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在群展“基建江山”_预测未来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_建筑-长安街-景观-尺度-展览

编辑:彭菲 来源:雅昌网
 
“基建江山:共同体话语的空间根基”展览现场  6月30日,建筑设计群展“基建江山:共同体话语的空间根基”在OCAT上海馆开幕。本次展

“基建江山:共同体话语的空间根基”展览现场

  6月30日,建筑设计群展“基建江山:共同体话语的空间根基”在OCAT上海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建筑评论家、建筑师谭峥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专员王翊加联合策划,邀请近年涌现及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二十余位青年建筑师、规划师与艺术家及其团队参展。

  展览以装置、图像、模型与影像等多种媒介形式,探索基础设施与景观空间两者间的共生关系。同时,展览也呈现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等众多学科分支在“基础建设”领域中的共享实践与跨学科碰撞。

  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了解,往往交织在时代变革的体验中。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标志了基础设施逐渐脱离了原本的专属服务功能,转变至一种超越领域和边界的复合式机制。通过与景观的多维整合,基础设施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地形,从而决定了社会空间的舒适度、流通性与可达性。

  景观设计师理查德·韦勒曾言:“景观本身就是一种载体,所有生态交替都要从它上面穿过,它是基础设施的未来。”

  诚然,对于景观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未经开垦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人类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人类正以一种亲密而互惠的方式改造了地景(landscape)、地形(topography)与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

“基建江山:共同体话语的空间根基”展览现场

  在此基础上,审视此次展览“基建江山:共同体话语的空间根基”的意义在于:理解空间实践者切入“基础设施”与“景观”的共生性问题的方式,并以全球化发展及人类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反思“基础设施”改变及构成了地景、地形与建成环境的过程。

  展览分为A、B两馆,A馆从空间的复现与干预的视角,以寓言、图解与参与式体验的形式揭示物质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代工厂、街道、水系等等)的本质与矛盾,并探索介入的机遇。B馆从人类学与文化研究的视角,解析更“软性”的制度基础设施(习俗与仪式)在日常空间中的样貌。

  下面,我们来一一观看作品:

  王颖、王楚霄、黄翾、徐子、秦缅

  后工业时代H2O主题乐园,2017,图像,模型

  穿越过一个现代城市中孑然独立的森林孤岛,后工业时代H2O主题乐园跃然于眼前。它是一个巨大的“吸收的装置”:吸收城市各处的冰雪作为在地的材料进入再生产系统,最终反馈区域生态;吸收市民的参与,生产过程即是制造和体验快乐的方式,由全民生产和网络传播获得支持乐园运转的能量和资本,在铁西区、沈阳市乃至全国引发一个盛大的冰雪节日。

  谢竟思

  城市化、社区激活与边界更新,2018,综合材料

  城市化的进程已经改变了人类聚落的形式。高效率交通、高密度住宅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社区的组成要素和时空边界变得多维和模糊。《城市化、社区激活与边界更新》中,艺术家将居住者行为、社区日常片段和边界连接等元素进行组合构建,基于城市大数据,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描绘四个典型景观,其中包括城中村公共空间的荒诞日常、社区边界交通的量化更新、老龄群体活动场所的追踪搭建、社区街道行走品质的反向观测,尝试以城市发展与历史遗留之间的复杂叙事为背景,探讨城市空间中的现实问题。《城市化、社区激活与边界更新》在云云个体集成的城市网络运作下,揭露了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场混杂巨变中,即在各种人造环境的源驱动力下的城市进程。

  香港大学建筑系

  地理,景观与基础设施,2018,作品集、影像及摄影图片

  本展览包括平行的两个内容,一个是香港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在上海为时一学期的教学成果;而另外一个,则是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碰撞,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他者”的身份,对于上海城市空间的观察和记录。

