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带动我国第一次出版高潮(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经济网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不仅告诉人们中国危机严重、洋务运动不能救国,同时也使人们深思战败的原因和究竟怎么办才能救国。由此,出现了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不仅告诉人们中国危机严重、洋务运动不能救国,同时也使人们深思战败的原因和究竟怎么办才能救国。由此,出现了19世纪末期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除创办学堂,组织学会外,更重要的是出版了许多报刊,他们的领袖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同时也都是署名的报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 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不仅打破了外报垄断的局面,而且还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康有为(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牛于官宦之家,早年博览经史,并经常翻阅邸报,熟悉历代政治、经济变迁和当时朝廷政事。1879年21岁的康有为游历了英国占领下的香港,1882年康有为又考察了被开为通商口岸的上海,他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先进性.他收集大量西学书籍和报刊带回厂东学习研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1888年在他进京会试时期呈送了《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等改良政治的主张。1893年他考取了举人,过了两年他又偕自己的学生梁启超进京。当时正值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康有为联合当时一千三百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举行了闻名中外的“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要求朝廷准许老百姓办报。1895年6月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康有为又提出“设报达聪”和翻译外报的建议。与此同时,为了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不等清王朝同意就办起报来,康有为认为,要开通风气,“非合大群不可”,而要合大群,“非开会不可”,这就是说非要组织团体不可。梁启超则认为,要想组织团体,“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渍于人心,则于风气之成不远矣。”积极支持维新变法的官员陈炽也说“办事有先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而后可举会”。于是他们决定赶紧办报。

    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形同《京报》木版雕印的两日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他派自己的学生梁启超、麦孟华分别负责编辑和出版发行,委托民间报房雕印,随报房所印的《京报》免费分送在京的官绅,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的实践。主要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宣传必须维新变法,发行量最多时达3000份左右,每期一般刊登梁启超的短论一篇。长篇论文则分期连载,大多选自上海广学会①出版的书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万国,公报,创办,带动,高潮,康有为,出版,我国万国 公报 创办 带动 高潮 康有为 出版 我国
下一篇:溥仪沿街"乞讨"卖字 以"青巾"为笔名寓意"清帝"||上一篇:古代十大名厨其中六位美丽巧"厨娘"(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