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0周年:冬夜里温暖_总编辑-社长-主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郭泽华  
核心提示:创刊20周年:冬夜里温暖的回家之旅创刊于2000年1月1日的《中国新闻周刊》即将迎来20周年纪念日。12月14日晚上,在北京寒冷的冬夜,一场温暖的“回家之旅”纪念活动正在举行——《中国新闻周刊》诚邀社会各界及新老员工为杂志庆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中宣部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中国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宣部原副秘书长、新闻局局长明立志,国家应急管理部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0周年:冬夜里温暖的回家之旅

创刊20周年:冬夜里温暖的回家之旅

创刊于2000年1月1日的《中国新闻周刊》即将迎来20周年纪念日。12月14日晚上,在北京寒冷的冬夜,一场温暖的“回家之旅”纪念活动正在举行——《中国新闻周刊》诚邀社会各界及新老员工为杂志庆生。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中宣部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中国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宣部原副秘书长、新闻局局长明立志,国家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副局长段玉萍,中央统战部侨务事务局副局长李国红等领导、业界同仁和合作伙伴出席活动。

出席活动的还有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等中新社现任领导班子,中新社老领导、各部门和分社负责人。《中国新闻周刊》外文版合作伙伴、《中国新闻周刊》老员工及在职员工数百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这场20年之约。

纪念活动由《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和知名主持人张泽群共同主持。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em></em>
<em></em>
<em></em>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新闻周刊》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办刊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宣传舆论工作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致力于zhengzhi(dangjin-这词和相关)、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原创、深度报道,积极探索媒体转型、融合创新和国际传播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较有特色的创业和发展之路。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

谭天星寄语《中国新闻周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为统一战线工作大局服务,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融合创新理念,为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到场祝贺的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新闻周刊》: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做好主题宣传;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动事业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em></em>
<em></em>
<em></em>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

吴尚之希望周刊以创刊20周年为契机,锐意进取,创造新的业绩。

中宣部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代表出版局向《中国新闻周刊》创刊20周年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提出三点希望: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发挥凝心聚力作用这一根本的认识不动摇,不犹疑;坚持高质量发展,靠高质量赢得市场,赢得读者,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坚持积极作为,稳步扎实,突出重点,形成影响,构建新时代中国海外期刊建设新局面。

中宣部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中宣部副秘书长、出版局局长郭义强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感谢新老同事、新老同行前来为《中国新闻周刊》庆生,为中国新闻社和《中国新闻周刊》赋能。陈陆军希望《中国新闻周刊》坚持办刊宗旨,把好方向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坚持移动为先,深耕媒体融合,打造全面互联网思维的《中国新闻周刊》;坚持事业为上,积极把握历史机遇期,打造《中国慈善家》新品牌,构建起服务型传媒集团,重塑事业发展的新集群新格局。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

一本时政杂志的二十年,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老中青三代周刊人对杂志的理解和办刊的思考又是什么?

在对话环节,“新生”“见证”“进化”三场对话,呈现了一本时政杂志的发展史;第四轮对话“生态”中,业界同行讲述了与《中国新闻周刊》亲密接触的故事。

《中国新闻周刊》三位创始者——中新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首任总编辑田惠明、原总编辑钟诚、原执行主编刘丰在“新生”环节回顾了当年以“初生牛犊”的精神,对标国际大刊创办一本中国时政周刊的往事。

对话之“新生”——中新社原副总编,中国新闻周刊首任总编辑田惠明(中)、中国新闻周刊原总编辑钟诚(左)、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刘丰(右)对话之“新生”——中新社原副总编,中国新闻周刊首任总编辑田惠明(中)、中国新闻周刊原总编辑钟诚(左)、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刘丰(右)

田惠明称,当年办杂志一无资金、二无办公地,靠的是有理想、有靠山和有闯劲,背后依靠的中新社和“中新风格”是无价之宝。钟诚则表示:中文世界应该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正是在这种梦想的感召下,创办了这本杂志。刘丰则回忆了当年把打造《中国新闻周刊》当作“养儿子”一般付出心血和努力的过程。

