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斌: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视觉思维语言传递_视觉-创作-绘画

编辑:梁侨 来源:山东美术馆
 
10月9日至18日,“2018年山东省美术创作人才(油画)研修班”理论提升及技法讲评课程

      10月9日至18日,“2018年山东省美术创作人才(油画)研修班”理论提升及技法讲评课程于山东美术馆举办。期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刘斌博士作了题为《创作思维——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视觉思维语言“范式”及“质性”传递》讲座。

  现当代艺术创作广泛涉及到人类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而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世界、对于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态度的深刻衍化或说改变,作为视觉艺术创作,从观念到实践面对全方位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判断和定位。

  艺术创作从来就没有一定之规,作为一个面对崭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创作者何去何从,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必须面对的。

  ——刘斌

  艺术没有止境,艺术家的思维亦应是发散性的,相伴艺术走向四面八方,当你发现某个方向与你的生命相契合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可以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在学习阶段,我们要具有更敏锐的“触角”,更开阔的思维和更宽广的视野,探索和触碰更多交错的思绪的边缘和层面,不断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系统,最后找到属于你的语言特质。诚然,不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多么“碎片”和纷乱,作为绘画艺术的基本视觉元素:点、线、面,依然是我们传递思想观念的基本要素,正是由于它们组合形态的多姿多彩,才使得我们感受到出乎寻常的内涵,所以,大家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视觉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感应能力,才能使我们提升对于绘画艺术的品读能力。今天,我们将围绕创作思维,从看的角度和方式、文化与时代、视觉语言自身、以及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能启发大家新的思考。

  一、看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带来表现上的千变万化

  我们既可以在纸上构建或平面的、或凹凸感的、或具有空间光影体积感的图象,也可以以或宏观的、或微观的、或个人独创的特定角度、方式去观看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

  当年,我带学生去敦煌写生,我是第一次见到沙漠,完全被它迷住了!沙漠里的沙子像是被风吹皱并且凝固了的水的波纹,蜿蜒曲折柔美得惊人!然而透过这表象——当大家终于忍俊不住光着脚丫子兴奋地冲进沙漠中,在一片起落不定的小沙丘中狂奔时,才发现它不光美丽,并且是有温差的:沙丘的阳面暖暖的,而背阴面却是凉飕飕的……所以说,我们画画不管是景物还是人物,要强调触摸感,要融入到场景之中体会生命的温度带给我们感觉上的“印记”,通过画面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事物自身的变化。

  二、文化与时代——关键在于观念、立场和态度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具有动态的时间性,西方传统绘画具有静态的空间性,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的。中国传统绘画受儒、释、道影响深远,其成像方式是蔓延式、生长式的错视推移,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点。西方传统绘画主要受宗教和科学的影响,依赖于光线、明暗来造型,模仿物质世界的真实,其空间性呈现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时代的发展使中西方传统绘画的界限日益模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创作观念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我们回到绘画语言本身、回到视觉语言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来思考问题,这会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现代艺术作品。

  三、最简洁有效的视觉语言——点、线、面的威力

  重新认识点、线、面、方、圆、角等绘画语言基本元素,训练以这些单元元素或多元素组合构成画面的能力,重在传达自己的“态度”。

  1.点:积少成多

  点是最基本的绘画元素,我们眼前的这件作品语言元素很简单,它就是利用不同“力度”的“水迹来完成的,但它传递出的力量强度、相互之间的距离、互为渗透交集的关系、以及深浅、浓淡、大小等的不同,聚合而成一个千变万化的图景。同样简单的视觉元素,亦会因材料质感的差异而显现出万般不同的气象。

  大家都曾有这样的经验,会在某些物体或墙面上的痕迹中幻化出不同形象,有的似人、有的像动物……这种想象力出于本能,对艺术家而言是非常重要且必须具备的能力,是艺术家语言系统的重要成分。艺术家通过想象力对视觉元素进行匠心独具的组合,创作出具有感应力的作品。

  2.线:无限的可能

  通过视觉符号幻化出无穷的视觉图景,这便是艺术家的基本能力。这件作品中(编织),在线的微妙变化中演绎、营造出一个幻象的的空间,而它的丰富性、概括性和艺术品味,也显示了画家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功力。

  瑞士艺术大师贾科梅蒂认为:“现在是绝对的存在,它存在着,又在倏忽之间化为乌有……”在他的作品中也呈现出相应的思索迹象:画了又擦擦了又画,在一片难以言传的痕迹的不断交错、重叠、消解表象下,潜隐着他内心难以诉说的孤寂以及他对于存在,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也要这样画,但他的作品、他的语言特质暗示现出的精神内涵,无疑会给我们以启益甚或心理上无形的冲击。

