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施勇在自己所居住的公寓创作了环境装置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
在9㎡的车库里看一场不可思议的群展,在暗无天日的防空隧道中摸索一场前卫艺术之旅,在公寓、别墅区见证一次当代艺术展览开幕……近年来,这些位于私人空间里的“另类”展览,以其特殊的姿态而迥异于常规画廊及美术馆的白盒子模式,逐渐在公众视野里纷纷亮相。那么,这些私人空间的艺术项目与常规展览究竟有何不同?付诸实践的过程又有哪些顾虑?在公寓、别墅甚至车库里成功且持续地办展览到底可不可行呢?
近年私人空间艺术项目一览 (北京地区,不完全统计)
为什么选择私人空间?
如今我们谈论“私人空间”的艺术项目,境况早已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尚处于“前画廊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所做的“公寓艺术”。因为经费及特殊的历史条件,艺术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实施了一系列的前卫艺术项目,包括北京的徐冰、王功新、宋冬,上海的施勇等艺术家,家变成了临时展厅。据说,影响中国一代艺术家的劳森伯格受邀观摩地下“七人展”后,有意邀请张伟前往美国。而就在两年前,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的“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对大尾象工作组1991-1996年在没展览空间的情况下选择临时空间自主组织展览的历史进行了回顾。
如果说这些项目是“前画廊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替代品,那么如今“私人空间”的艺术项目更像是画廊空间之外的一种特殊补充。2015年底,外交公寓12号开始了一场接近于展览的纪念活动;2017年,位于段祺瑞执政府院内防空洞的掩体空间迎来开馆展;同年,选址私人住宅区的候鸟空间-北京开放;2018年,亮马桥外交公寓A区的一个车库摇身变为车库实验艺术空间;不久前,新氧艺落地顺义别墅区东君府。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1995年,王功新回国后在北京家中实现的场域特定录像装置《布鲁克林的天空》
为什么选择在私人空间做展览?候鸟空间创始人卢玫表示,“北京空间所位于的私人住宅,之前是我们的闲置空间,没有额外的成本和更多的压力,这样能够把更多的支出运用于艺术家的项目上。此外,空间虽然是住宅,但是改造过之后很适合做展览。”
而今年刚刚落地新址的新氧艺负责人蔡文娟坦言,之前没有固定空间的时候,在公寓和商业画廊空间都做过一段时间的展览,在她看来,“商业画廊的固定空间带来的展览效果并没有好过公寓的私人空间展览,所以我并不觉得展览的场地一定要有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不同情景做各种灵活的策划。”
“我不想把私人空间的展览简单地归为展览,因为展览的范畴有点狭隘,我觉得就是艺术项目。”在策展人段少锋看来,相比于画廊空间,私人空间的确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不会有画廊所谓的销售和风格的包袱,很容易轻装上阵,所以心态是很良性的;其次由于私人空间面对的观众多是业内的,所以自由度更大,实验性更强;第三,私人空间非常挑战艺术家传统的展览思维去呈现作品。”
2017年,位于段祺瑞执政府院内防空洞的掩体空间开馆展“对白”展览现场(©掩体空间)
2018年,新氧艺落地新空间展览开幕现场
优势与劣势并存,私人空间项目如何持续?
在蔡文娟看来,小型的私人空间在项目上更好把控,可以增进深度的交流和互动,因此更具灵活性;但是它针对的是对项目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人,会屏蔽部分公众的人群。不过卢玫则表示在私人空间做展览,可能会更加生活化,“就我们现有的空间来谈,它本身就是在一个生活区域里面,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空间。这种在社区里面的展览可以带动人们在生活中对艺术的关注,更加日常化,生活与学术之间没有那么大的距离。尽管在社区里面,但并不妨碍空间的专业性,之前在国外生活时有很多这样类型的空间,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方式。”
除了对优劣势的理论分析,摆在眼前的还有更为现实的考量:这些更多依靠自掏腰包的艺术项目,如何良性地持续下去?段少锋谈道,尽管北京的私人空间并不在少数,但相比于巅峰时期2015年前后,反而有所减少。“我觉得私人空间的艺术项目更多的是个人情怀吧,纯投入的,至于说坚持多久,完全看私人热情,没热情就不做了也没什么不好。”
2017年,已经九岁的箭厂空间展览比以往减少了一半,在北京开墙破洞整治中,箭厂空间被堵得只剩下临街的一小张窗户。同样是坐落于胡同中的LAB47东四七条实验空间,也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冷却退场;而位于798宏源公寓的A307,由策展人李振华、媒体人鞠白玉以及艺术家徐渠共同创办,一年之后告终;毋宁说早已销声匿迹的On Space、Action Space。
2018年1月1日,车库实验实验艺术空间于亮马桥外交公寓A区横空出世(©车库实验艺术空间)
2018年1月1日,车库实验实验艺术空间于亮马桥外交公寓A区横空出世(©车库实验艺术空间)
段少锋则持有另一种看法,这些并不会影响展览教育大众的作用,“比如箭厂空间,比如Lab47当时也在胡同,对面就是一个小学,小学生经常进去展厅玩耍,我觉得当代艺术或多或少是影响他们的。”卢玫也表达出相似的观点:“因为在社区里面,社区的邻居、小区的住户都成为我们观众,这种传播方式效率很高。”
因此,在别墅、公寓、车库这些非常规空间做展览究竟可不可行?或许还需要更多、更持久的事例来进行佐证。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在今天,这些空间的艺术项目正以一种迥异的姿态成为当代艺术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公寓,项目,策展人,私人空间,艺术 公寓 项目 策展人 私人空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