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克文:以变化万千的笔划意趣描绘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美_王克文-才艺-敦煌-美术-山水画

编辑:张凯 来源:搜狐文化
 
王克文,画家黄宾虹高足王康乐之子。1933年生,浙江奉化人.画家,美术史学者。早年毕业于华东艺专(今

王克文,画家黄宾虹高足王康乐之子。1933年生,浙江奉化人.画家,美术史学者。早年毕业于华东艺专(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于山水画传承与开拓多有心得,笔墨苍秀朴茂,以古为新,风韵清逸,自成一路。1989年以后多次赴美讲学、考察并开办个展。出版有个人画册、美术史论专著和以“山水画”为专题的系列著作多种。现为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才艺驰誉画坛的王克文,为著名书画家王康乐的哲嗣,书画无不精妙,其所著美术史论著作,尤负盛誉,上下古今无所不涉,与书画并驾。奇特的是他20世纪80年代始对元代香光居士王蒙格外垂青,用十数年生命光阴,注重积攒相关资料,撰写了由王朝闻、张仃、吴冠中领衔的中国名画家全集之一《王蒙》,同时受王蒙画风影响重大。中国美术类专业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杨柳青画社、荣宝斋等均为其集结出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发行海内外。

2013年上海书展,他著《山水画技法要旨》(为德高望重的前辈谢稚柳题写书名《山水画技法述要》的修订本)一书旺销,出现印刷厂赶印装订不及的局面。向阳楼为他的书斋名,由大家刘海粟题写,“向阳”二字堪为他处世的人生态度。

古稀之年的王克文开明、低调、谦逊,性格温和,有几分民国文人的遗韵。客厅四壁悬满溥心畲、齐白石、吴昌硕等字画。其中有他自创的一些山水画,运用传统笔法表现富于时代气息的山河景色,具有冲寒独秀之精神,与古法大家手笔相映成趣。

王克文承家学。抗战爆发,翌年其父秉志避难,投奔寓居沪上的姑婆。直到日寇投降,年少的他随母及兄妹离开老家至上海,一家团聚,结束了聚少离多的日子。大概是得遗传,他从小喜欢绘画,随意涂抹,往往涉笔有致。某岁,父察看其涂鸦,觉得孺子可教,便送去海上首屈一指、擅长绘画与书法、鉴赏,且对金石、瓷器、碑贴素有研究,修补古画也是高手的张石园老先生的府上拜学。张师授业认真,不厌其烦,每次去每次为王“开小稿”,在他悉心督导下,王的画技迅速提升,画的内容亦渐次丰富。

1956年王克文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那时他创作的《又是一窝小猪》刊于《新华日报》。作为优秀毕业生,他被派至上海戏剧学院(下简称上戏)舞美系从事山水画教学,先当贺天健教授的助教,续做谢稚柳教授的助教。两轮助教,王师命是遵,协助他们教学工作,还与学生一起聆听教诲,窥门径,揣摩追神,再获濡养。余暇频繁谒见,怀着虔诚之心,将拙作请两位高师指点迷津。不仅如此,他于寒暑假赴父介绍的名师陆俨少、朱屺瞻处习山水画。

尽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穷人翻身当家作主人的政治气息浓厚,反右、四清运动汹涌来袭,但对王克文来说,全充耳不闻,因为工作关系,他已钻入艺术宫殿,迷醉于美术史论研究的乐园。直到“文革”,停课闹革命,他教学、创作、研究的三部曲终于被搅乱了!革资产阶级的命,打倒走资派、“地富反坏右”、反动学术权威,校园这片净土遭侵蚀,受批判的老教授,成为红卫兵小将“练拳脚”的对象。他回忆说:“每上一节课,都要读段‘最高指示’,很是荒谬!”绘画,也限画工农兵,向日葵。让他惊愕的是图书馆被打上封条,想借业务书,靠 “借了批判之用”等编造的借口才能如愿。穿帮后,口子收得更紧,借本书,如同老虎口中拔牙,无法,他就学搞地下工作,找“内线人”,借出的书用“红宝书”作掩护。就是这样,他的学术研究奇迹般地坚守下来。一天,他在公交车上阅读《红楼梦》,正巧被院里的工宣队撞见,隔天于大会上说“有人还在读封、资、修的书,十分顽固不化!”王不加理会,逆境中安之若素,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加强自我修炼。

老父挨整,硬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文化特务”帽子。他说,那时混乱到只要套上红袖章,任何人都可借革命的名义进门抄家。老父遭斗,一会儿拉到出版社、一会儿拉到画院批斗。他赞父亲很顽强,对谣言、硬上纲上线的莫须有的罪名就是不低头。

粉碎“四人帮”,落实政策,抄家物资归还时,王克文代父去认领。跑去大场,只见一处五六十平米的房间内,挂满“文革”抄来的字画。结果他要认领被抄的黄宾虹、张大千等字画藏品一件也没对上号。管理人员道,找不到认领物品,挑些同等的领走吧。他婉拒。心态阳光。

