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围绕生命观_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再推跨界大展:“永远有多远”9月见!_女神的装备-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远有多远--展览-有多远-杭州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发布
 
两年前的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首次跨界展让人

两年前的9月,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首次跨界展让人耳目一新。2020年9月12日,此系列第二个展览项目“永远有多远”将亮相。拟通过“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的再次交织找到“生命观”的个人意义或时代价值。

“生命观”,实际是一个包容无数却又易于落地的有效选题。

2020年初,疫情忽至。“但目前并不考虑在策展这个层面上去‘消费'这个社会现实,更多地希望可以作为这个话题的提出者与讨论的发起者,为这个事件的讨论与反思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更深的维度。”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许潇笑希望赋予这个展览更广阔格局。“当当代艺术总是想通过讨论未来的时间轴来找答案时,其实我们大可以去面对历史,面对过去来梭罗答案。”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苏州霓美术馆馆长宋振熙则认为:“永远”有多远不在于“多远”,而在于我们对“思考”的渴望到底有多远。

与第一届相较,本次有“进步”也有“不同”:既有现场感的进一步提升、展览出版物与教育工作坊的落地,亦有全新叙事式逻辑线,即运用当代艺术策展特别的虚构文本手法建立虚构的剧本式“沉浸”,让观众摆脱传统感观经验方式而去理解一个“有所得”的展览。

这又将是一次大胆尝试。

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实是两重领域,知识生产方式与沟通媒介存有差异。这次的交织,是试图在不断对抗与共识的磨合中打开边界、自我拓展,也必将找到新的诠释途径与价值路径。

期待,94天后的“永远有多远”。

永远有多远。

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 II

2020年9月12日—2020年12月13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及二楼特展厅

(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FOgVGFJAnJozZF2bSe4TwQFZjSrzFtBBFKIRcUcn.jpg

藏品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浙江省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黄岩区博物馆、慈溪市博物馆、绍兴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博物馆、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丁世伟、徐龙森、裴丽、许翔、蒋志、冯且、田晓磊、周岩、龚旭、周先锋/汤国、郭城、林欣、李山、范勃、徐文恺、邵文欢、石玩玩、微软小冰、UFO媒体实验室、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萌-态-奇”艺术家小组、曾晨|鲜榨无责艺术公司

主办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学术支持

当代艺术调查局

“永远有多远。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II”围绕“永恒•永在•永生”,对不同时空、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命观”进行梳理,着重呈现古今之间关于“生命观”的认知与表达、实践与想象内容的交织展演,希望通过“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让观者找到对“生命观”的个人意义或时代价值。

序篇

第1章:“世俗寄托与祈求”∞“信仰抒写与追求”:一种“精神诉求”的实现

第2章:“地下王国” ∞“虚拟世界”:一种“延续并行”的实现

第3章“飞升上天” ∞“异体替代”:一种“非人状态”的实现

第4章“修炼成仙” ∞“物种进化”:一种“主体进化”的实现

尾声

(以下仅为部分展示文物藏品与艺术作品,所有图片来源于借展博物馆与参展艺术家提供的资料图片。)

序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FQ8iUaRIDkLpI0XHCLk656rRWu1wu5xhxuqaRVAP.png

