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靠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通过十多年的追求,我向自己发问: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去投入新的思考、拓展设计的边界?
——2018坡州图书奖出版美术奖得主李猛
坡州市位于首尔西北部,因出版业的集中和发达闻名东亚,“坡州图书奖”(Paju Book Awards)是由中、日、韩三国的出版家们发起并主办的,包括著作奖、策划奖、美术奖等。9月15日,第七届坡州图书奖颁发,今年出版美术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内地书籍设计师李猛。此前获得过这一奖项的,还有著名的书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与研究创作一身兼的赵广超等。这次获奖让李猛感到非常意外,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行业内算不上有名气。出版美术奖是由出版人进行评判的,看待装帧设计的视角与常见的书籍设计奖有所不同,出版界对李猛设计作品的肯定和嘉奖,对他而言是很大的鼓励。
李猛
李猛在2005年成立了设计工作室,长期在文博领域工作。2009年他设计了《故宫日历》,带动了日历出版的潮流,不过那时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名字。直到近几年,他出色地完成了《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我们的中国》《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蒙古国纪行》等一系列学术书,出版界和读者开始被他图文相得、精华内蕴、守正持中的设计风格所吸引。
介绍李猛,离不开“设计”二字——但是他似乎并不认同“书籍设计师”这个名号。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也和同行们不一样。
对很多设计师而言,书籍设计只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门类,做广告、商标、包装、识别系统、界面同样可以彰显才能,更是生财之道。但是李猛工作室只针对出版物做设计,不接与书无关的商业设计。2003年,他从清华美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一门心思就是要设计好书。
封面被视为书籍设计的重中之重,抢眼的封面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但是相比封面,李猛更重视内文设计。他倾向于慎用所谓“创意”,认为不必过度盲目地看重封面的作用。
李猛做的大多是图文书,图片类型多样,品质高低不齐,如何处理复杂的图文关系,往往令设计师们头疼。李猛却见之心喜,“越复杂越好”。把图片和文字编排得逻辑清晰、美观悦目、便于阅读,是他的乐趣也是他的专长。而且,他不采用一些同行推崇的“网格系统”来排版,他觉得网格设计是凌驾于内容之上的一种限制手段,即使与内容匹配,也不适合汉字。
作者和编辑们总是称赞李猛能理解书的内容,给予最恰当的呈现。他似乎特别“挑剔”书的内容和作者,更愿意为值得读的书付出,而不是彰显自己的设计或个性,他总是把自己的痕迹隐藏在书的背后。
李猛做的书,并没有一眼望去目眩神驰的效果,但是打开书去读,就能领会其中的美妙。不仅是阅读的便利和视觉的舒畅,严谨有序的编排,图文之间的节奏,以及某种微妙的呼吸感,赋予了书一种可以感知的平和气息。说到底,这涉及到对内容最本质的理解。“书”作为一个载体,对李猛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让书是书,让读书是读书。”这是故宫出版社编审朱传荣评价李猛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装帧设计求新求变花团锦簇的时代,“让书是书”并非一句空话,它很有针对性。然而貌似简单的,可能最难。因为这不仅关乎才华和技能,也取决于一个人的定力和坚守。
青阅读:您获得了今年坡州出版奖的出版美术奖,在获奖感言里,您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而不是“平面设计师”。在您看来,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李猛:我觉得,书籍设计师,应该是“出版行业中的设计师”,身份两者兼有。强调“出版工作者”,是给自己提个醒,在方向上要更倾向贴近出版行为本身,具体的切入和展开都要围绕最原初的动机——出版。小学生都知道的“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这个简单道理。设计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是不能背道而驰,利用内容去表达所谓的设计。
青阅读:封面往往被视为书籍设计的关键。但您说自己更重视的是内文设计,为什么?您认为封面和内文设计的理想关系是怎样的?
李猛:封面,确切地说应该是“外观”。做书是个系统工程,相比整体设计来说,实在没必要那么看重。封面(外观)和内文(内容)的设计,理想的关系是达到一种“十分合理的高度匹配”的状态。对于阅读者来说,显然内容才是书的主体。我对内容设计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外观。外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需要特殊处理的一小部分,仅此而已。关于书,我反对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做法,当然,不单指设计,也值内容。
青阅读:您设计了许多图文书,图文关系复杂,图片类型多样,质量高低不齐,但您总能安排得逻辑清晰,版式悦目,让阅读毫无障碍。可否就内文版式设计谈谈心得?
