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苏锦驹:我的作品不是悲悯的,也不像贾科梅蒂那样虚无_苏锦驹-当代艺术-雕塑-气质-有一种

编辑:陈峰 来源:大艺博
 
我是苏锦驹,一名雕塑工作者,雕塑创作于我而言如同呼吸一样,日常但必不可缺。雕塑能够使冰冷的物质产生人

我是苏锦驹,

一名雕塑工作者,雕塑创作于我而言

如同呼吸一样,日常但必不可缺。

雕塑能够使冰冷的物质产生人性的温度。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一个通道——

我可以里面走出去,别人能在外面走进来,

也许我们就在这个通道里相遇。

在我看来,雕塑不是做出来的, 而是养出来的。作品本身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是时光、性灵沉浸下来后呈现的样子。 ——苏锦驹

Q 最早认识你和你的作品,是2014年大艺博参展的《自度系列》,这个系列是你的研究生毕业创作,也入选了当年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4年你也获得了大艺博优秀青年艺术家奖项。你的作品都有一种关怀和某种精神气质,可以说说贯穿其中的这种气质是什么?

A 我不太希望我的作品是表现当下某种社会问题,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穿透我们日常生活表象而呈现出人性本身的喜、怒、哀、乐。我的觉得我作品的整体气质有一种对时空的感伤,它不是对具体事件的伤感,更多是一种存在的巨大时空中,一种莫名的伤感。

Q 是一种悲悯吗?感觉你的作品有一种悲悯。

A 悲悯可能接近,但仿佛又不是。我觉得悲悯有一种俯视感,其实我是身临其中的感受,个体被时空挤压的感伤。

Q 你这样解释悲悯的主体性与分别心,似乎也有道理。你并不觉得自己置身事外,你就在其中,感同身受,你就融入这时空中无法排解的伤感中。

A 对啊!就是这样。我时时都会有这种感受。

Q 这种伤感贯穿你的作品,这是你一种天生的气质,还是有怎么样的经历,做了这样的认识?

A 我觉得是天生的吧!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感受。因为我本身倾向于这种气质,往往也会喜欢一些偏向这种气质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反过来也强化了这种感受。

Q 关于 “ 自度 ”,出处有《尚书·周书·无逸》,也有佛家的自度度人,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对你和创作有价值吗?

A 其实《自度》这个名字是我导师吴雅琳教授起的。我在做这个系列的时候,导师问我这个作品叫什么名字,我说我还没想好,她当时就说了“自度”两个字,后来我觉得挺合适,就起了这个名字。我研究生的阶段,主要方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的运用。

Q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中的运用,这个方向更强调造型上的传统元素体现,还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诉求?

A 我更加强调的是人文的诉求,在造型上的影响有,但不是核心的。我觉得东方文化有一种神秘性,也很有一种感伤气质。比如悲秋、流水、落花等之类,都表现时空的永恒性与眼前事物的易逝的巨大矛盾。我觉得这是东方文明比较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地方。

Q 做这个方向的研究给你的作品带来了变化吗?抱歉没看过你的本科毕业作品,好像也是优秀毕业作品。

A 做这个方向的研究,肯定是为作品创作打基础的,我认为影响是巨大的。本科毕业创作一个被大学城美术馆收藏,一个被深圳青年美协收藏。

苏锦驹本科毕业作品《Pina Bausch》、《自强不息》

* Pina Bausch是德国现代舞著名编导,她被视为欧洲 “ 舞蹈剧场 ” 确立者,在苏锦驹本科毕业前一年,因病去世。苏锦驹喜欢Pina Bausch的作品《穆勒的咖啡厅》,因此在毕业创作选择肖像创作方向后,选择Pina Bausch为创作原型。

Q 其实那种气质一直在……你的作品都有种“骨感”,谈不上尖锐,但是历历在目的,马、人物都是表现主义的,像精神的存在,让人想起贾科梅蒂。有人这样跟你说过吗?

A 有,贾科梅蒂是我比较喜欢的艺术家。其实贾科梅蒂对我来说是一个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区分和他在气质上的异同,而且直到现在。我觉得贾的作品更加虚无,我认为我的作品更加人间烟火一点……里面有历史、也有抗争。

比如刚才那件作品,它里面是有一种矛盾抗争,所以有一种骨感,会有一种尖锐的。而贾的作品基本不会出现。

Q 嗯,贾科梅蒂的可能更抽象,不论比例还是造型?

