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封面
钱江历经多年努力,孜孜不倦,终于完成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成书之际,他要我来写一篇写在前面的话。我今年90岁,提笔写作远非当年做记者那样可以信笔写来了。但是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我和这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史是有关系的,而且实在太密切了。同时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向青年朋友们介绍这段记录着革命新闻工作者光荣的历史。
我拿起笔来的时候,心情是很不平静的。这部书使我不断地想起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度过的岁月。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我离开《新华日报·太行版》编辑部,作为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负责人跟随刘伯承、邓小平首长东出太行山。在邯郸战役后,新成立不久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创办机关报,我就是最早领受到这个任务的人员之一。当时我已在邯郸,接到命令马上就投入工作,作为副总编辑投入报纸的创办。那一年,我28岁。我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办的时候,中央局书记是邓小平,我们的工作向他汇报。不久后刘邓首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央局日常工作由薄一波副书记主持,主管我们的工作。对《人民日报》的工作,中央局领导非常重视。我清楚地记得,办报不到一年,我就参加过3次为报纸宣传而召开的中央局会议。第一次会议即是决定创办机关报,决定遵循延安《解放日报》的方针、政策来办报,同时报纸要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服务,要把这两项任务结合起来。
我们很快就在邯郸把报纸办起来了,而且给它起了非常出色的名字《人民日报》。从此,我大半生工作都在人民日报度过。从这个意义上说,邯郸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城市。
同样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邯郸以西、太行山东麓的武安河西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主要是在那里出版的。我们在邯郸办报一个半月,就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而撤退到武安县城不远处的南文章村,很快又撤到了河西村,从此我们就扎下了根。
来到河西村以后,我们冒着敌机的轰炸修复了一台印刷机,用它印出了一份报纸。我拿着这张报纸送给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首长看,受到了他们的赞扬。邓小平政委说:“我们要去中原解放区了,请报社每天把报纸随着军事交通给我们送30份。”
薄一波同志要我回村里感谢报社的同志和乡亲们,还要我把报纸早一点送到毛主席那里,给他看看。
当时还有领导同志说,看到了《人民日报》这份铅印的大报,“预示着我们进北平的日子不远了!”
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说明在太行山麓创办《人民日报》,始终得到了中央局领导人刘邓首长和薄一波等首长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人民日报》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民日报》之所以迅速发展,还在于武安人民、在于河西村等地乡亲们的支持,是他们用小米养大了《人民日报》。我在战争年代,住过山西左权的麻田村、山庄,后来比较长期住的就是河西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如果没有河西村等地人民的支持,《人民日报》是办不成的。对人民日报新闻工作者在河西村的生活,钱江在书中有许多细致而生动的描述,这是他多次深入河西村,亲临现场采访当事人的成果,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扎实功力。我为此感到高兴。
河西村的百姓好啊!河西村总人口还不到300人,好房子都腾给人民日报了,小米都拿出来给我们吃了。我们缺人力给发电机摇把子,河西村的小伙子马上就来了。随着我进入晚年,眼前总是浮现起当年在河西村的情景,眼眶就会发热。1948年6月,我是最后一批离开河西村的,100多位村民来到村口为我们送行,热情地说:“你们向北走是大胜利呀!”“你们要把报纸越办越好啊!”那情景太感人了!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回过河西村两次。一次是1960年的困难时期,我又和农民睡在同一条炕上,听他们谈农村的情况。我对河西村的感谢就是带了几个农民到北京,在编辑部写出一篇《农民的心里话》。可是由于当时情况的限制,稿件未能发表。直到后来才收入我的书中,送给河西村的乡亲。
5年前,我85岁了,奋起精神,我又回了河西村,看望可爱的乡亲,看望我度过了美好青年时光的小山村。那天,好多乡亲拥着我,走在熟悉的村中小道上,我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走在河西村的小道上,我当然想到了《人民日报》的创刊史,那是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有我和战友们的青春和心血。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参与过报社创建的过来人张磐石、李庄、郭渭等,在一起多次谈论,希望有一部书来反映我们走过的路,因为牢记历史是创新未来的条件。
我认识钱江是20多年、快30年前的事了。一开始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游泳好手,因为我也爱好此道,就在泳池里相识。过了些日子知道他是一把采写新闻的好手,作风扎实,建树日丰。进入21世纪,为撰著这部书,他和我打了不少交道,讨论过许多,终于看到了这书逐渐成型,这是心血的结晶。
写一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建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版日报,那么多年轻的革命新闻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在战争条件下怎么把报纸办好,稿件怎么采集,编辑怎么工作,印厂设在哪里,资金怎么保障,发行渠道怎样开拓?如果不是千头万绪,办这些事情也得千方百计吧。但是钱江凭着他的新闻功底、史家见识,一点一滴地做起来了,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健在当事人的采访,相互印证,非但使宝贵的史料不至湮没,还将这些史料连缀起来,形成了前后相连完整的历史画面。在这之前,《晋察冀日报》的老战友们已经行动起来,完成并出版了《晋察冀日报史》。而这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的出版,就使得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两大前身都有了各自比较完整的报史。万事开头难,有一才有二,前人铺下阶石,自有后来者一块块铺下去,那是没有问题的。
尤其使我高兴的是,在完成这部书的同时,钱江完成了此书的延伸卷《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华北《人民日报》从创建到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过程也写出来了。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向他祝贺!
今年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天干地支,60年是一个甲子。我有幸经历了《人民日报》创刊以来的所有岁月,看到眼前的世界越来越美好,我祝福赶上了和平发展年月好时代的年轻朋友们!
作者简介:安岗,1918年生,早年投身革命。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建者之一,先后担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后任《经济日报》总编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光荣,记载,理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