王克文史论研究的基础是读美专时,中国美术史论研究权威俞剑华教授为其打下的底子,使他开局起点就高,从“元四家”入手。

改革开放初始,美术界经历了“拨乱反正”,即拨“文革”极左路线和错误之乱。主题先行论,题材决定论,形式技巧可有可无论,视传统艺术为封、资、修一套等歪理被摒弃。在艺海中“潜水”的王克文,“浮”出水面。“向阳楼”结束了沉闷,他则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创作。

“乡土文学”“伤痕文学”“伤痕美术”思潮应运而生,传达文学艺术家的心声,迎来中国美术的转型期。此时的王克文心情愉悦,激情创作《深谷幽居》等一批思想开放性画作,开始思考如何继承本民族优秀艺术传统?如何吸纳、借鉴西洋画艺术为我所用?等等一些困扰艺术家的理论问题。

2014年王克文于上海宁波同乡书画院开讲座

备课,授课,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撰写评论等,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他需要购买的书,院门边的书店进了货,但处在运输途中,他就一次次去查询。次数多了,与店员熟了,他们即主动把王需要的一类书保留着,专供与他。

八九十年代,他撰写评论二三十篇、论文十多种,迎来学术研究的旺季。显现其理论的高产,笔耕的勤奋与达到的高度。

八十年代末,上戏由余秋雨执掌,根据他的工作思路,成立上戏艺术研究所,王克文、陈钧德、李山等美术师资中的拔尖人才,被集中调到研究所专事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其间,王选报关于敦煌的课题,独自一人于敦煌吃住考察一个月。从教学与艺术、学术的层面,对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进行深入地研究,采集大量的艺术创作素材及临摹。他说,每天都掐时间进洞,上午九时是最佳观察时间,初升的阳光斜射入洞,造型、构图的神奇、平面立体的交错,场面的宏大,存在感,宗教的神秘等,每一处,每一细节均使他心灵受到冲击与震撼!

返沪不久,他撰写的《敦煌艺术》问世,由台湾书泉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倾注了一位涉足艺术史论研究、绘画创作及教学半辈子的学者的智慧、感悟,对敦煌艺术的再认识。书中的见解,有深度有厚度,结合教学、实践与现代艺术、社会发展的纵横思考,推出在建国前后诸多艺术家对敦煌的认知的不同理念,使后人对敦煌艺术欣赏有了新视野。

1989年王克文多次应邀赴美国讲学、考察。在堪萨斯、威廉姆斯、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授课,并举办画展,传播中国文化。

走出国门,他发现一批流失海外的经典名画珍宝,于是开启了国外艺术考察之旅。抽空,他造访波士顿、纳尔逊美术馆,辛辛奈堤艺术博物馆等,饱赏了莫奈、毕加索、凡高等世界级巨匠的艺术瑰宝,眼界大开,遂酝酿有关中国画怎样融入世界艺术之林和运用西画手法丰富中国画内涵的求新求变。他一触即发的灵感,变成笔下汩汩流淌的文字,《海外遗珍》等几十篇文章先后发表于《朵云》《美术》《书与画》《新美术》等刊物上。因对王蒙情有独钟,他连写三本专著《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王蒙山水》《王蒙》,开拓另类视角,介绍、析赏王蒙对中国文人画影响的同时,提出文人画创作思想与社会进步的同步性问题。他的研究也从艺术理论转向现代中国艺术之精神的探索。

由于王克文成就凸显,1992年,经学术委员会和院内外研究专家组成的评定小组审定,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随着时间推移,他有思想观点的论著在学界引人瞩目,邀请他参加国内外中国画史论研讨会的信函雪片般飞来,有“董其昌”“黄宾虹”“赵孟頫”“晋唐宋元”“海派绘画”及北美“中国绘画研究”等。凡是涉及美术史论与王蒙等画家的书,出版社纷纷寻上门,请他把舵。获得诸多殊荣的王克文,跨出艺术的象牙塔,所涉领域更宽泛,如新闻时事、文学、历史纪实、美学等,思想羽翼的丰满,促使他在构思创作上,与一般画家迥异,用纯正中国画技法绘作《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街景》,从画技派画家,脱胎为善于表达当代艺术的开拓创新型的个性画家。

一代大师谢稚柳为王克文著书多次作序,因为他认定,王克文是大有发展前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画家,曾褒扬:王克文在绘事之余,以山水为专题,既论传统,又谈现在,兼有审美欣赏,“悉心绘画,探究画论……我认为这是钻研学问的正道”。对他成就的肯定,不言而喻。

如今,王克文回归书画创作的老本行。纵观他的画作,一是表现题材的多样性。他的画已不局限于山水题材,色彩的运用、笔墨的酣畅等,而重在表现现代生活。二是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他笔下的画境,有时像童话世界,有时那种静谧能牵动观者的灵魂。三是心态的开放。60余年艺路,使他拥有宽阔的视界,成为既是书画家,又是美术史论家的多重身份交织的学者型画家,造就了其画作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N种诠释。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敦煌,美术,山水画,画家,王克文,才艺,敦煌 美术 山水画 画家 王克文 才艺
下一篇:又见大师——钱松喦_钱松喦-画师-画家-气派-学习||上一篇:四川李家坪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_考古-四川李家坪遗址-发掘-李家-文化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