李猛:先要读懂全书,包括图像等内容;同时设定一个高的标准;反复检讨:诸如内容质量、目标读者群比重、作者及参与者的感官品位偏好、页面空间局限、生产成本、编辑方式……。这些问题都处理到位了,读者阅读时的体验自然不会太差。
青阅读:一些获得装帧设计奖的书常遭读者诟病,就是形式新奇,而内容单薄不可读。您做设计会有意挑选图书吗?您怎样看待书的形式、制作工艺和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李猛:会挑选。不仅挑书,还挑编辑、挑作者、挑出版机构、挑印刷厂……也就是说能涉及到的,每一个参与者,我都挑。因为一本好书的诞生,设计师也只是其中一个参与者,只有前述各方面都达到高标准了,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完全的书。设计的价值是附加在成品书本身上的,无法独立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书的形式,演变史很长。书的原始形态,其实是文具的一个门类。被社会分工异化成一个单独的种类,现在的主流形式是工业印刷品;制作工艺的种类,特别繁多,超乎想象,当然也不局限在印刷工艺,大体分手工艺和机械工艺。这二者和内容的关系,怎么说呢?是一种特别动态的关系,不固定。比起考虑他们的关系,我更着力的是内容的构成方式,其间要借助到形式和工艺,当然还有其他。
青阅读:作者和编辑都特别赞赏您对书的内容的把握、理解和创造性的呈现。作为设计者,您怎样看待和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如果遇到矛盾怎么办?
李猛:参与、合作者之间,相互宽容比对立更有利于工作,作者、编辑和设计师也可以成为朋友。
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在某些内容呈现方式上的观念相左。有时,一方的概念诠释、沟通用词,在另一方看来,根据其感官经验,会完全误解。在回答您前面的问题时,我说到“作者及参与者感官品位偏好”问题,可以说,是做书过程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我控制不了,也不想控制。顺其自然,有时意外收获也大,失败了也正常。
青阅读:从业以来,您只做书刊设计,而且几乎都是文博类,近几年才过渡到历史学术类的图文书,为什么把自己限定在这个范围内?听说您也开始有限地尝试纯文字书的设计,可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猛:我的专业是书籍设计,顺理成章就坚持下来了。当然,个人兴趣产生的动力更主要些。确实,我做的大部分书都是“文博类”,也是兴趣使然。准确地说,应该是“古代+中国”范围内的题材。市场原因,图文书相对多一些,自然就涉及到历史、文物等内容。我是有意暂时回避其他题材和内容,当然也不是完全屏蔽。 纯文字书,大多是文学体裁。市场原因,出版人往往着眼点在外观。这和我的理念相悖。只能慢慢积累吧。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切入点,我在这个点上逐渐拓展范围。表面看,历史文博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其实可做的事情非常之多,就我们团队来说,满负荷工作是常态。古代遗产确实丧失了存于彼时的意义,但是,当代和古代藕断丝连。设计古代题材的书,是我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大量积累、 思考,由古及今,逐渐探寻和形成全局的设计方法。到成熟时,也就无所谓“古今中外”。
青阅读:您理想中的书籍设计是怎样的?
李猛:我一直认为,书的设计,其实就是从视觉角度进行编辑。 内容信息的构成方式,有万万种,如何抉择和评判,却总是局限于参与者的视觉品味。此时需要一种理性和感性优雅的结合。 美学方面,我从来不排斥任何一种。我追求高匹配度,包括内容本身的自洽程度。《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理解,“文”指的就是呈现方式,“质”就是内容本质,“彬彬”就是高度匹配,同时有“美”在里面。我很赞同,我希望经过我处理的书,都是文质兼备,相得益彰的。另外,设计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透明度”。通过我的工作呈现出来的内容,越不着痕迹越好,越普通越好。以减法为主,需要增加内容之外的元素,以“十分必要”为原则,内容方面有冗余的话,也要斟酌是否加以节略。
诚然,我从业的时间不算长,还有待积累、有待增加工作经验。到目前,所有的工作过程,就是思考和学习如何做设计的过程。我看重作者、编辑的独立性,书稿的纯粹度。要消解固化的、拍脑袋式的设计方式,唯一可行的原则是, 要打消编辑、设计师甚至作者的界限,合为一体。换个角色看问题,往往出人意料。
《故宫日历 二〇一〇》
故宫出版社2009-10
这本日历第一次把传统的手撕日历和书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沉着的红色彰显着紫禁城的独特气质,极受读者青睐。它带动了日历出版的热潮,模仿者甚众。
《萧山朱氏藏砚选》
作者:朱传荣
三联书店2012-11
这册小书不常见地采用了24开方本、竖排,但整体面貌非常朴素,平装本手感柔软舒适。作者要求减少印制成本,认为砚台的拓片单色印刷足矣,但李猛坚持其中一方砚必须四色印刷,甚至说即使他自己掏钱也要彩印。书出来之后,彩图的效果,犹如流动的墨色中一点晶莹的高光。李猛选择的,是题记最全、最有代表性的拓片。
这本朴素内敛的书,让三联书店的另一位编辑曾诚爱不释手,萌生了将来要找一部合适的书与李猛合作的念头——那就是四年之后的《我们的中国》。
《我们的中国》
作者:李零
三联书店2016-6
