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常秀峰:被誉为中印艺术交流的使者_深圳美术馆-天竺-艺术-写生

编辑:刘倩 来源:艺术观察
 
  由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的“求道天

  由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的“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于28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将分为负笈雪泥(留印前)、天竺求道(留印期间)、鸿雁归来(回国后)三个部分,展出常秀峰创作的中国国画、印度画、素描写生、工艺设计稿、书法等共计130余件作品。此次展览也是常秀峰在深圳的首个大展。

  常秀峰于1915年出生于安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曾入国立艺专学习,蒙受徐悲鸿、丰子恺、溥心畲、潘天寿、傅抱石、郭沫若、张大千等艺术大师指点,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47年经徐悲鸿推荐前往印度国际大学留学。1960年他曾被印度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投入监狱,后被营救回国在家乡安徽从事文博工作;他为了艺术两度离开故土,终因思乡心切而叶落归根,在深圳度过了隐居的晚年生活。

  策展人、学者王聪丛表示常秀峰作为20世纪上半叶唯一留印的艺术家,通过他,我们看到另一种关于重视东方文化和自身文化传统的观念在20世纪的发展和延续。这条线索是在东西之争中,一代代学者、文人关于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通过对常秀峰的“天竺求道”,让我们看到20世纪现代艺术命运中的一种多样性、丰富性。

  本次展览特别突出了学术研究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现代中国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叶浅予等人都曾到印度写生,都属于中印艺术交流的使者。而到印度留学,系统学习、临摹和借鉴印度传统绘画元素,并融入自己的写生与创作,形成中印融合的绘画风格,常秀峰可以说是现代中印艺术交流史上的第一人。当代中国画不仅需要中西融合,而且需要中印融合、中伊融合、中埃融合,为新时代构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艺术的感染作用。这也许就是常秀峰的中印融合风格的绘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深刻启示,也是今天“求道天竺——常秀峰留学印度绘画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特区举办的重要原因。

  在常秀峰的绘画实践中,沿着两方面展开。一条路径是临摹,只不过对象是印度莫卧儿细密画和印度复兴派绘画。另一条路径是以写生的方法创作。在学习了印度当时绘画的技法后,常秀峰以写生的方法进行创作。在1948、1949年两幅《校园之秋》为题材的写生作品上,可以看到他用中国画与印度复兴派绘画元素进行对比尝试;在《知音》《何处是归程》等作品上,我们看到他运用印度画技法的成熟。在写生的背后,每幅画给人的感受都特别有诗意,非常细腻、生动。

  通过深入细腻的观察,加上勤于练习,常秀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反复思考将东西方艺术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在《摹印度古画》作品中可见常秀峰的一些思考。印度莫卧儿细密画引进了波斯细密画的元素,也间接吸收了中国工笔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幅画的题款中,常秀峰认为该古画中既有宋画的写实精神,也有埃及波斯风格;再比如,常秀峰的山水作品,在传统的笔法、写意精神的基础上,设色方面做出了大胆的突破,在此次展览中亦有呈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继潮认为,常秀峰负笈印度,求道天竺,“像唐玄奘一样‘取艺术之经’”,研习印度绘画。面对异域的人物与自然、风情与物态,常秀峰以中国写意绘画大体为统摄,创建“白描异卉”“天竺异韵”“异域图真”的现代画家个体图式。这批作品将成为近现代中印美术交流史上珍贵的绘画遗存,为中印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做出贡献。

  贯穿常秀峰一生,对他最重要的一个人,莫过于他的叔父、我国东方艺术史大家——常任侠先生。二人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是只差11岁,亦师亦友。常秀峰先生在入国立艺专读书、留学印度等重要人生节点上,都可以看到常任侠的影响。在存留的数百封往来书信中,可以看到二人在艺术创作和研究上互相交流,在动荡的时局中人生的相互慰藉。本次展览特别在独立展厅中展示叔侄二人几十年之间的珍贵通信。

  深圳美术馆策展人李原原撰写了《共休戚 互慰藉——读常任侠常秀峰往来书信有感》一文,生动细致地对两人的书信做了梳理。二常交往主要体现在人生经历、思想和艺术创作、为人处世等方面。在人生经历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常秀峰每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都有常任侠直接的助益。“常任侠与常秀峰叔侄之间的交往对常秀峰艺术道路的选择与方向都有引领的作用。”李原原如是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的一扇重要窗口。这里开放的风气、温暖和煦的阳光吸引了不少美术名家的到来,这其中就包括朱屺瞻、李苦禅、陆俨少、宋文治等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书写着他们与深圳的不解之缘。

  在这一大批美术名家的名单中也有常秀峰。2006年,92岁高龄的常秀峰从香港搬到深圳,直至2010年离世安葬于深圳。深圳是常秀峰安度晚年之所,是他经历过风风雨雨之后选择落叶归根的地方。

  常秀峰的儿子常筝回忆自己的父亲时表示,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人式的教育,涉猎广泛,精通戏曲、音乐、诗歌、篆刻等等。“我父亲非常风趣、健谈、善于沟通。他精力丰富,喜欢讲故事,将人生的哲理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他眼中,父亲将艺术融入了生活。居住在深圳的日子里也是笔耕不辍,写字、绘画、篆刻,始终坚持对艺术的追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天竺,艺术,写生,常秀峰,深圳美术馆,天竺 艺术 写生 常秀峰 深圳美术馆
下一篇:“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29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_深圳美术馆-自己的-绘画-展览||上一篇:北京“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摄影展展出_北京摄协-摄影-首都-永定河-文化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