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0创意园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莫干山路50号上海春明粗纺厂的转型算起,M50创意园区已诞生20年。
从半自发形成的艺术聚集地到走向巅峰,画廊搬离进入低谷,甚至在城市更新中险些面临消失,M50的20年背后具有传奇色彩。
特别在2015年前后,M50顺应市场潮流和发展,从商业地产逐渐向平台转型,担纲起活动主导权,让M50品牌化。如今,面对城市再次更新和市场“严寒期”的局面,M50带领机构抱团取暖,向内止损的同时,也找寻对外拓展之路。
首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海报
今年10月起,首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海报开始占据朋友圈,显示参与机构是园区内18家画廊、8家艺术家工作室和6家生活美学馆。随后,M50公众号陆续放出相关推送和园区方圆内密集的海报,这才让大家了解“突然出现”的首届M50上海当代艺术周。
作为M50成立20年来主办的第一个当代艺术盛会,在11月7日至15日期间,集结M50园区内最具代表性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开放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并联合数家生活美学空间,集中展示多元化的上海当代艺术文化景象。
从11月艺术活动地域布局来看,“上海当代艺术周”联动西岸艺术博览会,幅射ART021以及静安雕塑公国形成“一江一河”沿岸艺术区。
“上海当代艺术周”(以下简称艺术周)并不是突然而来的。早在2007年,M50园区就有将入驻画廊的展览排期进行整合集中呈现的一年两季“联合开幕”活动,这便是M50上海当代艺术周的雏形。
与联合开幕不同,本次M50园区将艺术周品牌化,从打造了主形象开始,所有用于宣传用途的主形象均以曲丰国的作品为基础,所有字体、Logo全部统一,让标识形象深入人心。
艺术周也邀请施勇担任艺术总监,赛森艺术中心创始人苏敏罗加盟。作为核心板块,所有参展画廊带来的作品品质均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画廊自身的品质决定了它的内容,我们希望参展画廊带来的展览,是他们今年计划里质量最高的展览。因为我们是集体发声,要为大众呈现出最好的状态”,M50园区总经理周斌对艺术网表示。
对于艺术周的定位,周斌透露,它将作为青年艺术家化与培育平台的试验项目,“想要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交互、交易的平台,面向未来江浙沪一体化的文化、艺术交流,打造年轻术家的孵化平台基地。”
M50园区内以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三原色来设计参观路线,红色代表画廊/艺术空间,黄色代表艺术家工作室,蓝色代表生活美学空间。同时,在艺术周期间,每日14:00、16:00、18:00会安排主题性导览,观众可于9号楼1楼进行现场报名。
并且在11月7日艺术周开幕当天,M50园区还联合苏富比举行《当代艺术于城市更新》论坛和颁奖晚宴。论坛让业内人士来探讨M50在城市更新中的未来之路,而颁奖晚宴中将选出年度有突出创新的画廊,以此鼓励入驻机构的持续发展。
回过头来看,推出艺术周的初衷,实则起因于今年疫情。当所有聚集性的艺术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时,M50园区积极响应政策为入驻机构减免房租。今年5月,M50园区也带领入驻机构便呈现“抱团取暖”之势。而向内止损后,如何该对外拓展,是M50园区在隔离解封后在思考的。
而这次艺术周,便是M50园区对外拓展的举措之一。
| 从半自发形成,到画廊搬离进入低谷期 |
在上海,打车去莫干山路50号可以直说“M50”。在今年艺术“严寒期”,当有机构从M50撤离时,随即有另一波新机构第一时间进驻。这也许能说明,M50依旧具有自身独特的活力和吸引力。
因高冷而起,因高冷而落
上海春明粗纺厂
M50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纺厂,园区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2001年,薛松将个人工作室入驻M50,成为首位入驻艺术家,至今依然工作于此。他选择M50的原因是,拥有历史文化沉淀和新旧结合的氛围。
对于画廊或艺术家来说,僻静和宽阔的内部空间是他们选择入驻的因素条件,M50的周边环境和宽阔的建筑空间深得他们喜爱。2002年,当时首批入驻的画廊就有我们熟悉的:香格纳画廊、东画廊等...也有丁乙、张恩利等一批艺术家纷纷进驻。
艺术画廊
2005年,在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正式命名为M50创意园,当时入驻的画廊以及各样的设计工作室达131家 。而在此之前,M50仅以出租空间的方式运营,而在经历了一系列产权纠纷,在方力量的奔走呼吁下,政府意识到了 M50 的存在必要性,通过改善园区的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M50至此基本进入一种较为良性的发展模式。
而在画廊、艺术家的半自发的举办活动中,M50园区慢慢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聚集区。丁乙曾在采访中提到当时的情况,“M50像一个小弄堂...这里聚集了上海最好的画廊,并且有最有名的几个艺术家都在面。它给当代艺术带来很好的集群效应,也因此吸引了年轻艺术家的加入。”
又因当时艺术市场环境蓬勃发展,很多人因在园区落地,而在上海扎根。据周斌回忆,当时的M50里的艺术家或机构,只要有作品都能马上售出,货运公司在园区里来回穿梭,M50园区也在此之下迎来其辉煌时刻。