  这次教学活动围绕地理、景观和基础设施(Geography, Landscape and Infrastructure)三个议题展开。在统一的教学框架下,三位任课老师选择不同的基地,有侧重点地展开教学。教学活动将以文本及作品集的方式呈现。 这些年轻学子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观察、梳理和总结,则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呈现。从课程设计到对城市的影像记录,他们的思考层面涵盖城市形态、历史、文化比较、资本业态、居民个体内心与意识、社会问题等多个主题,以建筑学学生的独特视角为观者打开进入历史、文化、艺术和当下现实空间语境的渠道。

  参展学生: Chan Yuen Shing Ivan, Chung Bing Tsun, Coral Munot, Daniel Stiensmeier, Kwon Soeun, Leung Yan Kee Bertha, Lin Ying Ying, Park Ji Eun, Shivangi Das, Szeto Wai Ching Regina, Tsang Wan Kiu, Wong Suet Ying Sharon, Yao Yi Chen, Yuen Wing Ching,Tam Shing Yat.

  指导教师:刘可南,高亦陶,周渐佳

  策展:苏杭

  翁佳

  千里江山:走向赛博格景观,2018,多媒体装置

  《千里江山》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如何体验基础设施?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贾说这个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了。城市化是对于土地的殖民,而这种殖民则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和技术物品已经成为这个星球的一层外壳。面对这样的尺度,每个凡人都会发现自己处在两种尺度之间的持续张力之中:人类尺度和星球尺度。前者让我们对于基础设施的空间体验碎片化,因为我们身体的尺寸让我们无法经历基础设施的整体。而后者则将我们折叠到了一个由企业神话构成的世界,在这世界里,我们被迫在虚构故事与谎言的海洋上航行——只有谎言才能漂浮于谎言之上。虚构是我们的船。这个作品将基础设施的体验问题当做一个盲人摸象的问题。通过图纸,短片与垃圾的媒介,这个作品试图将上述两种尺度混杂为一。基础设施为移动技术物品提供生态环境,就像自然景观养育植物和动物。地球上的人造硬壳将有机与无机捆绑在一起——我们通过它萃取资源——流动即同谋。这个作品是捞珍珠人的家。捞珍珠的人沉到虚构之海最深的海底,并携带那里的珊瑚和珍珠——奇怪的与珍贵的回到海面。在转瞬即逝的故事中,或许比起寻找那一张真实的全景图,捡拾那些结晶的,那些奇怪的与珍贵的,更为可靠。我们将它们抓住,我们把它们照亮。

  王子耕

  利维坦

  这是一个由代工工厂巨轮构成的城市;一个被遗弃的工业坟墓;一个利维坦的残骸。

  这个利维坦即是全球化时期的经济解决方案和生存方式:一座移动的代工工厂(一座无法离开的海上监狱)。它以五个球形气仓(圆型监狱)组织人的生产和生活,以最大化资本效率的方式将劳动时间和运输时间叠加。它即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可以逃离。

  这个作品以船作为全球化的空间隐喻,描述了一个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自我供给并依靠巨型基础设施进行生存权交易的乌托邦的失效。这个乌托邦即是我们对异化的现实和极端现代主义信仰的投射。

  谭峥/“桥舍”设计小组

  2018年,构筑物模型(基座1800mm*1000mm)

  “桥舍”项目开始于2015年秋季,是一系列以“基础设施建筑学”为主题的研究的局部成果,由同济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开展。“基础设施建筑学”试图重置所有生产要素的消费和增殖方式。基于此,同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在上海和纽约运作两个相互平行的设计教学计划,以测试替代性的城市住宅形式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和实地调查,以构想能源、机动性和人居条件的未来形式。

  从基础设施城市学的角度来看,桥梁是由翘曲的和折叠的表面组成的,这些异形的表面可以成为居住的场所。由此,该项目设想一座城市桥梁可以是“流动人口”的家园,也可以是新的城市生活的载体。通过收集他们自己的能源和降低对私有化的基础设施的依赖,“桥舍”社区是一个更大的城市流通网络的寄生设施,它无需诉诸城市能源网。同时,桥梁作为一个畅通无阻的公共空间发挥其功能,它不仅代表着由同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所共享的研究兴趣,也回应了经济适用房、“进入城市的权力”以及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的要求。

