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孙晓晨
在我看来,艺术家孙晓晨的作品是可以放到一个整体性的场域之中进行分析的。正如《洞鉴系列》是《咔嚓系列》的群体性再造,是对观看唯一性和历史真实的质疑。《泥书》、《哑弹DUD》等作品是一种去模型化的精神阅读,通过探讨观看与暴力的边界问题来呈现关于书写和发表的程序断裂,进而构造出独特的观看空间和释义语境。所以,本文将以《洞鉴》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对艺术家孙晓晨的创作方法进行论述,尽可能的去呈现其作品背后所勾勒出来的观念蓝图。
在通常情况下,作为一幅完整的、可供欣赏的绘画作品,都会在自身之外增添附加物,这个附加物便是画框。正如康德所说,画框是作为作品的外在装饰物而存在的。当然,画框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为附加物和装饰物,同时还具备了一种视觉的中介功能以及与观看相关的伦理逻辑,这使画框本身成为了理解辩证法最好的例子,因为不同的观看逻辑会生成相对的空间立场。
孙晓晨-《洞鉴均衡》-单件高140cm至170cm占地30至100㎡-陶瓷白银金属-2011
《洞鉴》作品最主要的元素便是以陶瓷贵金属为媒材创作的“咔擦”老相机,而相机的机械构造、工作原理与画框有着极其相似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相机的取景框,它在限制了拍摄范围的同时规定了人的视觉界限,作为一种外在的附加物所具备的内在的规范作用,它在边缘划界的同时,最后框定了“中心内容”。在这个层面上,“咔擦”才能成为一种“洞鉴”。更确切的说,“咔嚓”是“看见、瞥见”而“洞鉴”则可以理解为“观察、凝视”,不仅仅作为日常性的漫不经心的看,还要寻找重点,洞察细节,达到视觉上的控制和占有。所以,作为一种视觉的框架,它自身便包含切规范了视觉的权利和形式的踪迹。
《洞鉴记载》 局部图
孙晓晨-《洞鉴记载》-单件高140cm至170cm占地30至80㎡-陶瓷白银金属-2-3-2013
孙晓晨-《洞鉴黜陟》2号-单件高140cm至170cm占地15至30㎡-陶瓷白银金属-2_3-2013
孙晓晨-《洞鉴黜陟》
《洞鉴》作品的呈现通常是对《咔嚓》的集合展示,其中艺术家会率先为“咔嚓”布置所要拍摄的景观,包括悬挂的太师椅、挂有称具的画屏、案台、屏风等各式明清家具及风物。而诸多“咔嚓”以一种围观的方式各据其位,分割了眼前的景观对象,进而使作为整体的“洞鉴”包含了有别于整体的组织构成,即“碎片的、随机的、局部重叠的、非整体性的”。它在某种层面上既消解了单一“咔嚓”所蕴含着的视觉权力特征,同时也对何为眼见的历史和真实提出了质疑。
孙晓晨-《咔嚓11》2号-53x36x34cm-陶瓷黄金白银-2_8-2012
孙晓晨-《咔嚓18》-50x36x31cm -陶瓷白银-2010
孙晓晨的作品通常是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结合现成品的装置思维,这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近似“大众性和通俗性”的特征。当然,这种特征基本上是由写实雕塑自身的形式所决定的。艺术家一方面以写实的态度来表现物象,延续了现实主义对于再现的表述要求,但又不局限于现实主义对于现实可控性期待,以“咔嚓”作为一种解构元素,强调了作为整体“洞鉴”的多个面向和个性特征,通过对“离散的视像”的承认,在重叠的、随机的景观碎片中来“洞鉴”历史与现实的不可控。
孙晓晨-《咔嚓2014》-185x105x105cm-不锈钢-1_8-2014
简单地说,这种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认识的非统一性和不可控性在作品中多是以一种戏剧性的氛围来表达的。“洞鉴”本身是对在场和缺席的编码,作为观者在视觉观察的同时,以不同的角度对物的在场进行编码,进而通过物的在场来还原和想象人的在场。作品隐喻了一种的观看和获得机制,在《洞鉴》的剧场中,观者通过自身的在场以及对自身观看行为进行编码,通过物质与精神的转换实现了情绪的获得。艺术家在编码环节的设置上,似乎正是想通过这种视觉获得机制来排除单一视觉机制的强权特征和意义解读,同时又试图以一种当代的时间性,即“快速的、连续的、批量的、重复的”方式来提示一种普遍的盲目。
正如《洞鉴》所展示的那样,作品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剧场,进而表达一种质疑。当然,艺术家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现实,正如上文所说,观看的方式唯有通过观者自身的在场以及对自身观看行为进行编码,也就是说,“洞鉴”是一种悬置。
咔嚓2014现场图片
咔嚓2014户外现场