A 我觉得从更广的角度来说,任何的人文作品都是表现的,所以我不喜欢套上表现主义这个词。在我看来无所谓抽象与具象,只有作品所承载的精神指向。比如音乐完全是抽象,但完全又可以和某幅画面的气质很像。

Q 艺术的表现力是造型能力与艺术家精神高度的结合,你认同艺术家造型能力服务于艺术家意图表达的观念和精神吗?还是认为,造型本身也有其逻辑与走向?

A 这是很深刻的问题。我既认同造型与精神是高度结合的,也认同造型本身也有其逻辑与走向。

Q 你自己在创作中,这两种情况都存在是吧,如果有矛盾呢?你怎么取舍?

A 存在的。但我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会有这两者的予盾。从语言层面上比较难表述。比如八大的画在语言上和个人精神上是合一的,但与精神合一并不影响他在艺术语言上的独创性。而在精神上的不成熟,造型语言也不可能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在我这个阶段还是在探索中,变化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Q 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很安静,有点木讷,甚至有点“古典”气质的人,但作品很有力量,只是这种力量也是很内敛的。你说你的作品不是对当下问题的回应,你更关心永恒的话题,那回到现实你有没有与当代物质主义的隔阂,或者疏离感,甚至有没有抗拒?你说的自己作品的那种抗争,是否包括现实与永恒之间的矛盾?

A 其实作为生活于当下来说,作品肯定是当下的反应。我刚刚说我作品不是表现当下某种社会事件,比方说有些艺术家喜欢表现与当下政治、环境、消费相关的主题,我似乎对这些不感兴趣。当代物质主义,我对这个名称没有太多了解,也谈不上隔阂。我对生活本身欲望不会太多,也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感恩身边的人。我说的抗争更多来源于生命的易逝与时空的恒久的矛盾。但这种抗争是无效的。

苏锦驹  风的誓言  125.5×10×30.5cm  雕塑  铸铜  2017

比方这两件作品,在虚空中仍然在前行,里面也有不屈,这是人类整体的一个命运。

Q 可以这样说吗,你在用审美来对抗生命的易逝与时空的永恒之间的矛盾?

A 如果把人类比作个整体,人类就如一匹在宇宙中独行的马……不是对抗而是用雕塑来表现……比如我们用科学试图去解读自然法则的努力,就是一种对抗。人类在宇宙中的任何抗争是渺小的但是不可忽视的。

Q 这是一种孑然一身于时空的空寂之美,时空的永恒也可以理解为虚无,你内心除了伤感其实还有力量,并不那么容易缴械投降 ,这样说,可以吗?

A 是的。可以这么说。所以我还不是悲悯,也不会是贾科梅蒂的全然虚无。

Q 你是喜欢沉思的人,喜欢阅读的人,哪些书哪些作者对你的思想有比较大的影响?

A 其实我记忆特别差,我往往能记住的是读某本书所带来的感觉。我比较喜欢朱良志对中国艺术的解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诗的理解。前段也有读《人类简史》《万物简史》《混沌与秩序》之类。

Q 你的作品是有诗意的。

A 平常也喜欢读诗。但一句也记不住,只感受。

Q 哈哈,记性真是不好……现在不少做雕塑的青年艺术家都去做装置,去做别的媒介,你有用别的媒介进行创作的想法吗?

A 记性不好也有好处的,这样每读一次都是新的……暂时没有考虑用别的媒介创造,我比较笨也比较保守,不太想做没有长久历史参照的艺术形式。我比较倾向有手工温度的作品。

Q 嗯,那种有手的痕迹的作品……你把自己归入了保守。

A 看你怎么理解保守,后移不一定就出不了新的东西。比方说西方现代主义就从原始艺术和非洲木雕中吸收到很多营养。我认为手段决定不了艺术的高度。比方说用英文写的文章不一定比中文好。对手痕迹的偏好其实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比如书法,其实就是痕迹美学。痕迹在中国传统中有深严的评判标准,比如国画的笔墨。

Q 是,其实任何艺术形式,即便放在时间轴上,也并不能分出高下,不是线性的,也并不是垂直换代的。再聊一个问题,你有推崇的生活方式或者状态吗,可以描述一下吗?

A 对啊,就是这样,主要作品本身能否进入人心。生活方式或状态可能因人而异吧。我觉得生活不太忙,有时间发发呆,就很好了。艺术很可能就是发呆产生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气质,有一种,大艺博,苏锦驹,当代艺术,雕塑 气质 有一种 大艺博 苏锦驹 当代艺术
下一篇:北航士嘉书院开学典礼_高晓松演讲回忆外婆陆士嘉_空气动力学-都是-北京||上一篇:法布里斯·伊贝尔:艺术与行为_法布里斯·伊贝尔-讲座-方式-艺术-美术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