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书法史研究的新境界_传统-观念-书写

编辑:刘倩 来源:未知
 
“中国书法史:观念与契机”国际讨论会现场21世纪,中国书法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尤其是书法理论研究取得

xDypNZqCDg69gzdemtqLrcfavAwgwMZFvHbTyeMJ.jpg

“中国书法史:观念与契机”国际讨论会现场

21世纪,中国书法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尤其是书法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丰硕成果。日前,在江西宜春学院举办的“中国书法史:观念与契机”国际研讨会上,众多业界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了中国书法史研究相关议题。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宜春学院书法艺术学院联合主办。

书法史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参与其中,但它仍然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理论思考有待深化等问题,许多研究尚停留在讲述名家名作的陈旧叙事中。

实现书法跨领域研究

当代的书法史研究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延续传统模式研究,即考证人物生活经历、作品内容,然后总结归纳等等,另一种是转向现代模式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谢萌认为,传统模式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它对史料的依赖性也非常高,所以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而当书法的研究更多地转向现代研究方式时,甚至传统书法研究本身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他说:“现代模式的研究有几个方面:一是书法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门类的交叉。这种方向对书法史现象可以提出一种新角度的解释。二是现代语言模式下的形式分析。三是传统书论从现代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角度加以分析,跳出传统的话语套路。就书法史和社会史学科结合的模式来看,如果简单地将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现象和变动归结于书法史的变动作为背后原因来解释,会将书法史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书法自身的规律和逻辑也会被弱化。”

“我们往往套在一个现有的书法史写作中,其实书法史本身也是一种历史,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坦言,如今我们谈到历史发展往往只谈具体的门类,书法只是书法的史,古诗词只是古诗词的史,各个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有没有一种跨越门类、跨越不同领域的普遍历史,把他们不断展开,将有着不同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希望我们的书法史能够跨越不同的领域。”

从古代到现代,时间的跨越造成了很多难点。面对人工智能到来,我们应该选择做一点什么,比如思考人工智能对于书法将会怎样?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挑战?人工智能书法协会将产生什么样的书写方式?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副校长河内利治目前正进行两个方向的研究,除了对中国书法出现的新词汇的翻译外,还有书法领域与智能自然科学跨领域的接触。比如说脑袋以及心理的变化如何命令和带动手动书写,体育运动、生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如何解析我们的手动书写等。河内利治介绍:“目前大东文化大学体育系和健康科学系正在结合中国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在做的正是让书法跨领域,从别的科学领域再进行深刻研究。”

通过文本传统观照精神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杨涛比较关注中国书法史作品中价值的判断,如当代书法创作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以及书法在古代的法度和创作经验等。在中国古代书法创作方面,从笔法角度来说,是相对比较健全的。而在观念上,传统书法线条呈现的线质的对比强度仅在中间,没有发挥到最高或最低。墨法的浓度也是如此,没有尝试最浓或最淡。而章法也长期以来来自我们的伦理观念和我们的自然观念。“我思考的是,如何选取笔法或墨法其中的一段或者打破这种观念。”

在作品中表现情感,是很多书写者的愿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克看来,我们要在年轻的时候解决笔墨的驾驭能力,如果没有做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谈感情的表达便是粗陋的。

“我们现在学书法,应该通过这种文本传统来观照背后的精神传统。如今我们对文体传统关注过大,且单一。”王克认为传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本传统,另一方面是精神传统。“所谓的文本传统就是大家在临摹字帖所选择的范本,而另一个传统,是用精神来表现书写者的抒情达意。”

比如,我们谈《祭侄稿》一定会谈到作者和作品,以及作者生活的遭遇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说某些情绪导致这样的线条产生。台湾明道大学通识中心主任林俊臣发现,晚清刘熙载《书概》中提到怀素和张旭就曾谈到情绪,谈到内在的感受和书写的关系。他认为,书写的笔墨变化与情感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辅助作用,不是承载。

而宜春学院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表示,如今几乎不谈情感二字,因为他年轻时想表现的都是激情,甚至觉得每一张书法都要表现不同的感情才叫艺术。长久的研究思考中,他感受到感情在书法领域里是不能说的。“这些都是高级理论或者高级密码。一个人要把这个和生命联合在一起,绝对不是写的时候喝点酒豪情满怀,而是要从开始练字的时候,就去感受每次新的情感和书法的关系,这是需要用漫长的一生来做的。至于在作品中能不能看到书家的精神、作者的内心,并不是今天的一个理论能解决的问题。”邱振中说。

以书法史展现中华美学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主任黄小峰一直致力古代美术史的研究。他说:“我们现在研究美术史都要讨论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就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内容、精度,使得中国美术史能够成为一部历史。研究书法史应该也是如此。中国书法史为什么会成为一部历史,是通过什么来成为历史的?它涉及到不同层面的理解,这样就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观念。我想,中国书法史研究的综合性目录,除了可以按时间分,还能按照地域分、按讨论的问题分,这样能够形成比较综合的书法史理论,就会了解评论里面我们谈的大多数观念是什么、是不是会自相矛盾等等。”

“我们的中国书法史往往单纯就是书法史,以书法为中心,在中国美术史的著作中还没有读到。应该通过书法的形式,把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观念、辩证思维更好地呈现出来,除对书法之外,也包含对世界、对人生、对时代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王广认为,当书写技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我们面临的就是我们的审美观、人生观。有学者提出西方美学史是以建筑为中心,以不同年代的建筑为中心展开,但是中国的美学史没有建筑这一轴心,所以他认为书法恰恰是一种轴心,通过这一轴心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国美学、特色和精髓。

诚然,书法史不只是一部既存文本与作品的历史,而是一部不断运动、变化、活生生的观念史。我们的研究应让书法史活跃起来,焕发出无限生机。它不仅包含对书法的认识,也是对作品深处的感悟与言说,涉及诸多关于书写的活动。“今天,它更应反映所有关心书法的人的感悟与思考,这自然会影响书法史的写作,但这不仅仅是书法史写作的问题,而是事关我们对书法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邱振中表示。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观念,书写,,传统 观念 书写
下一篇: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走过60年_清华-建筑设计-实践||上一篇:陕西大长安国画院在延川多地开展文化扶贫活动_陕西大长安国画院-扶贫-画院-老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