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自觉

编辑:Jina 来源:光明日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容否认,现代性的典范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已成为每个国家和民族必须面对的文化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容否认,现代性的典范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已成为每个国家和民族必须面对的文化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我们知道,现代性作为一种当代人类持续性进步的观念,展示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现代性历史实践的展开,人们普遍感到,现代性实践并非一个简单的对西方认同的过程,其间还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的选择,尤其必须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自觉。唯因如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呈现出了基于多元文化资源和价值的现代性反思浪潮。其共同的主题就是:在全球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坚守并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价值,调动民族文化资源,参与全球的文明建设。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其间所取得的巨大经济与社会进步已形成一种“中国经验”而为世界瞩目。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已初步向世人证明,真正的现代性实践是一个积极参与、主动设计和自我选择的过程。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新时期以来国内文化大讨论所达成的基本价值共识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现代性是当代人类共同的实践主题。现代性起源于西方世界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它就是西方的文化专利,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西方性”只是现代性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其二,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文化洗礼。每个民族都要在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张力之中,自觉调动起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资源来为现代新文化的重建服务。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在21世纪,我们应该如何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检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转化成现代文明的元素?如何调动中华文化资源并有效回应西方的现代性危机,进而促进中国现代性的培育和发展?这既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我们提出“文化哲学研究的中国资源”问题的深刻历史动因。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承积累的过程。一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源于其对历史的自觉继承,没有对自己本民族历史承继的民族,不可能解决好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可能创造富有生机的未来。从未来文化建设资源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我们就会感悟到,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和意义,是前人生命活动的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元素,是社会发展的基因。

在全球性的文化交互激荡中,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出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它已经变成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积极文化资源。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自觉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吸纳现代性中的优良价值,而且还可能转化这些价值,消解现代化的负面作用,创造出人类生活的新的典范,达成现代性实践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并进一步对全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在人类文化生活实践的最基本方面,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当下人类的现代性实践都有着可资借鉴的重要启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整体有机性发展观有利于校正西方现代性实践的工具理性倾向。

启蒙理性对蒙昧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借助于工具理性在认知和驾驭客观对象方面的无可匹敌的优势取得的。工具理性以可计算和预测的技术性方式确定功用目标,并致力于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和最佳途径,其特点就是注重手段与技术,注重实证和量化,注重手段对达成目的的可能性,但却忽略了目的本身,结果是求真性被淡化,事物的有机性、整体性图景被遮蔽。尤其在今天,人类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对着技术对人文的肢解,人类深切感到应该培育一种整体性文化观念,应该以一种整体意识去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注文化的发展。而在这方面,儒学的整体有机文化观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华夏民族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认识与信念,那就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济的。

第二,“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的中性智慧有利于超越两极对立思维,缓解人类文明危机。

在当下,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世界的建构,都首先需要在思维观念上进行变革——确立一种中性智慧。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不同,中性智慧立足于建设,强调事物对立双方的互养相成、共生共存。在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中性智慧是最为丰厚的资源,亦可说是中国人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都把“中”与人生观相联系,以致将其升华到世界观的高度,成为“中道”。“中庸”、“中道”、“中和”,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这种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中取得某种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缓解人类文明危机,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第三,“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怀有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培育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化的全球性推进,加速了技术理性主义价值观在全球的滥觞,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但人类在拥有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代价。在重建现代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努力发掘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资源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问题时,并不是把天与人的关系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在力求寻找二者内在联系的同时,把天人关系视作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儒家或道家,都认为在自然之中弥漫着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人应自觉从中汲取智慧,并以其为自己创造活动的根源。显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理解,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是相吻合的。

(作者:邹广文  清华大学哲学系)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现代性,语境,中华文化,自觉现代性 语境 中华文化 自觉
下一篇:傅佩荣:我不是台湾于丹 国学热转入第二阶段||上一篇:张和平细说"人艺" 不能丢了现实主义这个魂(图)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