《中国新闻周刊》现任副总编辑陈晓萍和不同时期的前任执行主编靳丽萍、杨瑞春、孙展,以及前任社会时政部主任唐建光集体回忆了SARS事件、孙志刚案、伊拉克战争等报道案例,回顾这本杂志每逢新闻大战时“集团作战”的专业操作手法。

对话之“见证”——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陈晓萍(左一)、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靳丽萍(左二)、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杨瑞春(右二)、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孙展(右一)、中国新闻周刊原社会时政部主任唐建光(左三)对话之“见证”——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陈晓萍(左一)、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靳丽萍(左二)、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杨瑞春(右二)、中国新闻周刊原执行主编孙展(右一)、中国新闻周刊原社会时政部主任唐建光(左三)

一本杂志的传承在于这个团队成员的专业坚守,作为新闻从业者,周刊人试图把握这个时代的脉动,去推动时代的一些点滴进步,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报道。

《中国新闻周刊》现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王晨波,与原总编辑秦朗、新媒体首任主编吴晨光就杂志新媒体转型话题展开了讨论。

对话之“进化”——中国新闻周刊原总编辑秦朗(中)、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王晨波(左)、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首任主编吴晨光(右)对话之“进化”——中国新闻周刊原总编辑秦朗(中)、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王晨波(左)、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首任主编吴晨光(右)

秦朗回忆了刊社领导层决心投资发展新媒体的决断力和信念来源,王晨波讲述了10年商业模式成功转型的历程。

如今的《中国新闻周刊》,已经成长为“周刊君大家族”,从一本杂志变成中国领先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新媒体矩阵覆盖7000万忠实粉丝。

来自传媒行业的资深人士探讨了内容创作与传播的经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新周刊》社长孙波分别讲述了各自与《中国新闻周刊》的故事,还对期刊内容质量、精品内容的传播进行了讨论。

对话之“生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中)、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左)、新周刊社长孙波(右)对话之“生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中)、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左)、新周刊社长孙波(右)

在活动上,《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进行了战略发布。他说,站在20年的新起点,《中国新闻周刊》将以“双肩战略”,打造服务型媒体集团和生活管家平台。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主平台——《中国新闻周刊》,二是以《中国慈善家》杂志为基础,打造一个公益慈善和社会事业服务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吕振亚

20年是一串串脚印,20年少年长成,从一个呱呱落地的新生儿,到弱冠之年,如今的《中国新闻周刊》已成长为一个全媒体综合性传媒集团,在中国传媒市场拥有一流的品牌影响力和传媒资源整合能力。

活动接近尾声时,浓浓的感情充满了现场。《中国新闻周刊》美国版的祝福出现在现场大屏幕上,俄文版出版人吴昊为杂志赠送了来自俄罗斯的珍贵礼物。

中新社原社长郭招金(左四)、章新新(右四)及中新社分社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周刊送上祝福<em></em>
<em></em>
<em></em>
中新社原社长郭招金(左四)、章新新(右四)及中新社分社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周刊送上祝福

其后,中国新闻社老领导及总社分社代表、《中国新闻周刊》老员工代表和在职员工代表分别上台发表感言。他们不仅送出生日祝福,也对这本杂志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周刊前同事们为周刊送上祝福周刊前同事们为周刊送上祝福

无需宏大的理由,前行本身就是意义。在活动现场,一个个名字出现在大屏幕,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周刊人,写就了《中国新闻周刊》20年的光荣与梦想。

跨过新世纪波澜壮阔的前二十年,如今,面对更加复杂也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新闻周刊》发出不变的承诺,做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记录者,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保持见证者的骄傲,也保持那份记录者的谦卑,为这个名字——《中国新闻周刊》。(仇广宇)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总编辑 社长 主编 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