尽管李猛表示自己不偏重设计封面,但这套书的封面无疑令人眼前一亮,完全突破了历史和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常规思路。他将作者提供的文物图像局部放大,作为封面图案,不仅典雅沉着,而且透出一种现代感,视觉冲击力很强。整套书在细节上的贯穿,显示了细密的构思和清晰的逻辑。印制方面也非常简洁,封面以铜版纸覆亚光膜,仿布脊,避免了繁琐的工艺和过高的成本。虽是精装书,但轻重得当,翻阅舒适。正是由于《我们的中国》所体现的非凡才华和对书籍设计本质的深刻理解,2016年青阅读将“年度设计师”的称号授予李猛。
《万变》
作者:李零
三联书店2016-10
《万变》与《我们的中国》系同一作者,开本相同,可以在材质的选用方面稍作比较。《我们的中国》配图以照片为主,而《万变》则多为器物,成像要求更高,所以选用了质地更为紧密的纸张。鱼的封面图案同样是作者提供的,李猛大胆地选用了红色,书名烫黑,游鱼用UV工艺提亮,黑红两色,呈现出一种漆器的效果。封面覆触感膜,仿布脊,仔细看会发现书脊边界处做成了毛边效果,过渡得更为自然。
《木趣居:家具中的嘉具》
作者:伍嘉恩
三联书店2017-9
这是一部明式家具的研究性图录,中英双语对照。每件家具都按照类别一一呈现,从整体到局部细节,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以及相关的明清版画被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在图录展开之前,李猛还安排了王世襄先生赠与作者的六阙《望江南》,挑选家具图像,一句一句对应阐释词的含义,并用圆形和方形镂空的方式透出图像,既实现了中英文对照的图文衔接,也暗含着江南园林隔窗观景的文化意涵。这样的构思,远远超出了图录和画册的常规设计,是李猛独具匠心、诗情飘逸的一笔,无疑也显示了他理解文稿,创造性地展示内容的能力。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作者:陈海涛、陈琦
三联书店2018-1
相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一定会对什么是卓越的版式设计,什么是理想的图文编排有所触动。最直观的,当你需要对照图像来阅读文字时,它就在眼前;当你想看得更清楚,局部放大图出现了;有的拉页,正背设置,同时安排了壁画和线描图,便于对照……这本书中包括了彩色插页、局部图、线描图、视觉分析图、内景及外景照片,图片类型极为多样,尺寸不一,然而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清晰简明,从宏观到微观,书的内部空间被充分展开,文与图共同担任了最好的导游,带领读者沿着最佳线路神游敦煌的代表洞窟。
《蒙古国纪行》
作者:罗丰
三联书店2018-1
在这本书诞生之前,从作者到编辑,没有谁能想到一本学术性的考察记、一本平装书会是这样的面貌,可以说它刷新了人们对这类书的认知。全书收录了两百多幅不同类型的照片,李猛统一处理成正方形,不再随文排版,而是将正文和照片分开,由于每篇文字较短,所以并不影响图文的对照关系。他还按照考察日期设计了篇章页,以跨页图呈现。全书节奏起伏,严整中有一种微妙的悠扬之感。护封背面还藏着一幅手绘的考察行程图,这类翻开书才能体会到的细节,也是李猛做书的一个特点。
文| 尚晓岚
作者谈李猛的设计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作者:扬之水
故宫出版社2014-9
(我)素来抱持一个执拗的认识,即不见设计的设计,方为最高境界。版面素净而眉目灿然,气息朴实而舒缓,阅读舒适而方便,向为私心所深喜。至于这一部书(《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设计,我不知道该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只是觉得它自为天地,境界别开,而以作者的身分,更感觉这是一种贴“心”的设计,我所希望的图与文字共同构成叙事,设计者竟是“不谋而合”。
——扬之水
感谢李猛,帮我从选纸、版式到每一个细节,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把《我们的中国》和《万变》,从封面到插图,做到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毕其功于最后一役。我心中理想的美编,不仅仅是个熟悉古代元素,追求构图效果的人,他还是个对书有所理解,对作者也有所理解的人,李猛做到了这一点。
——李零
每次收到李猛为我设计装帧的成书,都会感到莫名的喜悦。虽然设计样已经预先知道,成品的样子已是心里有数,但成书的整体优雅细致,选用的材质恰到好处,还是令人喜出望外。这当然缘于李猛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美上的独特天赋,但这些并不是这十年中我与他合作无间的主要原因。
最令人感动是李猛会用宝贵的时间去读懂他要设计的文稿,从而掌握内容的精髓,然后以典雅端庄的设计加以表达,这样不但更能凸显主题,也能帮助读者多层次地领会眼前读物。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设计不时出现神来之笔,像《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封面,用家具图像代入明代版画的创意,《木趣居》中王世襄先生六阙“望江南”词的设计演绎,见者无不赞叹。
——伍嘉恩
李猛对新技术有足够的了解,但不到需要的时候不为炫耀技术而使用。简约,克制,不多嘴,最大限度地使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图像,有体会,不点明,不说破,让作者的心意渐次浮现,让读者掩卷后有会心之乐。成品书,在架上不醒目,拿过来可手,封面扉页也不脱正常两个字,却耐看。所有细节都有出处。纸的质感颜色,字的大小形式,天头地角与行距,读书时退隐得无声无息,视觉的疲倦减到很小。
——朱传荣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者,封面,出版,李猛,作者 封面 出版 李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