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偶得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3天,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行人从东北长春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
7天后,小型军用飞机载着溥仪在沈阳机场作短暂停留时被截获。溥仪与其随身携带的一批珠宝玉翠、法书名画也一同被收缴。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经东北人民政府领导陈云批示,将这批文物拨交博物馆接收清点。
1951年初,年仅37岁的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受了清点这批文物的任务。
在这堆已经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杨仁恺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他顺手便拿了起来。
在中国绘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种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北宋张择端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
这是一幅长卷的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已十分久远。这幅长卷气势恢弘,人物、景物栩栩如生。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们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原,清明上河图,传奇中原 清明上河图 传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