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金沙遗址今起呈现“金色记忆”:从四千年前金饰看到汉唐金器_面具-金器-黄金-中国-面具

编辑:彭菲 来源:澎湃新闻
 
商周金面具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

商周 金面具 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9月21日起在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外展出,包括来自国内各大博物馆的350件(套)珍贵金器,其中珍贵文物比例超过70%。

  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初现——夏商西周时期”、“盛放——春秋战国时期”、“融汇——秦汉时期”、“耀世——魏晋隋唐时期”、“异彩——宋元时期”、“专题展示:黄金面具”等几大版块。据悉,此次金器特展是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参展单位最多、时代跨度最广、展品品类最全的金器专题展,不乏各文博单位的多件镇馆之宝,可谓最高等级的金器大展。展期持续至11月20日。

  初现——夏商西周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金器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黄金制品器形较小,纹饰简单,且多为其它器物的附属装饰,或是人体的装饰。黄金制品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北、中原和西南地区,其风格南北迥异,反映出不同区域间价值观念和信仰习俗的差异。这一时期,古人已运用范铸、捶揲、锻打、錾刻、镂空、剪切等工艺来制作金器。

  盛放——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日渐频繁,金器的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重要象征。黄金制品的类型更加丰富,除首饰、佩饰、车马器、兵器以及货币外,还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金器皿。北方金器制作系统和南方金器制作系统各具特色,使各地出土金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中国古代金器制作的第一个飞跃性发展。

  面有“郢爰”阴文印记46个,其中完整的35个,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郢爰(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之一。

  融汇——秦汉时期

  秦汉大一统的确立,促使金银开采业和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拓展,金器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汉代“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影响下,帝王及贵族等对金器的占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金器的制作更加精细,种类也更加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以来,西方的金器制造工艺也逐渐被中国工匠所掌握,使这一时期的金器呈现出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繁荣局面。

  耀世——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输入的金器数量大增,其与中国传统风格完全不同的器形、纹饰、技法为中国金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隋唐时期金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代,金器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外来器物的影响下,唐代金器在造型、技术上不断突破传统,将多种文化完美融合,同时又不乏自由创新,并逐渐于唐中期以后完成了金器的中国化过程,唐代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金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

  异彩——宋元时期

  宋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金器手工业随之兴盛。其金器制作不仅继承了唐代的昌盛,而且更为普及,民间作坊逐渐成为当时金器制造业的主流,民众化、商品化成为金器的重要特点。宋代金器的种类与造型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观念意识密切相关,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金器更多地带有中国传统的装饰韵味,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西夏、辽、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金器则在借鉴吸收周边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富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格。

  专题展示:黄金面具

  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通常都与礼仪、祭祀、丧葬等活动密切相关。其中,以黄金制成的面具十分罕见,在世界范围内发现较少,反映出使用者地位的尊崇与神圣。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出土的黄金面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大小、造型、功能各有不同,更蕴藏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记忆。

  展览名称:《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1日——11月20日

  展览地点:金沙遗址博物馆

  (本文图文资料来自金沙遗址博物馆公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黄金,中国,面具,金沙遗址博物馆,面具,金器,黄金 中国 面具 金沙遗址博物馆 面具 金器
下一篇:一边是崖面,一边是帆船,隈研吾新作“邓迪V&A”落成_邓迪V&A博物馆-苏格兰-就像-设计-空间||上一篇:观点|青莲寺彩塑修复如新,谁在剥夺观者对历史与时间的感受_修复-青莲寺-塑像-释迦-文物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