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华教授:多数中国大学学报成“学术垃圾场”

编辑:秋痕 来源:华龙网
 
20日上午,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在京举行。多位学者对大学学报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 20日上午,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在京举行。多位学者对大学学报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

    据华商报报道,在随后的学者发言中,多位教授对此说法表示认同。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称,一些大学的学报成了自己的自留地,只发本校教师的论文,“每年开会,总有人对我说《云梦学刊》发本校教师论文太少。我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话音一落,就引起了与会者会意的笑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叶继元称,自己刚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中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合理布局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2005年8年数据发现,8年中全国发表文章近54万篇,从未被引用过的文章占79.41%。“尽管不能绝对说没有被引用就是‘垃圾’,但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发表的文章质量确实不高。” (来源:华商报 作者:张弘) 

    大学学报成学术垃圾场? 

    华龙网报道,“国内大多数大学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日前在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上这样说道。如果结论符合事实,那么学报变为学术垃圾场的原因何在?昨日(22日),记者就此在重庆大学等3所高校进行了采访。

    现状:至少一半是垃圾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现代法学》副主编李郁平认为,“大多数学报属于学术垃圾场”的说法略显偏激,但“学报所刊发论文中确实有一些属于可发可不发的”。该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罗源副教授则表示,“包括许多学报在内,国内学术刊物大量刊发垃圾论文是一个客观事实。” 

    在重庆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彭建国看来,“大学学报中至少有一半可以说是学术垃圾场,或者说学报每年所刊发的论文中至少一半属于垃圾。”同时他又表示,学术垃圾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学报才存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主编敬亚平不完全赞同“学术垃圾场”的说法,但对此表示理解,“这的确事出有因。”他说,全国学报发表的论文可以大概分为3块:接近三分之一是真正想做点学问的学者写的;大学教师们为评职称、研究生为应付规定(不少高校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而撰写的论文大约各占三分之一―――除了第一个“三分之一”,论文质量都不会太高。 

    原因:“自留地”与潜规则 

    彭建国称:“不少学报的论文自产率相当高,有些专科性学校甚至基本上不采用外校投稿。”对于其中的原因,敬亚平诙谐地说道,“不少教师将在本校学报上发论文理解为‘接受服务’。” 

    为此,记者特地在某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随机取阅了3份今年出版、分属我市3所大学主办的学报,发现这3份学报的本校论文数所占的比例都不低,其中最高的竟达71%。 

    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副教授邓海荣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说,“学术权威滥用职权的现象更导致发人情稿、花钱发稿成为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这样一来,包括学报在内的学术刊物质量不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罗源的观点与此相近,“利用所掌握的学术刊物,具备了话语权的刊物编辑实际上可以起到‘学术评委’的作用―――他决定发不发论文,而论文决定你的学术水平。这是很不正常的。” 

    而西南大学一位教授昨天再三拒绝采访,“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一说就得罪一大片。” 

    纵深:考评体系使论文功利化 

    缺乏质量的论文为何频繁出现在学报上?李郁平特别强调了目前“全民论文” 

这样一个背景:即使是大学里的体育老师、医生评职称,论文也是硬杠杆。 

    “不管是谁,评中级还是高级职称,总分要多少、每篇多少分(不同层次刊物分值不同)都是规定好了的。于是大家就只有拼命地写,然后拼命地争取在学报上发。至于论文质量怎么样?不晓得。”他苦笑着说。 

    彭建国认为,“到目前完为止,我国学术论文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直接导致评价一名学者只看论文数量而不可能真正考察其学术水准。”罗源说,“这种考评体系的实质是将学术研究异化成为一种获得功利的手段。” 

    建议:建立匿名评审制度 

    “学报一般是不会有经济效益的;至于社会效益多大,从现状看也很难说。以至于有些人甚至开玩笑说‘学报占用公开发行刊号是一种资源浪费’。”敬亚平这样表示,“一个成熟的考评机制肯定不会只看数量。就像胡适当年研究红楼梦,要看论文数量他也许就不达标了。” 

    如何才能避免学报“垃圾化”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邓海荣针对论文评审环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重要的是建立匿名评审机制―――这很有效,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罗源则进一步表示,高校应该从形而上的、一切唯论文是从的评价机制中跳出来,让教师们都回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中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垃圾场,中国,大学学报,学术,清华教授垃圾场 中国 大学学报 学术 清华教授
下一篇:再说慎言“国学大师”||上一篇:文学评奖能否找回失落的权威?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