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科学规划_突出重点_统筹安排_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博物馆事业成就喜人_纪念馆-建设-文化

编辑:杨晓萌 来源:国家文物局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近年来,陕西各级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近年来,陕西各级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视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不断加强博物馆的新建(改、扩)建、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社会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陕西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文化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原则,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开展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建设进入快车道。自2013年以来全省博物馆总数以年均7%的增长率稳步增长,截至2018年9月,陕西博物馆总数达到302座,年均接待观众3900余万人次。目前陕西博物馆总数是改革开放前40年的12倍,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座、国家二级博物馆13座、国家三级博物馆17座;文物系统博物馆163座、国有行业博物馆56座、非国有博物馆83座。按照第一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2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3009455套7748750件,总数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改造、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陕西考古博物馆新建等省级文化项目的实施到重点市级博物馆建设,从突出汉水人文生态的安康博物馆到突出黄河人文特色的渭南市博物馆,从展示红色文化的凤县革命纪念馆到讲述北京知青插队延安故事的知青博物馆,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等特色行业博物馆到数十座非国有博物馆建成开放,从展示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的县级博物馆到留住乡愁记忆的社区博物馆,大批收藏保护展示陕西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建成开放,全省基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博物馆合理体系。

在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质量优先原则,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环境整治、设施提升等提档升级方面下功夫,打造出大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深远的博物馆、纪念馆。1950年开放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革命类纪念馆,1958年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79年建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被观众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1991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为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非国有博物馆。

博物馆体系不断完善

遗址类博物馆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和帝王陵寝分布在陕西,这些文化遗产是当时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陕西积极将重大考古成果通过新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据2017年统计,全省遗址类博物馆87座,占总数的29%。

1958年,中国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拉开了陕西遗址博物馆发展的序幕,1979年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前三者是由文管所改为博物馆,走出由文管所发展博物馆新模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放至今均创陕西博物馆接待观众之最、接待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之最、出国展览次数之最。

其后,在遗址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陕西依托重要古遗址和考古发现成果建立了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突出、陈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博物馆。

纪念类博物馆类型丰富

陕西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共有革命旧址2051处,涵盖党中央及地方党政军机构旧址、重要会议旧址、领导人旧居、边区政府机构旧址、战场遗址、烈士陵园等类别。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先后建成旬阳县红军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西安事变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馆等。进入21世纪,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部分馆舍进行新建或扩建,新开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马栏革命纪念馆、蓝田县汪锋纪念馆等。

近年来,陕西发挥革命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建成了一批以凤县革命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等为代表弘扬延安精神的纪念馆,在丰富陕西博物馆体系的同时,逐步实现了革命旧址保护展示利用与红色旅游相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呼应、与群众美好生活相契合。

高校博物馆异军突起

进入21世纪,陕西高校博物馆迅速发展。2002年10月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博物馆正式开放,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开放,2004年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正式开放,2007年11月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开放,2004年隶属于陕西中医学院的博物馆更名为陕西医史博物馆,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土壤博物馆、动物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农业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建成建筑博物馆,2009年建成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室、校史馆;2007年第四军医大学筹建我国第一座口腔医学博物馆;2013年西北大学博物馆建成开放,包括地球馆、生物馆、校史馆等;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西安音乐学院音乐艺术博物馆建成开放,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建成开放。高校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资源、优质的专业队伍、强大的学术支撑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国有博物馆特色明显

陕西首批民办博物馆建立于20世纪末。目前,全省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共83家,占全省博物馆总数的27%。诸多博物馆填在建馆规模、管理模式、保护管理理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填补了博物馆门类上的空白。

2009年西安市提出建设“博物馆城”目标,并出台《促进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和《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暂行)》,非国有博物馆迅速发展,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方面为陕西博物馆发展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社区博物馆创新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创新性开展“陕西历史文化使者评选”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社区博物馆建设的“一个引领 三个平台”建设,进一步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2017年,陕西省文物局印发《陕西省文物局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区博物馆设立申报工作,组织专家对92家申报设立社区博物馆的材料进行审核,从中遴选出27家社区博物馆进行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于2017年11月举办全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培训班,对条件成熟的12家社区博物馆授牌,2018年5月陕西省文物局对15家社区博物馆授牌。

社区博物馆建设是为了解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工作中产生的文化割裂,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由此构建起省、市、县、乡镇、社区五级博物馆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让社区博物馆成为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循发展的精神家园。

博物馆作用发挥明显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陕西文物系统树立“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发展文化”的理念,积极推动博物馆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陈列展览精彩纷呈。陕西各博物馆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举办系列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陈列展览,年均达到800个。自2003年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以来,陕西已有14个陈列展览获全国“精品奖”。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有5项陈列展览获此殊荣。同时,陕西结合自身特色文物资源举办系列展览,配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推出“陕西古代乐舞文物特展”,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建党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举办“延安精神”“照金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等为主题的各类展览,进一步彰显陕西文博单位在服务国家大局中的自觉和担当。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宜君旱作梯田生态博物馆典型经验相继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上作专题报道,宜君“宜君精准脱贫模式”荣获2017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公众教育有声有色。早在1998年陕西就创建“讲解员培训基地”,目前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唯一的讲解员培训机构。陕西文物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全国首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丛书——《陕西历史文化遗产》(22册),作为乡土教材向全省8122所中小学10.2万个班级赠送丛书28.4万册。省文物局与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联盟”和陕西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指导各博物馆与大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子活动,开发“陕西省博物馆教育活动项目库”,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并走进香港、美国。每年各文博单位以文物惠民、文物扶贫为抓手,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科普活动月等重要节假日,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山区”等教育活动超过1800场次。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获得2017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一等奖。在全国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活动中,陕西7个项目入选,占全国入选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积极探索文创事业产业发展。围绕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要求,陕西省文物局下发《关于推动全省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确定10家文博单位为国家和陕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并鼓励博物馆与企业跨界融合,搭建具有陕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宣传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品牌塑造平台,推动文物创意产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起成立陕西“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成为自贸区建设人文交流高地重点项目;合作推出“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活动,启动“首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2018年,陕西文物系统联合中国移动启动“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建设工作。

强化文物科技保护支撑作用。陕西文物系统秉承“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的理念,与教育、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与国外文博机构和科研院所充分交流互动,将“科技保护”摆在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地位予以推动,从“三秦学者”岗位、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科研工作平台的设立到与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的合作;从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挂牌到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的建立;从与省内9大高校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到与丝路沿线省份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从43项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的取得到17项文物保护相关国标和行标的制定;在全省文物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探索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经验方法和工作实绩。全省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项、国家文物行业大奖10项、国家建筑类大奖6项,为博物馆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今后,陕西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自觉担当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使命,不断加强陕西文物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陕西丰厚的文物资源,努力推动各类博物馆建设,使之成为提升民众人文素质、增强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的精神财富,进一步促进陕西博物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为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贡献力量。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纪念馆,建设,文化,陕西博物馆,纪念馆 建设 文化 陕西博物馆
下一篇:吉隆唐碑的发现与高原丝绸之路_路线-天竺-印度||上一篇:仿真精印《九成宫醴泉铭》珍藏本首发,走近“天下楷书第一帖”_碑帖-上海图书馆-醴泉-书法-图书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