  3.面、体和空间

  在绘画语言方面,大家要从技术、观念等多个方面拓宽视野。表现派艺术家伊凡·尤格罗对人体“幽灵般”的认知及在“体”、“面”上的理解角度和表达方式,给大家在思考和表达上提供了更多一些的启示。

  谈到文化,也可以以壁画为例,壁画是与其所处空间“感应”而成的一种特殊、特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和所在空间、建筑环境、建筑功能以及地域亦或文化背景产生关联,如“墨西哥壁画三杰”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玛雅文化的吸收问题。其实,文化传承也是我们今天所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只有将我们所领略到的西方技术、西方表达、西方观念与我们自身的文化血脉贯通起来,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深度并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再如艺术家莫兰迪,表象上看他长于对“物”的刻画,其实来自于他对于“物”的本身有种笃实的虔诚。这种虔诚使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影响力。若从直观视觉上解读,我们或可把他作品画面中的图景理解为对于空间的“挤压”,或可称之为“挤压空间”。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你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挤压”,在这件黑白器皿交错貌似完美贴合的作品中,你甚至可以看出一种“悖论”,一种图底反转、黑白反衬的关系,由此物象之间产生了一种“胶着”“粘合”般的感应力,这是我在他的“语系”中能明确感受到的。

  对名家的作品,大家也要敢看敢想,具有自己的感受力,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属于你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对事物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觉判断,在日积月累间,它们会在潜移默化间积蓄、成长,终得而成你的艺术语言,你的作品也就因而有了独具特质的表现力。

  四、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三个元素:文化身份——不同文化对于世界的理解的差异;哲学思考——传达你对世界的理解角度以及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观念;生命体验——你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体验。

  1.要让自己“不舒服”

  在某种思维体系里久了,就形成了“惯性”思维,待在这种体系内你就会感觉舒服、安全,与此不符的思维系统你会本能地产生抵触以致排斥心理。一定要警觉这种“舒服”的“后果”,有时候它可能是“致命的”,会毁掉你的创作生涯。

  记得我在山师教学时,第一次上线描课,我就要求学生用毛笔在整开高丽纸上直接画,幅面很大,并且坚决不能起草。第一周,我和大家一起画,周边不断传来学生撕纸和唉声叹气的声音,这种情景持续了整整一周,第二周,身后就悄无声音了,因为学生全都画进去了。所以说画画提高点难度给点压力,总是停滞在自己熟悉、舒服的方式上,很难进步。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逼自己一把,才能把无穷的潜力发挥出来。

  此外,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老师、前辈能给予解答,但更多问题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希望大家能忍受住艺术探索路途上的孤独、寂寞,沉下心培养独立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寻找答案。

  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艺术创作需要有你自己的理解、表述和你想传递的“非同一般”的东西。以草间弥生为例,人们对她的作品虽在欣赏程度上有差异,但作为一名从艺者,了解她这种语言方式出现的“原委”或许比个人喜欢与否更为重要。草间弥生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正是这种幻象,造就了她独一无二的圆点作品。而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幻象”点在哪儿?正是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

  又如徐冰《天书》的创作灵感,我更愿相信他自己提到的儿时在图书馆对于这些既清晰又难以识读的书名、文字的深刻印象,这等于是积郁在他内心里的一个不解之谜,正是这个似可忽略不计的细节,成为多年后触动、引发他创作《天书》的原始触发点,亦成为他标志性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创作落脚点。

  所以,当我们看成熟艺术家的作品时,要从他的成长经历、创作背景、思维体系、人生观点等多个角度分析他艺术语言形成的原因,以他山之石反观自己,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

  3.找到属于你的理念支撑

  画画就是一个人生命印记的自然流露,是隐藏不住的个人密码。正如有的学生一出手,就很有“感觉”,很不错,然而如果他不继续尝试、探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念”抑或说“理论”支撑,那就没有持续力甚或很快“夭折”,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有的同学突然某张画画得感觉很好,然而却保持不住,作品总是起伏不定,这就是因为他对于画面的把握还没上升到“理性”层面,内心积蓄的力量还不够,所以只能靠“碰”,如何持续性地、不断地推进、提升自己的专业“层面”,探寻到自己的发展朝向,为一个专业画家,显然是要认真对待的。

