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赵松柏归乡古意__黄菁造境静穆_黄菁-油画-创作-精神

编辑:王林娇 来源:雅昌网
 
  在当代人面临精神世界现代性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中,艺术家努力探寻当代人内心精神的存在价值,逐渐成为中

  在当代人面临精神世界现代性转型与重构的过程中,艺术家努力探寻当代人内心精神的存在价值,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当代性的重要核心与本质。这便让我们能够看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当代意象油画家的创作和探索。一方面,有些艺术家热衷于中国油画的意象性表达,对中国“意境”美学充满了激情与眷恋;另一方面,有些艺术家崇尚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感,关注个人视觉记忆的主体感受,从而促使他们通过意象图式来探索和完成现代人精神心理的深沉表达。

  “归乡与造境——赵松柏、黄菁油画作品展”近日在桂林市花桥美术馆开展,他们向人们重构了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相互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方式,展出的作品得到了当地艺术界同仁们的高度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艺术家殊途同归的意象油画之路,透过他们的作品也让我有了解读其画意的冲动。

  归乡古意的赵松柏

  赵松柏对桂林旧城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所展作品大多隐含着或明或暗的视觉记忆,他将桂林客观景物的视觉印象转为主观的“心境”,从“眼中之见”变为“心中之境”,这种有意无意地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契合了中国艺术“意象”传统中强调的“道法自然”“境由心生”的审美习惯。我想“归乡”系列作品的核心是用老桂林的物象,开启赵松柏主观地、自由地表达之门,形成他在作品中审慎抒发情感,追求“意象之美”的审美特点。

  在赵松柏所绘的作品中,多以桂林山水、市郊街口、老屋厂房、游泳捕鱼等场景为主,似乎在回溯记忆长河、聚焦局部记忆,大部分影像有赖于他儿时生活场景的还原,归乡情绪浓郁,就像是“回放电影”一样既真实又虚幻。作品语言偏重水墨特性,撷取拼合的黑灰块面与简约勾勒的轮廓线复原了某种时空情境,由此携带出赵松柏某种主观特定观念的追寻,有种“似与不似”的文人画精神,不仅摒弃了“具象”“抽象”等西方油画造型风格技巧对他的羁绊,还更为自由地映现意象油画的“古意”魅力。因此,“古意”也成为他的作品令人难忘的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

  造境静穆的黄菁

  黄菁的油画有一种对深思和静穆的美学召唤。莲花、菩提、神龛、观音等元素构成了部分作品的空灵意象之美,许多刻意的留白、覆盖涂抹的色块使画面散发着神灵的气韵。在有敦煌壁画印迹的《仙女系列作品》中,形式上的自由已经把作品不再定义为纯粹的人物画,中国禅学参照图像系谱隐隐地延展在变异的画面里,他试图从构图取舍、物象造镜的艺术语言里审视自己的内心,对过往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自省式的感悟,不由地让画布有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中国美学意境。

  关于黄菁所绘的禅意作品,我前不久曾有过一段感言:“观黄菁所绘的禅意作品,犹如佛前静坐,莲心平寂。那些素手焚香的虔诚信徒,那些得隐忘忧的端庄佛陀,以淡守安然的姿态承载善坛净土之精神,画面圆融出人物心随境转的审美追求,不禁让人心生莲花。” 而在今天看来,似乎还能产生相似的观感。由此可见,黄菁这组作品的创作背后蕴涵着“心物想通、参禅智慧”的精神维度,同时,“造境”手法鲜活的作品实现了他对终极生命品质的承载,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传达了当代人在文化心理追求上的理想自适状态。

  为了多维全面地呈现赵松柏、黄菁油画创作的思考过程,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手稿,这个设计的寓意似乎在展现他们既缜密又自由的创作思维。每一张小小的图稿,都是他们捕捉碎片化、瞬间感、闪现式创作灵感的成果,清晰地表现出他们对瞬息变化的创作过程饱有的肃穆态度。同时,通过手稿与原作的对比品读,我们又能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甚至找不到相互对应的作品,又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他们遵从内心情境、图式效果的变化需要,将“变化”作为任何一次创作的常态,悄无声息地折射出中国“以不变应万变”的深刻哲理。

  苏旅、刘新两位著名美术评论家将本次展览以“归乡与造境”为主题,也许是因为“归乡”与“造境”是目前两位艺术家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气质。赵松柏针对“归乡”的创作,主要借助了时空回望与精神回归的方式,希望给中国当代油画找到古典生活事项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符号;与此同时,黄菁“造境”形式的哲学思考,成就了他近年油画创作的艺术特质,他强调艺术创作对现实的关注与精神的介入,从而使艺术创作本身具有了特定的语境价值。对我而言,这两个关键词也在暗暗地推动着我的观画过程,她敏锐地触动我的内心,最终使我获得了解读两位艺术家作品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油画,创作,精神,赵松柏,黄菁,油画 创作 精神 赵松柏 黄菁
下一篇:雄安新区设立纪念产品盛大首发_邮票-中国工商银行-全套-邮票||上一篇:当艺术成为一种体验——那些可以摸得到的“美”_空间-日本-观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