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1952年的春天,有一次,北京市委召开研究“三反”、“五反”会议。会后,彭真对到会采访的记者王敬谈起了记者工作问题。彭真说:“你看过老鹰抓小鸡吗?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小鸡抓住,而是先在天空盘旋飞翔,发现地面上的小鸡,看准了,就唰地飞了下来,抓起小鸡,腾空而起。老鹰盘旋飞翔,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一下抓住。记者的工作方法,要学老鹰抓小鸡,先做好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典型事情或问题,就要深入下去,抓住不放,直到采写成功。”他还说:“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棉花式的长新闻。”
这段精思妙语,比喻得那么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内涵深邃,很发人深省,彭真闪光的学识智慧和领导才能尽现其中。这番比喻,不仅从原则上指出当记者要深入实际的大方向,而且教导新闻工作者具体的工作方法。
1954年,北京市委在彭真直接领导下,狠抓教育工作。彭真和刘仁亲自到学校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着手起草《关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写出初稿后,他们又与起草的同志座谈,亲自修改。还在有各部部长参加的市委会议上,就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反复讨论,统一认识。彭真在几次座谈中,对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他还谈到领导干部要钻研教育工作成为内行,各级领导、学校和教师都要定出提高质量的计划等等。这些指示成为《决定》中的主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这样,在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决定》,两三年就使中小学教育工作改变了面貌,显著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日常生活中的彭真同样遇事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对症下药,从而解决问题有方,办事有成效。大约是1975年下半年,彭真一家刚刚被流放到商洛山区,那里生火做饭的煤炉子很怪,家人很不习惯,都用不好。特别是封火以后,再打开时,往往左捅右捅把火捅灭了。彭真琢磨了一些时候,找到了办法。他在打开火时,看准位置,用炉钎子一下子捅到底,火苗一会儿就呼呼地冒起来了。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和干工作一样,没弄清情况,一通乱捅,就把火捅死了。一定要看准了,一下子捅到底,气顺了,火就上来了。”
认真负责
彭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同样有口皆碑,令人起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的1979年2月,彭真恢复工作。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刚设立的法制委员会主任时,再一次显示出他的“个性”:任务越繁重,问题越复杂,他的革命激情、工作热情就越高涨。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加快立法的要求,他以77岁的高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立法活动,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个一个法、一个一个问题、甚至一个一个主要条款,他都亲自调查、研究、推敲,重大原则问题请示中央决定。他经常强调说:“法是给全国立规矩的,一点马虎不得。严肃立法是严肃执法的前提。有问题,在法通过前改过来比通过后再改要好。”由于劳累过度,他曾因病住院,躺在病床上还要听汇报、作指示。有一天,中央要开会讨论刑法草案重大原则问题。那一天,彭真发高烧39度。他对护士说:“小同志,请你给我打一针退烧针,只要退烧一个小时就够了。”他硬是撑着病体拿着汇报提纲走进勤政殿的。在彭真的主持、领导下,3个多月就拟订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草案(刑法是在“文革”前起草已修改三十多稿的基础上,选举法和几个组织法是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草拟的),提请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79年7月1日全部通过,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这在古今中外立法史上都堪称奇迹。
彭真的即席讲演是出了名的。许多听过彭真报告的人都反映,彭真讲话平实在理,从不拿捏“官腔”,从不喜欢念稿子,就像跟大家谈心一样。但会场的听众,对他所讲的总是发自内心地信服。看似是信口讲来,信手拈来,可又让人听起来那么过瘾、解渴,许多难题立刻迎刃而解。其实,他何尝有过一次是“信口”讲话!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彭真讲话之所以引人入胜,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是与他讲话前下的功夫分不开的。彭真的报告、讲话稿,很少要秘书或他人代劳,一般都自己动手,而且每次讲话都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他每次讲演前,都不知要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绞尽脑汁去思考许多相关问题,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准备一次讲话,他总是要全面了解情况,抓住主要问题,反复研究思考,讲话提纲写了一遍又一遍,重要提法改了一道又一道,一天不讲,一天不停,若几天不讲,就几天睡不好觉。
彭真说:“这个习惯是在做地下工作时养成的。那时对工人做工作,不能跑到资本家厂里,又不能开会,又不能跑到工人家给工人添麻烦。往往是利用工人上下班路上,用最简洁、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语言去和他们边走边谈。那会儿又不能拿讲稿,只能事先下功夫想清楚讲什么,怎么讲。”
1984年6月,他到天津看望当年做地下工作时的老战友、老部下,本来是没有准备讲话的。6月30日傍晚,市委领导同志说第二天是“七一”,希望彭真向市委扩大会议讲话。为了准备那次讲话,83岁高龄的彭真一直熬到了凌晨4点钟。第二天,他就新形势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问题,讲了一个半小时。
彭真每次讲话之后将内容整理成为“要点”,一字一句审定。他几次要秘书学习陆机在《文赋》中讲的,“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彭真还对这句话作了新解,说:“意必称物,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本质地认识事物,这是正确的思想方法;文必逮意,这是科学的叙述方法。”
1986年3月2日,彭真在公安部礼堂向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作报告,从上午9点半讲到下午1点,站着讲,未休息,一口气讲完。讲过之后,3万多字的记录稿提炼为8000多字的讲话要点,他又推敲、修改了9遍,才印成正式文件。他说:“谁让你当了‘官’呢?讲了话,人家是要执行的。不搞准确,容易引起误解,影响下面工作,不认真不行啊!”
