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仲清华
由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少年美术展览与推广中心共同主办的“2018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仲清华绘画作品展”于2018年9月19日在恭王府博物馆安善堂正式开幕。作为系列展览的第五个单元,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袁运生教授、李睦教授担任个展学术顾问,此次共展出仲清华近年创作的优秀作品38幅。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 边伟,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丁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仲清华绘画作品展’学术主持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敢,艺术家仲清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恭王府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等院校师友到场祝贺。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 边伟 致辞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丁杰 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仲清华绘画作品展’学术主持 李军 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 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敢 致辞
艺术家 仲清华 致辞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军教授在评论中这样写道:”透过窗户,在杜甫看到宇宙的地方,仲清华看到了弗里德里希,看到巴尔蒂斯,也看到了浩淼的心事,看到了自己。仲清华看,仲清华看人,仲清华看人之看,看自己之看。”
中西绘画语言的融通
仲清华的创作资源不仅来自西方古典绘画对造型规律、精致的审美,现代具象绘画中对表现性色彩、造型的琢磨,并且从中国画传统中找寻与油画相融合的意趣和语言的关联。正如他自己所言:“在我的内心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式的画面,她是中国的。作为西方的绘画表现语言形式之一的油画,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将她和中国的绘画语言、文化意蕴相融合是我在绘画中主要研究的课题。我衷爱西方的古典绘画,同时我又非常迷恋宋、元、明时期的山水画和文人画。我试图在我的绘画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意境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叙事性场景、古典式静谧格调以及现代建筑空间的巧妙融合,这是我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当代古典意识与唯美情境,拉近了观者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我颇爱油画丰富的质感,它既可以精细入微的描绘细节,表达物象的形质,又可以大笔自由挥洒,传达画者的心性。色彩的表现力也是我在绘画中一直探索的课题。我偏爱画面的色块与造型的丰富性,有时我在一张画面上会反复的涂抹油彩,不断地刮擦来探寻色彩的力度与和谐感,有时为了一块满意的色彩,我可以在画面上来回反复十几遍,直至满意方可罢休。我追求画面色彩的雅致感,或许这归因于我衷情于宋画的缘故,同时我的作品并不刻意遵循西方的绘画透视学理论,在我的画中常常以光线,色彩和画面的二维分割为手段来诠释其中的关系。”
《执圆镜的男子》 117×91cm 布上油画 2008年
《幽兰》 140×8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行香子》 100×5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人物的精神性表达与心性的自我认知
仲清华擅画人物和肖像,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人物创作的不同表现,而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的人物总是由内向外的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光芒”。这样的光芒或在少女的背影;或在静静端坐的女性裙摆上流淌,他对光线色彩的应用,在外光和主观印象营造之间。他的人物是一眼看不透的,并非直白的呈现,而是象征性的和表现性的。他所追求的并非古典的唯美与理想之美,而是带有精神分析式的探索的不同情景下的个体世界。
《梳妆的少女》 138×108cm 布面油画 2013年
《晚风》 100×5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望江》 120×6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影》 150×12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读书的人》80.5×130.5cm 布面油画 2013年
他的作品在现阶段又看向了风景或者说景观。虽然作品依然有着来自欧洲绘画的质感和温度,但又多一些中国山水绘画中的游走和空间的维度。用笔逐渐松动,对型与色和空间关系的相互融通,光线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自由的表达,产生了一种由笔触自身产生的独立审美,如同中国绘画中的“笔墨”。这也许是仲清华对个人身份逐渐深入认识的一种显现吧。
《庭院》 60×5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山居》 150×8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有风吹过》 88×65cm 布面油画 2016年
《致远方》 60×8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疏影-5》 39×31cm 纸本水彩 2018年
追慕诗意已成为心灵的向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对仲清华在艺术中所追求的精神性,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仲清华一边参悟欧洲绘画,一边又赋予它一种新的诗意语言表现,这是他为物质化生存现实下的众生相赋予的神圣意境的一种努力。今天我们已经离诗意情境越来越远,而追慕诗意已成为心灵的向往,成为心中的神圣。欧洲绘画的精华是那些刻画圣洁神圣的作品,而仲清华理解我们当下的大地更需要诗意的栖居,是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之为,就像他的工作室不断搬移,在现实的冲击震荡面前,更需要一种意志与定力,这样的诗意吟诵不啻是一种回眸反省。诗意与神圣本是灵魂的两个维度的欲求,是绘画为人生立命的所在。越是生存在充满张力与紧张的环境下,越是需要诗意抚平忧虑的心灵。读仲清华的绘画,这是最大的启示。”
《风住尘香》系列 布面油画 2018年
纵观仲清华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他试图在画中营造一种诗意般的抒情气氛。画面中扑朔迷离的人物、叙事性场景、古典式静谧格调以及现代建筑空间的巧妙融合,成为他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而这种当代古典意识与唯美情境也拉近了观者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
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将西方的绘画表现语言形式和中国的文化意蕴相融合成为了仲清华绘画中主要研究的课题。
整体展览从对人物的刻画到关注人与时空的结合而产生的场域重塑,再从景与物的融合,最终转化为观者内心的风景,引发人们对于画面意境与绘画形式融合的进一步思考。
仲清华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后,从事“吴冠中艺术”课题研究。
恭王府为了配合本次展览,特地于9月21日下午14:00举办了主题为《吴冠中的艺术人生》——仲清华展览公共教育艺术沙龙活动。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9月23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诗意,中国,画面,仲清华,诗意 中国 画面 仲清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