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民国第一家庭的悲欢:孙中山后人的笑泪人生(3)

编辑:秋痕 来源:环球网
 

1937年王弘之与妻子、母亲的合影 

 
    王弘之:离奇的身世 
    王弘之的生母是孙中山的二女儿孙婉。民国初年,孙婉在美读书,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王伯秋相识,后结为夫妇。 
    1918年夫妇俩带着女儿王纟襄惠乘坐海轮回国,途中生个男孩,起名海平,这就是王弘之的乳名。 
    其实,王伯秋在南京家中已有妻室儿女。那是他15岁时奉父母之命成的家。父亲已逝世,寡母抚育着四男三女,对王伯秋与孙婉的婚事,坚决反对,但是千方百计要领养孙婉生的儿女。住在上海的孙婉日思夜想却不见人影,亦无音信,42岁时带着忧伤去澳门侍奉母亲卢慕贞。 
    两年后,孙婉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官戴恩赛结婚,生活美满,生女那年适逢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女孩名字就叫戴成功。次年,在孙中山的永丰号军舰上孙婉生一男孩,叫戴永丰。 
    1929年2月,戴恩赛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驻巴西全权公使,出国前,孙婉致函前夫、时任立法委员的王伯秋,希望与儿女见上一面。 
    王伯秋偕夫人李澄湘按照约定地点见了面。孙、王分手10年,这次重逢也是最后一面。孙婉和李澄湘虽是初次见面,看到她落落大方,善良本分,又知儿女健康成长,也放心了。 
    李澄湘生育过两个儿子,不幸先后夭折,此后再未生育,把全部母爱给了王纟襄蕙、王弘之。姐弟俩也一直把养母当作生身母亲。 
    1926年,王弘之全家迁居上海,有一天晚上他从父亲的藏书堆中,发现一个大信封,上书“一个广东人的女儿”,是父亲的笔迹。一张护照上的照片,一个年轻姑娘抱着一个小孩,既像姐姐、又像自己。也有父亲和这位姑娘的合影。可惜直到父亲不在人世,也没搞清楚这个姑娘是谁。
    太平洋战起,日寇侵占租界,王弘之决心到内地投身抗战。便请教爹爹(王伯秋之弟)王仲均。爹爹一席话,破解了他的身世之谜。
    王仲均原原本本地说了他父母离异的经过,并叮嘱他不要告诉任何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弘之当过26年中学教师。1967年,他接到在台湾定居的姐姐王纟襄蕙的来信:“妈妈非常想念你,你的名字叫海平,希望你赶快来会面。”但时值“文革”,他流着泪把姐姐的信烧掉了。
    日月如梭,孙婉已年逾古稀,且体弱多病,住在澳门镜湖医院疗养。1979年初有一位叫林国才的人到上海来见王弘之。他外祖父和孙中山是把兄弟,称王弘之为表哥。 
    林国才上海之行一个多月后,王弘之同母异父的妹妹戴成功第一次从澳门到大陆探亲,和从未晤面的哥哥王弘之相会。 
    戴成功带着与大哥弘之的合影和他全家的照片回到澳门见到母亲。84岁的孙婉含泪端详,又找出儿子出生时的照片比较,不禁感叹道:“老了,老了,分别时才几个月,现在成老头了!” 
    王弘之渴望7月飞到慈母身旁同享天伦之乐。不料,6月11日,母亲因思子心切,情绪激动,血压猛升,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关键字: 内容标签:悲欢,后人,民国,家庭,人生,孙中山
下一篇:袈裟和泪一诗僧 情僧苏曼殊与蒋介石也有交往(2)||上一篇:《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记载理想和光荣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