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艺术家李继忠在内地的首次亮相,以其对历史档案的深入研究,以及关注的独特视角,引起了圈内的众多关注。
艺术家李继忠和策展人杨鉴在展览现场
2020年7月18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中国香港青年艺术家李继忠的第一次内地个展,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个展,也是他在内地比较完整地成系列呈现他的作品。
展览以B、C两个展厅分别呈现了艺术家的史诗级录像作品《迁移》五部曲中的前两部:第一部《复还、修缮与进退维谷》;第二部:《通向深海的狭道》。后续的作品艺术家计划于2030年完成,分别是:第三部:《相思公园》(2020-22);第四部:《无限列车》(2020-23);第五部:《流放地》(2020-30)。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李继忠的创作主要是以研究为基础,以香港为中心,关注历史事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李氏关注香港政府管理历史档案上乏善足陈情况,以及其拒绝成立〈档案法〉;因此,李氏透过一系列行动、研究、图像和装置来回应固有的历史陈述和编纂方式。
一直以来,李继忠主要以驻留的方式进行创作,并且完成一些学术基金会委托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都被重要的艺术机构收藏,并且得到了它们的持续赞助,其中包括香港本土的M+ 美术馆及WYNG Foundation等公共机构。
2017年,他开始了五个以“迁移与流徙”作命题的相连项目系列,并在三年之后,首次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呈现了他第一部及第二部的研究成果。
李继忠《迁移》五部曲创作项目以战争历史作为起始点,通过研究“迁移“过程中的人口流动、物质转换和意识形态的传播等议题,探索当中潜藏的大亚洲脉络下的权力关系,并如何延留至现代社会中。业已完成的前两部曾获M+与WYNG Foundation等公共机构收藏。
进退维谷是李继忠“迁移五部曲”的第一部的题目。同时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方法:不断地对历史事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进行反思。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第一部曲是关于战时香港被日本占领的历史。
1941年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投降,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香港被日本占领,香港人俗称这段时期为“三年零八个月”。
2013年,李继忠开始研究香港的档案,系统地看到了档案,以及历史、战争如果通过档案来存档,发现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事情。
其中一件是1941年时,香港的很多铜像被日本拿走,拆毁熔掉之后制成武器。当时皇后像广场的英女皇铜像被拆掉,原址则竖立了一个石碑,宣告香港已经被日本占领。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在他的“迁移五部曲”第一部中的创作,就是关注“被占领后的香港”以及香港如何看待曾今被日本殖民的这段历史。
艺术家关注的其中一个角度是通过3D建模的方式复原那些曾经被破坏的铜像。作为一位研究背景的艺术家,李继忠希望尽可能的去逼近一个真相。但很多已经被完全破坏,无法复原,在完全不能达成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推算、经验、想象去接近一个事实的状态。
然而,艺术家在考据过程中发现,最终以被敲掉的是铜像的末端部分,而这些部分又恰好是铜像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比如皇冠、女王的权杖、鼻子,或者象征权利、家族历史的一些符号,比如独角兽,英国的符号性很强的狮子、徽章等东西。这一部分散落在整个展厅,也象征着铜雕的命运颠沛流离的散落在无法考据的地方,最后又被聚拢回来了。
在此次展览的展厅里,通过图片以及雕塑复原了这些被敲掉的铜像的边角。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作品。他在考据中会出现一些错误,使他最后生产出来的铜像是错误的形象。就像我们对历史的记载。历史是真假参半的结晶体。这件作品与他最终复原的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
另外一件作品是一个镜头,上面写着:“由战败的日本国生产”。艺术家用这个镜头拍摄了他第一部曲中录像作品比较重要的一些部分。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占领。而由这个时期的日本生产的物品都会印有“由战败的日本国生产”,如今的日本来看这段历史,都会认为这是一段屈辱。艺术家使用这个镜头来拍摄,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这段历史。
当李继忠面对很多历史档案的时候,这些档案就变得非常刻板,所以他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部分被削弱了。所以在此次展览的影像作品中,他会强调人的部分。会带有一种半虚构的,浪漫主义的写作在里面。去用一些很人性的东西,完整的勾勒历史上已经无法完整考据的故事。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李继忠的录像作品是由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他个人的还原,剪辑而成的。录像是艺术家基于一定的现实进行的虚构。
在他的影像作品里面,还原了香港的一些状态,殖民的生活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比如在香港殖民者修建的铜雕下面,会放置一件法器或其他一些能代表香港本土的物件。从中便可以看到香港的底色。
第一部曲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一件三频录像。作品是从中间屏幕开始,是有关汇丰银行的图片,1945年,英国的一个军官,他是一个情报人员,在那里找到了铜像,作为一个开始,讲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左边的视频讲述的是一位日本的妇女来到香港寻找她的老公,她从皇后码头上山之后,一直往山上走。
另外一个视频讲述的是当时日本人在香港建了一个忠灵塔,里面放了很多日本士兵的物件。
这段视频讲述了战争的影响。占领着和殖民者以及香港本地市民之间的三个层次的嵌套关系。
通过艺术家所设置的峡道,进入展览的第二个区域。在这个峡道中,有许多艺术家设置的心思。这个峡道被艺术家设置为蓝色。一是隐喻海洋的颜色,二是艺术家本人对蓝色非常喜爱,在其作品中会经常出现这一色系。是很能代表他个人性格的颜色。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第二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关于难民的故事。以及忠灵塔的相关历史。
日据时期日本于香港岛金马伦山山顶兴建的忠灵塔,以纪念阵亡的日军,以使其成为香港的地标。因为太敏感了,所以战后很快被炸掉。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李继忠收集到了炸毁忠灵塔的历史画面,通过摄影、影像的方式将它们进行还原。
在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中,能看到当时的一个历史情况。比如在炸毁“忠灵塔”时,观看的人是一群外国人,他们很高兴看到这个塔被炸毁,也意味着他们又获得了香港的殖民地。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另外一部分则是关于难民的故事。
由于食物短缺,为了缓减人口压力,日本在占领期间执行归乡政策,软硬兼施强迫大量市民归乡,市民被迫驱逐至中国大陆。1942年1月,由占领地政府民治部成立的“归乡指导委员会”,每月均安排火车和轮船将市民强迫离港,但这些交通工具只将人送出境,离境后回乡的路途就要各人自理,更多人付担不起路费,只能徒步回乡。当时香港既已沦陷,市面粮食不足,生活艰难,因此很多港人选择离港回乡。同年12月,已有60万名市民离港,其中不少家庭于途上分散,或被迫抛弃幼儿、老人,或途中饿死、病死,至于途中被洗劫一空者更不计其数。而于后期,宪兵队更在街头随意捉人强行押解离境。结果在1945年,香港的人口由1941年的161万人跌至60万人。
“进退维谷:李继忠”个展现场
当时被驱逐的难民从香港坐船去到广东,下船的地方叫南石头。当时很多香港的难民都住在那个地方,很多难民都用作生化武器的实验品。在这一章节中,李继忠虚构了许多的故事,来完善这段历史。
在接下来李继忠的其他三部曲中,将会进一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迁移与流徙”这一命题的“故事”。
李继忠的长期研究项目“人人档案”,他跟不同的政府机构展开对话与协商,以探讨历史档案在社会政治构架上的状况;他于2016年正式成立独立团体“人人档案”(Archive of the People),把历史和档案议题的创作延伸到合作企划、教育与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李继忠,进退维谷,香港日据时期,,日本,展现,作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李继忠 进退维谷 香港日据时期 日本 展现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