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恩利最大规模展里_看近30年创作的环环相扣_张恩利-当代艺术-空间绘画-肖像--空间-现场-肖像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开幕式现场张恩利用花了20余天时间在上海当代

1GzsFwZdX8A4kIYzyJVjl4CbAXhWZOqBWGfAC9kI.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6gqgZQxpkSYKDXZvEMsHB35rWWi9UzxoOKM8k0qB.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开幕式现场

张恩利用花了20余天时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布展,当看到这些多年没见的作品时,他觉得就像突然遇到许久未见的人,“有对自身成长的怀念,也有对社会变化的感触”,张恩利在“会动的房间”展览开幕前对艺术网说道。

11月7日起,“会动的房间”张恩利个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展览是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个展,近30年艺术生涯各阶段的百余件绘画作品,占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三楼、五楼及户外延伸空间。

这场有回顾意味的展览,对张恩利来说,只是艺术生涯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恰好有合适的机会将30年艺术轮廓梳理出来。”

lWKrg6MiOi5YuYoibbObkL6Edu1WhD9Na5j2I9DY.jpeg

EiWzN3fisAZXBMWqlhXjLGlR6Kwy3FFDZ4kBue13.jpeg

0vZm8mRrhSQiPURIts6TMShN5gZ4JTgd0WO16UaO.jpeg

h7umEM8UglgvvDmU4NGZdAvJDD0p9F9TBew5eCf8.jpeg

6oGqf4DW7tYDzxumo6asRTOsACGfSUl5WgjpFi1T.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从现场布展上看,每个阶段的作品变化分明又相互衔接。进门处是90年代聚焦人物及生存问题的具象绘画。再到千禧年后以蕴含时间痕迹的“容器”为主的静物画,有常见的烟盒、水桶、树木、线条、管子、篮球等。

另外近年来张恩利从早期空间绘画中再次探索,创作了一批透析记忆与挖掘潜意识的意象画。

CX2jguOjqsTGSrBOuWaW0U719vRqZr2i3KmmtJX3.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近期新作

因疫情而得到的安静无扰环境,今年张恩利似乎回到了创作初期,考虑的最大问题是“这张画,什么时候画到完为止”,期间几件作品均耗时月余。“把之前没有做到位的反复涂改实验,去发现那些好的东西。让我走入更好地状态中,收获很大。”

“空间绘画”与“会动的房间”

lgn9PK9oeNwLS1RgWHRDm4eXvpz0kvX9tSRRX474.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会动的房间”是本次展览策展人侯瀚如在疫情之前便定下的主题。在张恩利的理解中,“动”是一种心理上对某种东西变化的无法把握,就像近30年艺术生涯里,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变动...特别是今年突来的特殊经历,让他对“动”有了更多理解。

当然也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介绍的,“会动的房间”只是一种现象,重要的是里面的人保持主动寻找和原始的力量。

而从普通观者角度,展览中的“空间绘画”更容易让人从另一面理解“会动的房间”的涵义。张恩利根据PSA建筑空间,在“空间绘画”中用更巨大的尺度与更新颖的材质,构筑视觉上不断位移的的画面。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空间绘画”是张恩利2007年开始的创作想法,最初源自“古人为什么能画在墙上”,从而试图将绘画打开。当时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双人展《循环,没什么可看》上首次尝试时,“用绘画的方式复刻了以前的一个房子,突然觉得‘鬼魂附体’了一样”,张恩利回忆。

而“空间绘画”的创作过程,更刺激了张恩利对平面绘画的认识。于是,过去利用“物”转移人的表象情绪,在“空间绘画”中是在用“痕迹”含蓄表达物的存在。

PaPYN8SXF78Y4K5NzvdYNFhoWLhd098NF6RfGy4F.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痕迹”是张恩利创作“空间绘画”的原点。本次展览空间里的平面作品展区之外均呈现了“空间绘画”,特别是公共空间中的3件作品和完全融入展厅的“石柱”空间绘画,将隐匿在背后的“痕迹”放大至最直观的视觉中。

0wLsPwFKRIyFyl8dxoGTQux45vDapTZhbGx4O05g.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有意思的是,这次“空间绘画”是由无数纸盒搭建出私域空间,张恩利在其中随心所欲地现场发挥。如果远观会发现,每个箱子自成为画面中的格子,而格子本身在他作品中就尤为常见。

“格子”是张恩利在最原始绘画方法上,无意识保留下的绘画习惯:在铅笔画的网格上涂上薄薄一层颜料,用它放大照片或者素描中的图像。即使后来这些格子已不需要放大,它却已成为某种潜在视觉,跟画完全混合在一起。

从格子开始,张恩利的绘画便成为一种过程的展现,画面中不同信息不断地叠加在一起,从而变得复杂与丰富。

肖像是一种共性,而不是个体

dDRfiwdzW8HfCztgHt5ST8rRA3LRCd7VWxB7LcOy.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早期作品

张恩利早年作品中的具象肖像,是对当时生活不安感的理解,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共性。