  此外,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题材的表现各异,很大程度是由大家对事物理解的差异决定的。如果内心没有明确的理念支撑,只是不时左顾右盼,或是一味埋头操练“技术”,最后就会完全丢失掉本色自我。所以重要的是要具有反省、反思自身的能力,反观、寻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特质”甚或在别人眼里属于“缺点”的地方,才更能找到属于你的立身之地,还要经一个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使得属于你的潜在能量爆发出来。

  4.创作要有“作品感”和“可读性”

  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里那位不幸的男主角,丢掉自行车后不停地在大街小巷寻找,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走,“走路”这个简单的动作就具有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荷兰画家迈克尔·雷德克尔的画面中不断出现床的图像,ﻪ ﻪ你就觉得他的“床”有故事、有内容。所以画画不在于哪里景致好看就在选择哪儿,而是要根据你最为关注,最为敏感的“内心取向”,来选择景致,譬如你对时间的流逝颇为有感触,那你或许可以把一个场景从早画到晚,与以往不同或说别出心裁的是,你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中“依次”完成这个时光流转的印象,譬如把上午看到的左侧图景画在画面的左侧,将中午的图景画在画面中部,而将下午的景致安排在画面右侧,这样你的画面就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特质,因为它“貌似”显示出了时间的流动,当然我这只是一种“提示”,一种表达的“可能性”,真正的有生命力活力的依凭还是来自你自己内心的冀求,若画笔不辍勤耕于此,你笔下自然就能生发出有意思的思路和具有“可读性”和“作品感”的作品,否则就只能止步于“练手”的习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路是作品实现的基础。但是一个充分的艺术表达,准确地将脑中意象落实到纸面上,技术的支持也很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地研究可以传递出你这种特有意向的技术。过去我们太多地关注和看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不注重有价值的思路的开拓和思维的训练,并进而尝试为达至这一新的思路而派生、延展出来的新的技术的可能性,致使大家出现大一统的、千人一面的奇怪景象。当年,靳尚谊先生到欧洲参观,他注意到国内画家与他们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画面物象边缘的处理,由此他特别着力改进了边缘处理技术,正是这小小的一点改变,带来画面空间感质的变化。

  5. 作品中要有“灵魂”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去海边写生跟着朋友去赶海,凌晨时分天地一片漆黑,然而透过漫天浓密絮状的云层,一束月光穿透下来照射在海面上,镜面一般,在这幽静的月夜使得这束天光带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你似乎就要相信天地之间真的有神灵存在一般……我在想,大家到海边写生,能不能为捕捉到这种神秘的气氛找到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ﻪ ﻪ甚或为能把海的幽密的声音画出来,画得别出心裁?我有一个研究生画海,是在上午,逆光,阳光洒落在海面上,跳跃不定,光斑点点,这个学生干脆直接将海面上闪烁的阳光画成了一个个的星星,虽然她这种画法与以往的画法大相径庭,然而却潜藏着巨大的、发掘新的表现语言的可能性,这也是最为可贵的!这也正如大家身处陌生的大城市时感到的迷茫,你们能不能将这种迷茫无助、让人找不着北的感觉画出来?

  希望大家今后画的海、画的城市……是有灵魂的,而不仅是城市景色的单纯记录。

  6.作品中要有“态度”

  画城市,有的人选择画城市的水泥钢架,有的人画城市的宜居温馨;有的人画看得见的高楼大厦,有的人画隐藏在繁华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人画千百年前的历史印痕,有人画千百年后对于这个城市的想象……

  同一个城市之所以可以画得千人千面,一方面,取决于你的选择,也就是说,取决于你的态度,你想通过它传递出什么,当然你的技术储备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或说心灵的深度。厚积而薄发,艺术,就是表现心灵的“品质”、心灵的宽度和深度,作品正是你心灵宇宙的映射,是你个体生命对外在世界的感应。没有纵深的、系统的思考创作不出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没有有效的、具有表现力的技术支持同样也只能止步于简单的视觉表象。所以说艺术的探索的之路是一条漫长的、不断探索冒险的不归之路,并且总是会在经历复杂的、不断反复的思虑纠结而后回归单纯,回归纯粹,如果没有“复杂”作为铺垫作为基础,你的单纯、纯粹就成了简单。

  时间不会停止,历史进程不会停止,我们对艺术的探索追求也不会停止,大家既然走上这条路,就只能前行,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刘斌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视觉,创作,绘画,,视觉 创作 绘画
下一篇:2018象山晓塘乡中岙村“橘”公共艺术节10月28日举办_公共艺术节-作品-宁波-艺术节||上一篇:青海首批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确定_保护-基地-我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