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怀英,生于贞观四年(630年),卒于久 盛唐早期,出现了一位睿智机敏、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就是显赫于世、海内外咸知的中国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贞观四年(630年),卒于久视元年(700年),唐北都太原人(今太原小店区)。至今,其故里狄村,尚有一株古槐,主干沧桑,枝叶繁茂,世代相传为狄母手植。古槐旁则立古碑一通,上镌“狄梁公故里”。
狄仁杰出生于庶族官宦家庭,祖上数代为官,至其祖父狄孝绪,任太宗贞观朝尚书左丞。其父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一说刺史)。仁杰少小思敏而言纳,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一俟长成,便以明经而举第,出任汴州参军。初步仕途不久,便因耿直从政,被污吏诬诉羁管。时值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遂对仁杰被污一案审理。召讯期间,仁杰据理直言,申诉原委。阎立本不仅查出事属诬告,确是冤案,而且发现狄仁杰才学出众德行优良,是为“沧海遗珠”,遂举荐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出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并州长史李冲玄,因境内妒女祠是去汾阳宫的必经之路,深恐皇后遭妒女之嫉,发生不测,便征发吏民数万新筑御道,取悦于帝后。狄仁杰却竭力反对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俱令作罢,免去了一场劳民伤财的劳役。高宗得此信息,甚为高兴,称赞仁杰“真丈夫矣”。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专司国家刑法度量。到任第一年便亲躬理案,审处前任积案无数,牵涉1.7万人之众。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刚正不阿,颇得朝野称赞,一时名声鹊起。就是这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误伐昭陵柏树,引得高宗大怒,立命将他们处死。仁杰接高宗斩杀两将之诏,据理奏道:“国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当死。”高宗厉色疾言说:“善才等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仁杰不畏皇怒,依法力争:“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惜其手足!”高宗闻奏,自知理屈,便退一步辩解:“诏命已出”。仁杰神色不变,寸步不让,直谏:“今误伐一柏,便杀两将,若盗一抔土,何以处之?不当杀而杀,是法不信于人。我不能奉诏陷陛下于不道,恐后世议论陛下何为人主乎?”高宗在仁杰的循言力辩中,顿觉句句在理,遂改变初衷,收回成命,赦免两将之死,改处“流刑”。至是,仁杰之名,初震京师。
不久,高宗量才用人,迁狄仁杰为侍御史,职监诸官行为,纠劾百官。任内,仁杰恪尽职守,秉公而行,对一些媚上钻营、恃宠怙权的重臣进行了弹劾。左司郎中王立本恃恩用事,罔视朝纲,朝官畏之,狄仁杰铁面无私,揭露其为非作歹罪行,具实奏,请治王立本之罪,高宗本想庇护这个宠臣,怎奈仁杰义正词严,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立本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立本,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最终使皇帝放弃赦免之举,将王立本绳之以法。司农卿韦弘机,违制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巧媚皇帝欢心。仁杰上奏,以引导皇帝追求奢侈之罪,将其罢官免职。由是,阿逢取宠之风大减,朝廷肃然。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放任地方官,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陇右之西,为汉戎杂居之地。仁杰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和戎夏,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人心笃定,内外相安,甚得当地吏民欢悦,郡人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自发为其勒碑铭记,颂德歌功。直至仁杰再迁冬官(工部)侍郎,离任宁州后,仍是怀念不绝。是时,御史郭翰奉帝命巡察陇右,宁州百姓“歌狄刺史者盈路”。逮郭翰回朝复命,如实将狄仁杰在宁州之政绩奏报朝廷,并力荐其升任文昌(尚书台)左丞。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后则天特遣狄仁杰为江南巡抚大使,巡视吴、楚之地。仁杰赴江南后,眼看当地吏民迷信异常,祀祭神祠之风嚣上,实为伤财害民误国之举,遂奏请朝廷准予废毁。武氏闻奏当即核准。于是,仁杰断然焚毁“淫祠”1700多处,只留值得纪念和歌颂的夏禹、吴泰伯、季札、伍子胥等四种祠宇,以享供祀。江南滥祭之风顿减,民风吏治日趋廉简。待巡抚江南归朝后,则天武后又授仁杰为豫州刺史,并命即刻到任。当时的豫州正值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等“讨武”兵败之后。镇压叛乱的当朝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扩大矛盾,贪功抢掠,以查寻李贞党徒为名,四处抄家,抓捕无辜,连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一时间冤狱甚起,受害者无数。刚刚到任的狄仁杰,看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遂一面给冤屈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奏武后。明言原案“诖误”,请求武氏“仁恤”。则天武后深知仁杰以国为重,所奏无虚,遂下诏改杀为流,全部流放丰州。当这批囚徒流往丰州,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告诉他们“我狄使君活汝辈矣!”豫州、宁州都是狄仁杰治理过的地方,他们相携痛哭于为狄氏所树的“德政碑”下,呼号苍天,以示感激之情。王继祖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千古,高宗,丈夫,狄仁杰千古 高宗 丈夫 狄仁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