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什么要投河自尽?(1)

编辑:秋痕 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不可不说的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他是一位世人景仰的学术大师,对学术界做出多方面的贡献。

与他同在清华研究所工作的梁启超这样评价:“若说起王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是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其最显著的实在是发明甲骨文。和他同时因甲骨文而著名的虽有人,但其实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他一人作的。以后研究甲骨文的自然有,而能矫正他的绝少。这是他的绝学!不过他的学问绝对不只这一点。我挽他的联有‘其学以通方知类为宗’一语,通方知类四字能够表现他的学问的全体。他了解各种学问的关系,而逐次努力做一种学问。本来,凡做学问,都应如此。不可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此外的著作,亦无不能找出新问题,而得好结果。其辩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的地方。近两年来,王先生在我们研究院和我们朝夕相处,令我们领受莫大的感化,渐渐成为一种学风。这种学风,若再扩充下去,可以成功中国学界的重镇。……”除梁启超外,陈寅恪、吴宓、郭沫若等国学大师无不对王国维的学问表示钦佩。

令世人震惊的是,王国维竟自沉而死。对此,人们纷纷发表看法,探究王国维的死因。总而概之,有“逼债说”、“由于国家没有研究机关而致死说”、“《殷虚书契考释》出王代撰说”、“受罗振玉影响说”、“不问政治说”、“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说”、“因病厌世说”、“受梁启超排挤说”等等。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评价则更受世人重视,他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先生显然对王国维之死有至高的评价。

笔者对王氏之死的真正原因,不愿妄加评论,只想根据多方面的资料,梳理一下王国维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内的所作所为及周围情况。也许,真实死因也就自然而出了。

“最黯淡的一年”

王国维是在1927年自沉的。他的女儿王东明称这一年为王“最黯淡的一年”。其实,最黯淡的光景早在1926年后半年即已开始。

9月,王国维年仅28岁的长子王潜明在上海病故。这对久历世变、境况寥落的王国维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更加郁郁寡欢了。而雪上加霜的事接踵而来。不到一个月,因婆媳不和引起误会,亲家罗振玉愤而将女儿领走,王国维陷入巨大的忧怨当中。

对王国维来说,罗振玉不仅是亲家,还是最为亲近并对他影响至深的师友。1898年,22岁的王国维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得到罗振玉的赏识,并器重之,免其各费,使其专力治学。之后,王国维的大多数重要活动几乎都与罗振玉密切相关。留学日本,系罗氏资助之;到南通师范学院讲学,系罗氏推荐之;入京任晚清学部官员,系罗氏带领之;乃至于王国维先学西学,后转而专治国学,也是罗振玉相劝之功……徐中舒《王静安先生传》记:“辛亥之役,罗氏避地东渡,先生亦携家相从,寓日本之西京。罗氏痛清室之沦亡,于西洋学说尤嫉恨之。至是乃欲以保存旧文化之责自任,且劝先生专治国学。先生乃大为感动,遽取前所印《静安文集》尽焚之。”[3]以此类推,王国维对清宫以及逊帝溥仪的浓厚得化不开的死结,也与罗振玉有莫大的关系。

罗振玉学问不及王国维,但在其他方面则长袖善舞,当过末代皇帝的老师,参与重要的政治活动,还有很强的经营手腕……他对王国维有恩,但也让王国维做了许多事情。据说,罗振玉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其实本是王国维的。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王国维与罗振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非常好的。当罗振玉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国维的长子后,双方自然是亲上加亲,像一家人。可惜的是,王国维潜心学问,不善于管理家事,长子王潜明一死,家庭矛盾迅速扩散。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吧,罗、王之间多年的挚友关系从此破裂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投河,自尽,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河 自尽 国学 大师 王国维
下一篇: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的"波罗行动"(1)||上一篇: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什么要投河自尽?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