我们知道,对现实器物进行放大或缩小式复刻是20世纪雕塑领域的重要创造。在孙晓晨“咔嚓”作品中同样是运用传统陶瓷材料与贵金属进行结合,以放大的形式复刻出各式各样的老相机。只要涉及到日常器物的放大,便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说是“雕塑”还是“模型”的问题。作为现实器物的模型是对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体。但模型与实物除了比例上会有不同以外,还缺乏实物的使用功能,而仅仅具备其外观的展示等模糊性功能。视觉上对现实物的肖似迎合了观者的视觉经验,并在经验空间上对观者开放。然而,作为一种模型样式的雕塑作品,由于缺少使用功能,其内部空间是封闭的,陶瓷贵金属材料也天然规避了将作品作为模型的把玩性,艺术家对“角落真实”的暗示带来了一种多元的精神构想,建立在临时视触觉上的一种直观性的在场经验。
作为一种多元性、即时性、直观性的精神在场,其生成方式是暧昧不一的。这种暧昧不一便是艺术家通过设置日常观看媒介,祛除一种触摸和占有,将多重的个体经验相区分,甚至促进一种观看竞争,挖掘每一独立个体的符号识别逻辑及判断能力,以此来对同质化的物质观和消费观加以阻碍,使观者从对占有的渴望转向到对精神的破译。
孙晓晨-《泥书》-单件长55x12x12cm,总长400cm-陶瓷-2017
《泥书》局部
在《泥书》作品中,艺术家同样运用陶瓷材料来创作书卷造型。陶瓷材料本身属性在作品生成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烧制前松软的可改造、可操作状态变成了烧制后的薄脆的硬质瓷器,其本身可用来阅读使用的物理性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号性质的想象式阅读。这同样是对有关作品内容的“角落真实”的规避和隐藏。艺术家着迷于对“角落真实”的探究,却也深谙其内在的危险,不确定性和临界性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交织纠缠。事实上,书写和发表分别建立在一种权力话语之中,而泥书的卷曲性质在内容书写之后遇到了阻碍,这隐喻了内容书写在现实真实中正当性的缺失,艺术家所讲述的有关书写与发表之间的权力对抗是不言而喻的。当书写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在某种权力机制的阻碍下不够充盈时,其仍然可以作为个人权力行为,存在于私人领域内。我们可以将艺术家的这种表述理解为一种消极的发表,它的“角落真实”仅仅通过一种外在的失效的形式得以呈现,这种方式承续了传统文人的温良与不合作。
孙晓晨-《哑弹DUD》-不锈钢-60x28x78cm-2014
孙晓晨-《SHOOT》-直径180cmx高100cm-不锈钢-1_3-2014
孙晓晨-《SHOOT》-不锈钢-直径180cm高100cm-2014
当然,这种态度也是需要勇猛精进的,正如我们所说的,它处在“角落真实”的临界点,观看与暴力的边界。在中国,观看暴力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鲁迅的挖掘下,反复被作为一种国民性加以讨论的,它以一种道德怀疑主义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通过作者的客观事实来净化观察者的观察反映,这需要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作为核心内核进行周旋。孙晓晨的作品《哑弹DUD》、《SHOOT》等作品以一种临界的形式来讨论观看与暴力的边界。飞镖刺中哑弹涉及到的正是一种边界关系,这似乎成为了艺术家探究“角落真实”最贴切的注解,即对于真实对于观看而言是具有暴力性特征的,这也是为何“角落真实”往往更加难于呈现的原因所在。这件作品同《泥书》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那就是表达或发表的失效。哑弹的功效并不在于其声音,声音只不过是它的内在的外化,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内容则是它的爆炸威力。当一颗手雷失去了它的威力内容以及威力形式(声音)时,便说明关于手雷的书写和发表之间存在着程序断裂。
孙晓晨-《CALL ME》-不锈钢-145x105x115cm
《CALL ME》局部
另外一件名为《CALL ME》的作品更加直白的来表达这种程序断裂。《CALL ME》是以不锈钢为材料放大而成的拨盘式老式电话,拨号盘的中央标记着“CALL ME”字样。同哑弹一样,作为雕塑作品的老式电话也是通过声音形式的失效来暗示““角落真实””的发表阻碍,当然无论有多么强烈的“CALL ME”需求,它都是难以实现的。而观者除了观看这件作品以外,关于这件作品““角落真实””的“CALL ME”需求也是无法满足的,这也似乎说明了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伦理和观看伦理,即旁观的、复述的、中转的......
总之,孙晓晨的一系列创作共同讨论了当代艺术和当下景观中的历史唯一性、观看与暴力、书写与发表以及“角落真实”等问题,这是孙晓晨作为当代艺术家关于当下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述。
关于艺术家
