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作:20年感情找到喷发口
余光中说,他的《乡愁》写于1971年,当时,40岁的他已离开大陆故乡20多年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也根本没有想到,将来两岸会有交流,“《乡愁》的写作我虽然只花了20分钟,但是内心的这种感情已经藏了20多年,突然之间,这种感情找到了一个出口。也许是我经常心里念着,感觉才会突然光临吧。”
余光中说,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诗会走得这么远,走到了教科书中,也走到了很多人的心里。对此,余光中感到十分欣慰。这两年他经常有机会回到大陆,也经常有人问他,回乡这么久,还有没有乡愁?余光中说,乡愁还是有的,但这种乡愁和从前不太一样了:“小时候的故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城市都变得焕然一新,房子更高,也更多色彩,但与我儿时的记忆都不一样了。”
赋新诗:随口念出《乡愁五韵》
如今余光中所到之处,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时隔多年,能不能再续写《乡愁》?余光中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还有乡愁,它已经不再是地理上的,而是时间上的。如果这时间里还包含文化的因素,那么这样的乡愁就显得更加深刻。
昨天,当着众多媒体记者和读者,余光中即兴念了一首《乡愁》新作,算作当年写下的《乡愁四韵》的续篇:“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这头。我今天来到了广州。”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说余秋雨:我们都爱长篇大论
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总会有人把余光中和另一位文化名人余秋雨放在一起做比较。余光中说,也许是我们都写散文,而且都姓余,提起来比较方便吧。
余光中说,自己和余秋雨最大的相同之处是,都喜欢把散文写得很长:“五四以来,小品文很多,散文过多地辞藻堆砌,伤春悲秋,过分地抒发个人,甚至泛情和泛感,散文到了这种程度就贬值了。”余光中认为,散文不一定是小品文,也可以是大品文。长的散文可以累积气势,充满文化气韵,“小品文好比是水彩画,大品文好比是油画。我常说自己写的长文就是重工业,小品文就是轻工业。余秋雨的散文和我的散文在篇幅上很相近。余秋雨更多是从文化历史出发,而我则是以小见大。”
对于当下散文时尚化的趋势,余光中认为,其实这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要它确实言之有物,就都有发展空间,至于哪些作品能够传之后世,那就让时间来决定吧。徐颖 (来源:《新闻晨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乡愁,仍有,心中,余光中乡愁 仍有 心中 余光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