90年代末,张恩利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进入东华大学任职,当时一个月只有100块钱,并不能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又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去画画,很理想。”

iJaZeO8DS6RqyFC4prkNICnd3kKOcOzIzYrVMIY7.jpeg

张恩利,《二斤牛肉》,1993,布上油画,158 x 98 cm

艺术家供图

他热衷于观察周遭的平凡人物及日常生活,并于画布上记录下日常社会图景。在《二斤牛肉》与《屠夫》系列中,张恩利以阴郁的底色和激越的笔触,刻画了粗糙外表和麻木内心得以生存的人物肖像。

91lHYX69W4Il4ig5kLsJHXjmPAKW2ZEz79r6BP5A.jpeg

张恩利,《吃 (三)》,2001,布上油画,220 x 200 cm

艺术家供图

在《小酒馆》、《吃》、《亲密》系列中,张恩利捕捉了经济生活陡然富足后人们的社交状态与心理转变。戏剧化的餐桌、充满张力的叙事,以及情绪饱满的众生相之下涌现的是那个时代复杂丰富的人性。

而这时期的作品其实就是张恩利最直接地“观察世界”的状态,他希望作品通过有高度共鸣性的主题,引起观者的情绪反应。

pueBvtFr5a9sQ4VHm44mSypuGoWvQXAX0P3yTXyw.jpeg

张恩利,《水槽》,2006,布上油画,180×180 cm

艺术家供图

UNuIcyt2EJCvxWpwhQpszmFwQi3j1CFyr5pEBwzo.jpeg

张恩利,《水桶 1》,2007,布上油画,100 x 100 cm

艺术家供图

2000年后,张恩利画了大量的物件,也画了很多空的房间,但对他而言依旧是肖像。

因为“物是我们创造出来东西,它是一面镜子,能从中看到人性。”于是,张恩利将物件抽离出来并拟人化,成为一个某种非常强有力的一种符号。就像张恩利说的,这么多年吸引他的,“一直是怎样去认识我们的生活,并且怎么样去表达这些东西。”

QV7bCNP1O25QfynZmwVtTQB8QaS7OuHnGWrWEm9v.jpeg

张恩利,《外科医生》,2020,布上油画

艺术家供图

z0qijoWu1lZkkh8w99SwyqsUL4zIm8285kWIllox.jpeg

张恩利,《手艺人1》,2019-2020,纸上油画

艺术家供图

近年,张恩利对肖像的表达又发生了变化。展厅现场2020年的作品中,名为《外科医生》、《手艺人》、《快递员》、《歌手》等作品中,画面几乎看不出肖像轮廓,他们是一种代表,并不单指某一个人。

张恩利觉得,“从肖像画开始,多数表达具体的某个人,但将这种指向意味抽离,肖像其实是一种共性,而不是个体。”

带有情感的线条

LWmUVu0OqdITx4KhLcAjz5x1OBFH4SRExPjxGHTT.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这5楼展厅入口处,张恩利用空间绘画创作了一件“线条”作品,这恰好与展厅尾部的平面“线条”系列相呼应。

张恩利儿时学习的书法与国画的经历,形成了他之后在画布上“书写”的线条。虽然他说,作品“绝对不用中国符号来表达”,实际上他将中国文化的内核通过线条而藏于作品背后。

Z1EQgENnr2yvommnLg6EynwiV12bHtBOSGsFd2y6.jpeg

UzTE1HmYfVBVaika9yW1ngwu4GX04xWR26VgAfpO.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早期肖像作品中,花俏的色彩和阴郁的黑暗背景充满情绪和风情,当张恩利开始思考中国与西方艺术不同时,他率先去黑为白,画面中的线条变显现出来,却开始在画面去黑为白,呈现与众不同的中国内核。后来“线”打破了张恩利以写生、或依靠实体物参考的创作习惯,他开始画“心中的物”。

XWJ1KP0x5BAKpbWcJQ3kJVFSz8Oh1exIh7UJutPY.jpeg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现场

9ChYtgSCZRXyEx1QsVZHMCHyxoT2uLb9068BCIqQ.jpeg

张恩利,《红管子和绿管子》,2013,布上油画,250 x 300 cm

艺术家供图

于是在尝试过纸箱、篮球、水桶等看似“无用之物”后,“线”开始频繁出现在作品中。他将日常景观里带有情感的线条进行简化和抽离,使其变成与人的情感或是某种符号相对应的节奏,“在我画的视角,你也能感受到线的缠绕,与之发生对话。”

但无论是在画中表现空间,还是“空间绘画”中的突破,张恩利认为最终会回归到平面绘画,“因为它已成为一个文化,让我有机会不断去发现新的东西,用各种材料来重新认识绘画。”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张恩利,当代艺术,空间绘画,肖像,,空间,现场,肖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张恩利 当代艺术 空间绘画 肖像 空间 现场 肖像
下一篇:“白盒子之家”43位艺术家小幅作品介入生活方式_白盒子之家-白盒子艺术馆-艾敬-陈文令--作品-展览-绘画||上一篇:王劼音,耄耋之年的新“墨点”图像志_王劼音--看图-图像-版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