  清华同衡遗产中心

  凑合现代化:近代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的山寨现象(北京/晋江近现代建筑 )

  清末民初,新的建筑材料、建造技术、结构形式、建筑风格通过不同途径传入中国。传播途径不同也影响了杂糅的方式:北京的“洋风建筑”始于民间对宫廷中消遣用的景观建筑的模仿,而沿海地区的“番仔楼”则表现为“下南洋”归侨对殖民地生活方式的观察和再现。不论是哪种途径,都表现出传统的建造逻辑在试图理解和容纳新内容时体现出的片段性,自发性,拼贴的特征。

  集体记忆中的日常与公共空间构建(五店市口述史档案)

  在城市化之前已经取得商业成功的福建晋江,2009年开始进入快速城市建设阶段。城市化给晋江带来现代化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打乱了曾经乡土社会里的空间体系。面对扁平化,同质化的城市空间,被城镇化的乡民要如何通过日常活动重新建构他们的公共空间,与其万物有灵世界观的自洽?

  方志、族谱、歌谣、民间传说和口述访谈展示了此处空间体系在历史和当下的忧患中反复重构,地方音乐、戏曲的繁荣,家族祭典活动的生命力,仪式活动的热烈,弥合了真实和传说之间的裂缝,让高楼丛生的土地保持神力。

  潘律、王博、周昕

  天路,2016,录像装置,循环播放

  基建是否需要被赞美?经验上它代表着机械的、理性的、朝向未来的速度。这种功能性的系统如何变成一种美学,为什么需要化身为崇高之物让人民赞美,是这个项目首先的问题。当敬献哈达的西藏平民面向的并不是作为领袖的符号或者是还未被去魅的自然,而是群山中穿过的青藏列车时,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然,还是文化?本作品用三屏录像装置的方式拆解了歌颂青藏铁路的抒情歌曲《天路》。

  韩涛+中央美院图解研究小组

  大长安街计划:一个超尺度基建图解的空间政治、技术治理、与心理投射,2016-2017,打印图像,12张,摄影,4张

  长安街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空间概念,而是不同主体的持续发明。从元代的城墙南侧,到明代370米长的东西向天街,到清代牌坊上的长安街命名,到民国朱启钤的东西向打开,到袁世凯的短暂改名,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持续长度/宽度拓展:东单-西单、建国门-复兴门、公主坟-大北窑、石景山-通州,到今天的“大长安街”——将现实长安街与延长线上的定都峰(倚燕山)与山海关(通渤海)包括在内,一条跨越300公里长的超尺度国家基础设施。这种巧合绝非偶然,它们不但是帝制中国文化地理坐标的起始与终点,也是今天京津冀一体化宏观治理视野下的内在需要。大长安街计划试图用“超尺度基建图解”作为研究工具,从三元装置(APPARAUTS-MECHANISM-INSTALLATION)的理论视角,检视这个超尺度基础设施的空间政治(APPARAUTS:大长安街作为权力与意识形态在文化地理语境中的物化)、技术治理(MECHANISM:大长安街作为现代性技术基础设施与经济治理工具)、与心理投射(INSTALLATION:在法规与城乡空间领域重构抵抗性的个体叙事经验)。这个研究不是对现实是什么的历时性整合,而是对现实应该是什么的批判性重构,通过图解定都峰、天安门 、中央商务区、城市副中心、山海关等空间节点的内在逻辑,差异性的并置这条超尺度基础设施的悖论性现实。

  低技术实验室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往往致力于通过高科技,希望能高效率低成本地提供现代生活。此次共展出三个作品:红旗下的蛋——狼牙山穹顶建造,余姚穹顶树屋,中村竹桥。