孙晓晨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国家二级美术师
九三学社社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
江西省青联委员 文艺界别秘书长
江西师大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
荣获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 洛伦佐大奖
入选十一(获奖提名)、十二届全国美展
十三、十四届江西省美展一等奖
第六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
出版专著《范振华雕塑》《超空间》《洞鉴》;
艺术家孙晓晨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与798艺术区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受邀参加第11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学术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评论文章并参与专业内学术课题研究;应邀为全球顶尖自然科学杂志《Molecularcell》创作封面;高端奢侈杂志《罗博报告Robb Report 》、《芭莎艺术Harper’s BAZAAR》、《时装男士L’OFFICIEL HOMMES》、《北京青年周刊》、日本NHK电视台等媒体均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并为东方卫视“女神新衣”提供艺术支持等跨界活动。多个系列作品广受关注,苹果APPLE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芬沃兹尼亚克先生Stephen Wozniak、伊朗灵魂级导演阿巴斯先生Abbas Kiarostami等行业领袖均赴展览并就作品精神意涵进行交流。除了是青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孙晓晨还多次策划了许多高品质的学术展览,诸如,担任策展人策划了“超导——国际当代陶瓷艺术学术邀请展”、担任策展人策划了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复调——中国当代雕塑新锐展”等一系列高品质学术展览;参与策划组织配合国家领导人高层访问的文化活动,诸如“志合山海——中国厄瓜多尔陶艺展”。
其中获得殊荣有:2011年,第六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AAC 艺术中国Award of Art China”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年度评选,创立于2006 年。AAC 艺术中国旨在借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年度梳理和评选,呈现地区性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进程,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影响);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该展览为五年一届且国家主办全国最高规格的美术作品展览,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主办,被中宣部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大活动项目,属于“向祖国汇报系列活动之一”);第十三、十四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2015年,荣获2014年度最佳雕塑艺术家《现代青年》(共青团海南省委主办),2014年江西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2017年,佛罗伦萨国际双年展洛伦佐大奖陶瓷类银奖唯一获得者。入选2017年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国情研修班。2018年入选中 央 组 织 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跟随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学习。
关于作者
沙鑫,就职于四川美术学院、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观看,中国,哑弹,孙晓晨,洞鉴,陶瓷,泥书,观看 中国 哑弹 孙晓晨 洞鉴 陶瓷 泥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