注释:①②③④
《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6—357页,第415页,第151—152页,第525、531页。
(来源:中华魂杂志)(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真理,追求,同志,彭真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1952年的春天,有一次,北京市委召开研究“三反”、“五反”会议。会后,彭真对到会采访的记者王敬谈起了记者工作问题。彭真说:“你看过老鹰抓小鸡吗?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小鸡抓住,而是先在天空盘旋飞翔,发现地面上的小鸡,看准了,就唰地飞了下来,抓起小鸡,腾空而起。老鹰盘旋飞翔,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一下抓住。记者的工作方法,要学老鹰抓小鸡,先做好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典型事情或问题,就要深入下去,抓住不放,直到采写成功。”他还说:“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棉花式的长新闻。”
这段精思妙语,比喻得那么形象贴切,通俗易懂,内涵深邃,很发人深省,彭真闪光的学识智慧和领导才能尽现其中。这番比喻,不仅从原则上指出当记者要深入实际的大方向,而且教导新闻工作者具体的工作方法。
1954年,北京市委在彭真直接领导下,狠抓教育工作。彭真和刘仁亲自到学校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着手起草《关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写出初稿后,他们又与起草的同志座谈,亲自修改。还在有各部部长参加的市委会议上,就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反复讨论,统一认识。彭真在几次座谈中,对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他还谈到领导干部要钻研教育工作成为内行,各级领导、学校和教师都要定出提高质量的计划等等。这些指示成为《决定》中的主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这样,在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决定》,两三年就使中小学教育工作改变了面貌,显著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日常生活中的彭真同样遇事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对症下药,从而解决问题有方,办事有成效。大约是1975年下半年,彭真一家刚刚被流放到商洛山区,那里生火做饭的煤炉子很怪,家人很不习惯,都用不好。特别是封火以后,再打开时,往往左捅右捅把火捅灭了。彭真琢磨了一些时候,找到了办法。他在打开火时,看准位置,用炉钎子一下子捅到底,火苗一会儿就呼呼地冒起来了。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和干工作一样,没弄清情况,一通乱捅,就把火捅死了。一定要看准了,一下子捅到底,气顺了,火就上来了。”
认真负责
彭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同样有口皆碑,令人起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的1979年2月,彭真恢复工作。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刚设立的法制委员会主任时,再一次显示出他的“个性”:任务越繁重,问题越复杂,他的革命激情、工作热情就越高涨。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加快立法的要求,他以77岁的高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立法活动,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个一个法、一个一个问题、甚至一个一个主要条款,他都亲自调查、研究、推敲,重大原则问题请示中央决定。他经常强调说:“法是给全国立规矩的,一点马虎不得。严肃立法是严肃执法的前提。有问题,在法通过前改过来比通过后再改要好。”由于劳累过度,他曾因病住院,躺在病床上还要听汇报、作指示。有一天,中央要开会讨论刑法草案重大原则问题。那一天,彭真发高烧39度。他对护士说:“小同志,请你给我打一针退烧针,只要退烧一个小时就够了。”他硬是撑着病体拿着汇报提纲走进勤政殿的。在彭真的主持、领导下,3个多月就拟订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草案(刑法是在“文革”前起草已修改三十多稿的基础上,选举法和几个组织法是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草拟的),提请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79年7月1日全部通过,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这在古今中外立法史上都堪称奇迹。
彭真的即席讲演是出了名的。许多听过彭真报告的人都反映,彭真讲话平实在理,从不拿捏“官腔”,从不喜欢念稿子,就像跟大家谈心一样。但会场的听众,对他所讲的总是发自内心地信服。看似是信口讲来,信手拈来,可又让人听起来那么过瘾、解渴,许多难题立刻迎刃而解。其实,他何尝有过一次是“信口”讲话!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彭真讲话之所以引人入胜,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是与他讲话前下的功夫分不开的。彭真的报告、讲话稿,很少要秘书或他人代劳,一般都自己动手,而且每次讲话都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他每次讲演前,都不知要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绞尽脑汁去思考许多相关问题,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准备一次讲话,他总是要全面了解情况,抓住主要问题,反复研究思考,讲话提纲写了一遍又一遍,重要提法改了一道又一道,一天不讲,一天不停,若几天不讲,就几天睡不好觉。
彭真说:“这个习惯是在做地下工作时养成的。那时对工人做工作,不能跑到资本家厂里,又不能开会,又不能跑到工人家给工人添麻烦。往往是利用工人上下班路上,用最简洁、最容易让他们接受的语言去和他们边走边谈。那会儿又不能拿讲稿,只能事先下功夫想清楚讲什么,怎么讲。”
1984年6月,他到天津看望当年做地下工作时的老战友、老部下,本来是没有准备讲话的。6月30日傍晚,市委领导同志说第二天是“七一”,希望彭真向市委扩大会议讲话。为了准备那次讲话,83岁高龄的彭真一直熬到了凌晨4点钟。第二天,他就新形势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问题,讲了一个半小时。
彭真每次讲话之后将内容整理成为“要点”,一字一句审定。他几次要秘书学习陆机在《文赋》中讲的,“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彭真还对这句话作了新解,说:“意必称物,就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本质地认识事物,这是正确的思想方法;文必逮意,这是科学的叙述方法。”
1986年3月2日,彭真在公安部礼堂向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作报告,从上午9点半讲到下午1点,站着讲,未休息,一口气讲完。讲过之后,3万多字的记录稿提炼为8000多字的讲话要点,他又推敲、修改了9遍,才印成正式文件。他说:“谁让你当了‘官’呢?讲了话,人家是要执行的。不搞准确,容易引起误解,影响下面工作,不认真不行啊!”
注释:①②③④
《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6—357页,第415页,第151—152页,第525、531页。
(来源:中华魂杂志)(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真理,追求,同志,彭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