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菡、郑子愚/文
作为国内唯一专注于艺术影像的博览会,“影像上海”已步入第五个年头。此次博览会汇聚来自15个国家和27个地区的55家参展画廊,带来当代摄影、大型装置、移动影像以及 150 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今年,博览会依旧延续往年惯例,为公众精心策划特定场域大型装置《在场》、全新录像和新科技艺术特展《连接》、杉本博司系列作品《焦点》、系列讲座《对话》、两代艺术家联展《洞见》五大板块。
一场跨“时·空”交流
“影像上海”《焦点》版块中推出著名日本艺术家杉本博司的特别展览《天国之扉》,是此次博览会的日本艺术亮点之一。
杉本博司的作品绘制了16世纪日本传教士“天正遣欧少年使节”的旅程。这段旅程发生在16世纪后期,东西方之间的第一次重大文化、宗教和政治交流中,四名年轻的日本天主教徒被送往欧洲的宫廷。
杉本博司用摄影“重游”了佛罗伦萨的大教堂、罗马的万神殿和比萨斜塔等景点,将观众的视点引向数百年来,日本和西方之间历史与宗教的联系及其文化交流焦点。
《洞见》特展版块是2018年“影像上海”公众项目的另一个亮点。该版块特邀常驻上海和伦敦双城的策展人、学者王宗孚策展,邀请到陈晓云、耿建翌、胡介鸣等年长一代的艺术家,以及陈哲、杨圆圆、范西等新一代艺术家同台,试图展现对1999年的开创性展览《物是人非》的重新构想。王宗孚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由于当时展览中,年长一代艺术家均为男性,所以此次展览挑选的新一代艺术家均为女性,“这样就形成一种有趣的连接”。
影像艺术的边界在哪儿?
当下,手机摄影风靡,有的手机摄影软件里更是嵌入了AI功能。有参观者就表示,只要加个滤镜,自己家里也能拍出来。
历届“影像上海”博览会都试图从多个维度“开拓影像艺术的边界”,今年也不例外。不少艺术家也从装置和雕塑的角度,试图进一步延展影像艺术的边界和定义。
蔡冬冬的大尺幅新作《千面门》超越摄影本身,古老而有岁月感的中式门框上,挂着垂帘,垂帘本身则是普通人的一张张证件照组成。作品在图像的解构与再建构中,让图像变成一个纯粹的物体、一个有形的场所。他提醒人们在按下快门的刹那,别只以为自己实现了一次“观看”。
徐震使用便签纸打印等摄影混合媒介,制作特定场域装置。以此探讨,影像艺术中什么是“可以看见”,什么是“不可以看见”。
陈哲制作了混合了摄影、档案图像与文字的博物柜。她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和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图片摆放在一起,其中收集来的图片放置在玻璃相框中。
影像艺术博览会集团总监 Georgia Griffiths 表示:“影像艺术博览会的一个持久目标在于呈现和支持具有先锋性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囊括了特定场域装置、新兴科技、移动影像、论坛等各种形式,观众将拥有大量机会,来体验当代影像艺术的魅力。”
博览会展至9月23日,其中9月22日-23日为公众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家,日本,摄影,,艺术家 日本 摄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