汉八乳规矩神兽纹铜镜  金华市博物馆藏

d3cBX8uQUqSwDK3tuQYGhtvO9cdMGcOjjlLDHYlo.png

《源 The Oldest TV》  丁世伟  2019

第1章:“世俗寄托与祈求” ∞“信仰抒写与追求”:一种“精神诉求”的实现

M6KG8O533HdFAWXhdGkfZBzlJFgEoMRNBLfhCmAx.png

3YbT0V4YGoQYdX3VLAGZKuYjaFbZKBYeBP4pFz3E.png

唐光化三年(900)越窑青瓷墓志罐(王弘达妻马氏墓志)  慈溪市博物馆藏 

Db4sepEQBE21vF9SwroigcyrlBNK11yW3Pp3MY4W.png

清福寿刺绣屏风  周峰藏

PIsrCnFr8JAVn4pOsJM8ctwRFBJFEnmfLlCfgDrl.png

水墨装置  徐龙森  2020

Tf4jeQsOjJlBOJQ0rEE8Tedqs0LhYJwYYaa1xqwN.png

《情书》  蒋志  2011

第2章:“地下王国” ∞“虚拟世界”:一种“延续并行”的实现

FC0nMxihI0ax5ltAlWkSKeCLbTuYOs1LDRpPElpc.jpg

构建一个不受现世空间/日常世界法则所束缚的、被“扭曲”的虚构空间,“死亡”/“肉体的消亡”作为一个过渡状态,是有限的“生命体”得以转化到那个虚构空间的途径与方式,并在那里实现“永恒”。

Tlu4r8rXlgf7ZtPBbiOp2HIDGuNGdEp2TonFOhJP.jpg

西汉墓葬出土人物陶俑一组  徐州博物馆藏

X7VmC0adj3ECLu73Y4GuPTBJMXzDOwkaBR4GQhkO.png

《未来超立方体》  田晓磊  2017

第3章:“飞升上天” ∞“异体替代”:一种“非人状态”的实现

93AwMM8ioc5CoU6hHRfb7uNhG0cJH6PfO2FmR9Ll.png

67DbpVtSGvUAOyihE24U9dDUm8r6L6hQ3PfhKBeQ.png

汉马王堆T形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ixDENS4EskFXmYbJ2kuFHAePCNlHHMP4oq7VUSIZ.png

《静物面具系列》  郭城  2017

第4章:“修炼成仙” ∞“物种进化”:一种“主体进化”的实现

BArssjlpQvm3SrgwP1VTe7c4OXgA9bRh1RPfO3QW.png

Tjf8q9KSwnvevNfgLsUIi2uZoLawTRMFT2Lq8Hoj.png

西汉金缕玉衣  徐州博物馆藏

JpDHgSBX46S6DuKnfrw02WKDdet1e703ccxo3Tec.png

《偏离》  李山  2017

尾声

zd1C2nAxeEEYQYZP1vICj5tQ61I8YwxqxmKKYtg5.png

“画家”小冰

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统。在绘画领域,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微软小冰可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永远有多远:生是死的注释,死是生的序章。

9IVBGkOFcVGp8cuufyk7HfTWaPddEYgTg6VgEIui.png

“生命观”的建立是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不断书写而完成的。

东方人的“生命观”追求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辩证理解,以和天地自然相互通融,追求“永恒”时空的相互链接,达到从“此在”到“永在”的过程。在古代,无论是帝王还是民众,无不想通过某种方式逃避死亡、克服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后再续生命。作为“帝王第一人”的秦始皇寻方出海,到汉武帝求天雨之方,再到明代皇帝对丹术之痴迷等,人在征服死亡的途中不断发挥着自我想象,“生”与“死”之间的对立统一,让我们思考着人的意义。这里有对“此在”时间的掌控,更隐含对“永在”时间的向往。东方人正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完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认知与表达、实践与想象。

