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周济:对学术失范“下猛药”

编辑:Jina 来源:《解放日报》
 
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学术失范“下猛药”

学术打假要像反兴奋剂一样,学术道德教育将纳入高校课程

高校若没有净土,何谈社会?!———中国高校领军人物发出的疾呼,在学术不端行为和 教育部部长周济:对学术失范“下猛药”
 
学术打假要像反兴奋剂一样,学术道德教育将纳入高校课程
 
高校若没有净土,何谈社会?!———中国高校领军人物发出的疾呼,在学术不端行为和剽窃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更具警示意味。

  在3月15日这个强调“诚信”的日子,教育部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邀请多位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去年,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的论文剽窃事件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鉴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十分广泛,学校在解除与贺海波的聘任合同后,最近又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放眼当下的中国高校,与会者不得不对类似的现象产生忧虑。类似事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的成因。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但目前与切身利益挂钩的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坐不住“冷板凳”。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说,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必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在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看来,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近年来,诸多大学为了抬高自身的学术声誉,也为在一些评估的“数字”里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撑“门面”。一些受聘者也为个人利益,不顾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毒化了“学术空气”。

  “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科学研究可以给个人和学术机构带来利益。”杨玉良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切断利益链。”

  据了解,中国不少高校已开始构建学风监控和防范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学校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加强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等。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座谈会上提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周济说,当前要重点加强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要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济,学术,猛药周济 学术 猛药
下一篇:金台随感:把汉字写好||上一篇:中国的国民性真的很丑陋吗?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