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毛泽东试图纠正大跃进的问题为何没到位?(2)

编辑:秋痕 来源:河北新闻网
 
奇怪吗?一切都是那么难以预测,难以把握,然而又是那么寓于情理之中。 
  且不论在这个小生产如一片汪洋大海的国家,人们对世界大同理想社会的狂热追求,会引发多么大的自发力量;也不说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仅是毛泽东本人,他的思想又何尝不是处在矛盾之中。对人民公社的一切,他何尝不是又相信又不相信,但最终他在自己的理想中迷失了。
  就在1958年10月28日,毛泽东致信陈伯达布置对遂平及其邻县、修武、七里营等处人民公社情况调查的同一日,山东范县县委正在全县共产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上描绘范县三年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划。其中对共产主义的生活情景,是这样描画的: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1月6日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对此规划的批语中没做明确的肯定。但如果说有批评,也是温情脉脉,耐人寻味: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太促,只三年。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可也。并要陈伯达、张春桥、李友久三人在会后专程去那里看一下。他似乎小心翼翼地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这一年他同李达的一次谈话中就讲到,说对于群众的革命热情一定要爱护、要保护,但领导干部一定“要热又要冷”。又热又冷,这不是矛盾吗?其实,毛泽东身上,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何尝不是随处可见。
  毛泽东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确定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大方向,他承认存在一些问题,但他认为,这只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怎么能因为一个指头的问题就否认九个指头的成就呢?
  许多年后,有人撩开了遂平县人民公社这一段历史的面纱:1958年嵖岈山公社小麦的实际产量不是3821斤,而是140斤。而它的后果是,1959年冬天,嵖岈山公社因缺粮而饿死了许多人。其实,这样的情形,又何止嵖岈山一个公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跃进,纠正,到位,试图,毛泽东
下一篇:毛泽东试图纠正大跃进的问题为何没到位?(6)||上一篇:"追求真理 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彭真同志之"真"(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