对“生命观”的体现最终将会落在承载物上。

在中国墓葬文化中被大量留存的历史遗物,是人们在对“生死观”进行表达、想象的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物”。 它们有图像、各种不同的器物、文献等,乃至整个建筑空间。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与阐释实践中(尤以博物馆展览为例),它们更多是作为对古代物质文化或是地域文明的颂扬而存在,它们对于“生死”的原生文化涵义往往被剥离。回到历史情境中,这些物件都是古人在面对死亡所构建的一套生命观的“物语”体系。——“天界”“黄泉”“仙山”的三重宇宙,“魂魄”“修炼”,“养生”“长寿”。它们是人类思想史的一部分,其相关的社会链接也推进了文明史中多个板块的发展。这些物的“遗迹”替代了古人幻想的永在的愿望,存续到今天,并势必在某一时刻,过去和未来相互交织,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生命价值的坐标。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生命观”的讨论进入了不同的维度。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各种AI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让学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关于人及生命新伦理的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回到了一个启点让整个艺术界领域得以思考。所以,这方面的相关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层出不穷。当代艺术所建构的关于人的生命观问题意识主要的解决方法来自几个方面的方法论,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及生物学等。他们从这些角度切入,无非以新的跨知识领域的方法来解构人类所定义的三样东西:人本、时间、空间。生物学和科学对人本体的讨论居多,艺术家则随之注入伦理和社会学的思考,提出观念创作。虚拟世界和大数据算法等方法则是改变时空观对于人类新的边界。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关于人的“生命观”都成为未来性的一部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艺术家们运用新技术手段也将自己的思考进入“永在”话题,艺术是否成为人类退守“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无论哪一种方法方式,我们在当代艺术的思维逻辑中只是打开了问题的可能性,这是找寻答案的开始。或许回答的面貌还要反向于人类历史的经验中来寻找蜘丝马迹。在与历史的遭遇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生命观”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也从未停止过实践。当我们拉平时间,让当下和历史在同一个空间并置,形成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时候,当代艺术的观念表达将获得一种厚重的呈现。那些提出和解构问题的方法,或许能在历史物的叙事中得到回应。

“山外山,人非人”:“博物馆之物”和“当代艺术之思”的跨界展演。

展览围绕“山外山,人非人”的主题,展开对生命观的主题阐释。“山外山”以“寿比南山”这句谚语作为发散点,暗示人类追求生命超越时间的愿望;“人非人”则是在追求这种愿望之后,人作为主体“进化和改造”的现实情境,最终人和“非人”的界限已经消失不见。整个展览将以一个虚构的文本出发,它将以古籍寓言、科幻文本为基础,通过策展编撰形成新的故事链,每一件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都将在这个故事论述中完成重新的意义解放,成为这个文本的某种注脚。在虚构的文本中,我们将描绘出东方人生命观中重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先古信仰到墓葬习俗、世俗伦理,到现世寄托、信仰追求,再到如今的科技崇拜和赛博格文化。在这些语境中,文物和艺术作品有着互解的情境,其背后的相互意义更加紧密。展览将成为一部具有“混响”性的寓言小说。

在展览筹备期间,馆方特别希望能够听到你的想法与意见。也许,最终的呈现中就有你的思想。PS:“画家”小冰也期待你的留言,那是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lkntQuzWbyG979kkxTj1ef5uSYOgGYKYL95Bvn3n.jpg

扫码参与展前调查(参与时间截止至6月30日16:30)

项目团队

总策划:王英翔

总策展人:许潇笑、宋振熙

执行策展人:徐虹、姚樱

策展助理:田丰源、陈淑雯、杜蕊君、包晗雨

学术顾问:查永玲,媒体宣传:陈晶,教育策划/英文翻译:柯宁,安全保障:郑涛,文创组织协调:黄意

战略合作媒体:艺术头条、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特别鸣谢:蜂巢艺术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魔金石空间,周峰

视觉传达(洲际品牌顾问)、展陈空间设计(GAO DESIGN)、展陈搭建(金展桥展示)、照明设计(入想-复雅)

影像记录(真人摄)、印刷(影天)、出版发行(品图)

如有合作意向,可通过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信号:hangzacm)留言,活动、宣传皆可,欢迎加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女神的装备,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远有多远,,展览,有多远,杭州博物馆@当代艺术跨界系列项目 女神的装备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永远有多远 展览 有多远 杭州
下一篇:活动回顾|那些被诗意化的情绪:一场关于诗歌与绘画的对谈_活动-览虫书屋--自己的-故乡-我想||上一篇:2019年9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艺术家:周童_北京现在画廊-周童--北京-艺术-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