  陈永明,田恒徳

  竞争性景观:从都市渔村到旅游目的地,2012-2017,模型、数字输出

  自明代以来,凭借九龙江河口的优越区位,厦门港成为了中国东南最为活跃的港口之一。自1920年代以来,经历了政府填筑以获得公有土地出卖和水上人自发占据并逐渐合法化的过程,在这两种土地所有权产生的方式中,城市空间的形成亦受到多重来自正规与非正规性力量的塑造。厦门港避风坞水上人的居住空间再实践,大致经历了“常年舟居-滨水鱼寮-上岸定居”这三个过程,完成了融入陆地社会空间系统的过程。近十年来,由于水上社区独特的社会空间特性,厦门港沙坡尾避风坞区域成为了这场都市渔村转型实验场中核心地带。本次展览所指的“竞争性景观”即自发的消费性景观与原有的风土街区在时间维度下的空间竞争性过程。

  陈永明,田恒徳,方婧之

  道路都市主义与集体类型:大生里骑楼街区的百年变迁与空间叙事,2012-2017,数字输出

  大生里骑楼街区位于厦门市思明南路298号,是民国时期厦门市政更新运动中道路都市主义下的“社会-空间”产物。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一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骑楼型集合住宅,大生里见证了厦门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与城市发展,同时它也是闽南建筑传统类型演变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华侨兴业公司的地产项目,大生里建成于1933年。随后曾陆续转变为归侨救济与集中收容所(1936-1937),部队驻扎地(1939),民国末期的“流莺”安置地等。1954年厦门大学买下大生里的西里作为其教职工宿舍并对其实施正规化管理,而东里成为了公共的城市住房,政府将其安置给普通市民居住。随后东里的居民于1990s因居住紧张等议题发生了大规模屋顶加建、自建等现象,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非正式屋顶聚落。由于不同的空间类型、产权模式、管理制度与使用模式,大生里的东里与西里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都市景观。其中东里的非正式屋顶聚落尤为特别。展览将以空间叙事的手法再现该骑楼街区的百年社会空间变迁。

  田恒徳,陈永明

  “妙想毡开”土瓜湾:为香港的落脚社区创造包容性的场所,2016,双屏录像

  本次展览展示了香港中文大学城市设计硕士课程在过去五年中如何将设计教学与社区场所营造等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基于前期位于香港岛和新界的研究,2016-17年教学团队集中关注了位于九龙地区的土瓜湾社区。此区域位于与香港启德前国际机场相邻的维多利亚港北岸。目前,由于兴建中的地铁线(沙田-中环线)及主要的市区重建工程,该社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转型。“妙想毡开”土瓜湾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学团队与在地的协恩中学一起合作展开。中学生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一同协作来提出和解决本地区的关键性问题。此次展览的装置设计旨在创造一个亲和的,允许参与者放松与社交互动的场所。

  对于本次展览,策展人认为,“基建江山”探讨基础设施在整个地景中的种种形式与行为的表达,并展望未来基础设施在重构大尺度的区域空间与中微尺度的日常空间中的作用与地位。参展人所关注的领域,大致可分为基础设施空间的竞夺与共谋、复现与投射、生产与干预等几个方面,以期用不同的方式反思空间演变中的技术、制度与文化因素,从而,提供给大众可读解、可介入、可感知的方式作为思考基础设施的切入点。与此同时,如何从疆域的角度去理解基础设施演化的深层意义,也成为本次展览以期延伸的核心思考。

  据悉,展览持续至9月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OCAT上海馆,建筑OCAT上海馆 建筑
下一篇:井士剑艺术展山东美术馆开幕__“寓言”里的东方诗性_寓言-山东美术馆-井士剑-绘画-寓言-参军-作品||上一篇:“时空共时”王刚、王振林艺术双个展于北京朝阳规划馆揭幕_王刚-北京朝阳规划馆-著名-油画家-致辞-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