休闲空间
但此后,类似艺术家工作室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如红坊创意园区、田子坊等。2015年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兴起,给画廊提供了新的选择,例如东画廊、没顶画廊选择搬离M50园区,香格纳画廊、丁乙也在西岸新设画廊和工作室等等,让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受到重创。
而这时的M50园区依旧处于半封闭状态下,主导性活动少、客户流失、观众人流量减少。原先因“高冷”而获得青睐的M50 ,最终也因“高冷”而逐渐走入低谷期,且即将走到生死边缘。
| 确定M50品牌化经营 |
2019年“继续”M50二十周年特展现场
在生态系统问题上,M50是要延用原由的成功模式,去等待下一个辉煌还是与时俱进?周斌选择极力求变。
“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核心生存理念,M50园区将会被淘汰”,周斌2015年任职M50总经理后提出品牌化理念。“借助品牌力量举办一系列活动,以此向外界释放一个信息:让大家知道,M50在持续做活动,它依旧在艺术史上持续发声。”
这也表示,M50不再是商业地产的营运方,而是一个平台。其实在周斌看来,M50从来都不仅仅是“收租”的角色,而是文化创意倾域的综合运营,提供包括空间运营、设计创意、活动策划等文化相关产业的服务,未来M50的发展方向也是从“艺术十商业”、“文化+休闲”、“创意十娱乐”这三点出发全力推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虽然依旧将“当代艺术”依作为自身定位,当市场从艺术收藏逐渐向艺术消费领域过度时,园区也面临着改变。“未来年轻人市场走向如何,艺术品市场便是什么样,因此一定要去转型、去思考,从园区管理方来说,要与时俱进,主动求变。”
2019年“继续”M50二十周年特展现场
目前在园区规划上,M50正逐步去增加开放空间,释放原来封闭的办公空间达近两千平方。而从招商的角度来说,也正在逐步梳理于M50品牌定位更相符的机构。
M50也在联合多方资源举办活动,例如2019年11月举办的《继续- M50二十周年特展》,邀请20位入驻过M50的优秀艺术家,选取他们过去在M50创作的作品进行展出,既是对M50过去二十年艺术孵化成果的回顾。
UNFOLD 2019 艺术书展
每年7-9月举办的M50艺术季更是M50整合园区资源,打开知名度的重要方式。从艺术季活动之一,已举办的3届上海艺术书展现场来看,,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社、艺术家、艺术书店、画廊出版工作室、独立出版人,成功为M50集聚了年轻人气。
同时M50利用公共区域,集中展示“M50生活美学”的各类体验项目。包括M50陶艺体验、银饰类创作体验、传统竹艺编制体验、油画体验、女红体验、皮具制作体验等。也有自2015年起,“M50大学生创意集市“分别以“大学生创业”、“青春季”、“春暖花开”、“动物园”为主题成功举办。
2020 M50中外少儿创意艺术大赛入围展览
2017年6月初,M50发起首届M50中外少儿艺术创意大赛,此次大赛是今年M50主推的艺术创意活动,作为新锐大赛的延续,更活跃、更年轻。
......
目前,一江一河的贯通让M50再次面临在第二次城市更新中该何去何从?是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作为新的商业项目呈现给观众,在周斌看来,“M50园区内有许多已入驻在此十几年的艺术家和机构,由深厚文化积淀和氛围,如果大规模整改会破坏原有艺术生态。我们的艺术生态非常脆弱,好比是一株兰花,必须要保证它的光照、水分、养料、湿度。而艺术园区也一样,它要有很多内外部条件的支持,才能够很健康地去发展,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是我们目前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 M50定位:青年艺术家的孵化平台 |
从整个上海的城市发展来说,需要有更多艺术聚集地,而它们有各自的调性和脉络。以M50来说,更适合孵化和扶持年轻或新锐艺术家。而在逐步转型的过程中,M50园区内出现了一批复合型潮流艺术机构,这类空间设计感强,举办的展览具有前瞻性,此外空间也承担了媒体功能、自媒体、展览、活动功能。
小美术馆,It's Rythm Vol.2活动现场
例如小美术馆、醍醐艺术,既做新媒体艺术,也涉及潮流艺术、社区活动。还有香格纳画廊的M50空间也是面向青年、试验性艺术家。“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圈子和玩法,与传统画廊运营方式完全不同,而对接他们的基本上是复合型机构。”
为什么要吸引年轻人?这便是M50未来的方向。“我们希望园区未来成为潮流艺术的聚集区,年轻人除了欣赏艺术,还有需要吃、喝生活空间,只要他要喜欢这里,那他的社群活动及社交圈也会聚集过来。所以,我们正慢慢朝这个方向转型的过程。”
说到底,M50的生存背靠的还是商业地产指标,而企业一边补贴机构的同时,也在面临每年指标上涨,在此基础上来平衡艺术氛围,是有难度的。虽然都是集聚人气,但M50与商场不同。因对入驻机构的商业把控,保持了一定比例的艺术氛围。艺术市场交易规则跟格局在改变,M50也在主动去适应内循环。
因此,周斌表示:“未来M50的发展之路,依旧在思考怎样既保留大规模艺术机构体量,又要让园区在经济效益上有所提升。”
M50一直在“破冰前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艺术家,创意上海 艺术家 创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