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的"波罗行动"(1)

编辑:秋痕 来源:解放日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堪称20世纪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中美打破坚冰,可以追溯到1971年的基辛格秘密访华。此次秘密访华之旅的代号为“波罗行动”,意指此行像700年前马可·波罗造访东方一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2009年第1期《三联生活周刊》,通过对亲历者的追访,讲述了基辛格的这次“波罗行动”。

    神秘来客

    凌晨4点,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查克拉拉机场,笼罩在夜色中。机场军用区里,停放着一架有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的波音707飞机,几双眼睛正透过飞机舷窗的窗帘缝,紧张而警惕地观察着机外的变化。

    几分钟后,两辆黑色军车悄然驶来,一个又瘦又高的人先从第一辆车出来,唐龙彬认出他是巴基斯坦外交部秘书长(即外交部长)苏尔坦·汗。一个人紧随其后下了车,黑西装,黑领带,黑皮鞋,整个都是黑。当黑衣人转身朝飞机方向走来的时候,唐龙彬一眼就认出,这便是等待已久的客人———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而基辛格几天前乘坐的那架美国专机,正停放在不远处的民航区里,有意无意地遮住了那架巴基斯坦的波音飞机。

    后来曾出任驻瑞典大使的唐龙彬,当时的身份是外交部礼宾司副处长,与他同机的3个人分别是欧美司司长章文晋、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英文翻译唐闻生。他们是外交部秘密派往巴基斯坦接基辛格到北京的特别小组。“我们那天早上不到4点从中国使馆出发,专车直接开到了机场,我们先上了专机,在上面看。”唐龙彬这样回忆,当时机上还有一位中方工作人员———民航管理局第一飞行总队长徐柏龄,他是专门派来的领航员。

    苏尔坦·汗跟随基辛格等人登上飞机,彼此简单介绍后,双方互相握手。36年后,已是满头白发的唐龙彬仍清楚记得基辛格握过来的手“又粗又有力气”。苏尔坦·汗告辞而去,当飞机关闭舱门开始滑行时,唐龙彬下意识地抬腕看了下表:凌晨4点30分,跟原计划一模一样。而历史则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71年7月9日。

    美方工作人员一共有6位:基辛格和3位助手以及2名特工。虽然是7月盛夏,但双方穿得都比较正式。“基辛格和他的助手都穿着笔挺的深色西装,我和章文晋是黑色中山装,递交国书时才穿的,唐闻生、王海容穿着当时流行的‘列宁服’。”

    双方的表情也都有些僵硬,虽然出发前细心的周恩来总理特地嘱咐章文晋要主动些,但初见之下,双方似乎都不知道该怎么打破这局面。

    正在大家都觉得稍有尴尬之际,老到的基辛格开腔了:“我很高兴见到南希·唐。”出生于纽约的唐闻生赶忙解释,南希是她的英文名字。基辛格接着跟唐闻生打趣说,根据美国宪法,她可以竞选总统,而他没有资格,因为他出生在德国。“这么一下就把话题打开了,气氛也轻松了”,章文晋马上代表周恩来总理表达欢迎之意。

    “这时徐柏龄出来跟我打了个招呼,说飞稳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事先我们就已经提醒机组,给我们放上长桌子,我们4个人坐一排,他们6个人坐一排,面对面,摆开了一个会谈的架式。”

    唐龙彬记得,基辛格似乎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更感兴趣,“问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后来双方谈笑风生,而且说话里带笑。唐龙彬的直觉是“基辛格对第一次见到的中国政府的外交官还是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

    渐渐放松下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唐龙彬记得,当飞机越过雪山进入中国境内,站在前舱的温斯顿·洛德宣称:“我是22年来第一个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官员!”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降落后,机门一开,第一个迈出去的基辛格又不无得意地回敬了洛德:“我是第一个踏上中国领土的美国官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基辛格,波罗,中美,建交基辛格 波罗 中美 建交
下一篇:李克农智传情报 "小诸葛"白崇禧才免遭谋杀(图)||上一篇: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什么要投河自尽?(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