多维度的深层意味。然而作品中所描绘的“风景”在观者的视野之中又将形成怎样的当代性观看图式,是本次研究展试图探讨的一大问题。
“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展览现场
洪磊《茶农阿宽的下午》,影像,尺寸可变,2018年
洪磊《抽刀断水》,影像,尺寸可变,2014年
洪磊《当我们谈论隐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影像,尺寸可变,2016年
参展艺术家洪磊、胡介鸣、倪军、杨国辛的作品呈现了不同观看角度与观看视野下对于“风景”观念的研究与探讨。洪磊对于“风景”的诠释脱离了传统的观看方式,被赋予更深层次的隐喻意味,而这种隐喻又或将引发观者以一种全新的观看角度对生活化的“风景”进行思考。
胡介鸣《多云微风系列之三》,摄影,100cm×130cm, 2007年
胡介鸣《儿子系列之二》,摄影,80cm×100cm,2008年
胡介鸣《家在何处-将上海造到广州》,摄影,300cm×600cm,2005年
胡介鸣是国内最早涉及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本次展览将首次对其历年的摄影作品进行回顾与梳理。胡介鸣的创作基于观看者的身份认知,将观看主体的现代性视野与摄影胶片的历史性特质交错叠加,从图像中传达出其对于“风景”观看的延续性脉络。
倪军《所做已做不受后有》,布面油画,150cm×355cm,2018年
倪军《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布面油画,20cm×40cm,2014年
倪军《量子无踪》,布面油画,20cm×40cm,2014年
倪军的作品多以西方历史文化为依托,他对于“风景”的认知更多来源于不同文化时空与场域下“风景”所带给观者的心理感受,这种特别的心理象征也使其作品彰显出鲜明的个人意味。
杨国辛《传说-江南001》,综合材料,92cm×85cm,2016年
杨国辛《传说-江南010》,综合材料,110cm×85cm,2016年
杨国辛《无题之二》,iPadPro绘画,350cm×440cm,2016年
杨国辛则试图从创作方式的研究层面对“风景”的表现进行探讨,综合性交互媒材与多样化表现手法的使用使人与“风景”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为“风景”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广东美术馆希望以一种唯美的诗意叙述“风景”在时空变换中的图式变迁。观看“风景”的同时,也在“风景”中观看自己。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18年7月22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风景,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 风景 广东美术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